APP下载

对乌克兰危机中俄美行为、角色及影响的思考

2016-11-19戚颖璞

法制与社会 2016年4期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俄罗斯

摘 要 刚刚过去两年的乌克兰危机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演变的重大事件,在危机中,俄罗斯执意干涉乌克兰内政并付出巨大代价,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对俄做了经济制裁。本文认为,地缘政治是双方干预乌克兰内政的主要因素,此外俄罗斯还会考量经济依赖、文化同源等,而美国则致力于推广西方民主价值观;最后,本文提出乌克兰事件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乌克兰危机 俄罗斯 美国 地缘政治 中国

作者简介:戚颖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145-02

2013年11月,乌克兰政府拒绝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成为本次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此次乌克兰危机虽然是乌国内制度与社会转型的一次结构性危机,但是随后一系列包括克里米亚之争在内的连锁事件,却使得这次危机逐渐升级成重大的地区安全问题与地缘政治博弈。包括俄罗斯、欧盟与美国在内的多个国际行为体都对此次事件作出积极反应,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演变的重大事件,将对欧洲安全结构、 欧亚地区发展乃至世界战略格局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事件中两个大国行为体作为所体现的矛盾:首先,作为独联体核心的俄罗斯在此次乌克兰危机中付出了相当“高昂且惨痛”的代价,在国内经济、金融状况一落千丈的状况下仍然坚持干涉;而“间接”涉入危机的美国也饱受时评诟病。本文将结合历史、地缘政治、建构主义等角度来简要分析俄罗斯与美国的角色与行为动机所造成的这一矛盾,并简述乌克兰自冷战后的国际地位困境。

一、乌俄关系与俄罗斯行为角色分析

本次政治危机虽然主要归因于乌克兰国内社会制度运转失范,但每一视角的深入分析都会发现,危机无论如何发展均无法避开俄罗斯的干预。乌俄关系纠葛已经长达近千年。现代以前的乌俄关系主要奠基在民族同源、帝俄时代统一的政治架构以及东正教的信仰体系之上。从帝俄至苏联时期,乌克兰曾数次为俄做出巨大牺牲,在成为北方战争中的战略缓冲区、苏联时期的“大清洗”重灾区,在经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事件之后,本就跌宕起伏的乌俄关系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独立前的乌克兰既是占苏联国防潜力30%的重要工业、军事基地 ,同时也是能提供丰富农产品资源的“欧洲粮仓”,这些都是俄罗斯成为帝国不可或缺的资本。在本次乌克兰政治危机中,俄罗斯由于过多干涉并阻碍乌克兰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受到经济制裁,主权信用等级、财政系统稳定性以及货币汇率均严重下跌。俄罗斯为何愿意付出如此巨大代价来阻止乌克兰西化进程?

首先,在经济与能源上,乌俄存在紧密关联,但是这一关联主要是出于俄罗斯地缘政治考量的“胡萝卜策略”以及历史遗留因素。第一,从历史角度来看,苏联时期俄国对乌克兰进行了大量的军事与工业建设,如今,乌克兰东部已经成为全国最富裕和发达的地区,并仍然在接受来自俄罗斯的多项投资且涉及多项俄罗斯军事机密。乌克兰的“西进”触及到俄罗斯的贸易与安全问题。第二,乌俄的经济与能源虽相互依赖,但存在严重不对等现象。 乌克兰在贸易、债务、能源和投资四方面严重依赖俄罗斯,经济上的依赖迫使乌克兰不得不接受俄罗斯的权力效用影响,从而实现俄罗斯的安全共同体目标。然而,乌克兰近年来极力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积极寻求新的能源替代方案并接受西方的经济援助,这也使其部分脱离了俄罗斯的传统影响。第三,乌克兰的“西进”也会部分损害俄罗斯经济发展。乌克兰掌握了俄罗斯的海上通道和陆上走廊,每年约50%的出口与25%的进口经过这里,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拥有3条通往西欧国家的天然气管道以及1条原油管道。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西方市场的能源需求,避开乌克兰则会大大增加矿物燃料的运输成本。

其次,作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必须要有与其地位相称的地缘政治空间作支撑。随着华约解散、东欧国家独立以及北约、欧盟东扩,俄罗斯的战略前沿失去了最重要的屏障,此时,乌克兰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成为俄地域上的最后缓冲区。此次兼并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收复旧有领土,激发国人的爱国情绪;第二,扩张战略缓冲区且提高了军事实力;第三,一次性解决延续数十年之久的克里米亚之争;第四,不再支付租借港口的高昂费用。但是,将克里米亚并入俄国版图不仅未能牵制乌克兰的离心倾向,反而促使其加快与欧盟一体化的步伐。

最后,正如普京在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公开发言中所提及的,在俄人的认知里,乌克兰一直是俄罗斯的“兄弟”国家,这种关联起源于数百年前的文化交融。俄罗斯早期的法典、建筑与文学都是在东正教文明架构下得以出现。因此,俄罗斯将这种文化同源和政治认同视作二者紧密合作、甚至干涉对方内政的基础,而乌克兰国内却将这种认知视作“大俄罗斯主义”和俄罗斯帝国心理的膨胀,对国内的“亲俄”倾向更是大加斥责。

二、美国的角色与行为分析

在克里米亚事件中直接涉入危机的行为体包括乌克兰政府、俄罗斯以及欧盟,而在时评及部分文献中,美国也成为受评判的对象。下面将从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分析美国的行为角色。

首先,美国对乌克兰政局的关注难以回避地缘政治和权力平衡的考量。俄罗斯的综合国力虽远不及前苏联时期,但由于其一贯的大帝国心理、国内各界对普京的拥护、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对独联体的不断巩固,在未来数年内其极有可能打破当下的权力平衡,从而对美国建立的冷战后体系构成重大挑战。因此,自1994年起,美国坚持推进北约东扩,使欧美的力量向前苏联地区渗透,从而大大压缩了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并竭力阻止大俄罗斯主义的复兴。但是,因为在打击恐怖主义以及核武器领域,美国还需与欧盟、俄罗斯进行密切合作,因此与俄罗斯的关系必然呈现“斗而不破”的特征。

其次,美国坚持在乌克兰推行民主价值观促使其对乌克兰政局态势密切关注。“911事件”以来,布什政府一直强调在海外扩展民主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先是美国支持的反对派候选人尤先科战胜了亲俄派的亚努科维奇。随后,乌克兰采取了激进的“去俄”政策,积极寻求加入北约、实现欧洲一体化。美国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独立和民主的乌克兰存在,而不仅仅是牵制俄罗斯的棋子。美国和欧盟此次对俄罗斯执行制裁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俄罗斯进入乌克兰并不涉及人道主义救援且缺失法理依据,并严重践踏了乌克兰的主权和独立,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同时威胁到欧洲的和平与安全。俄罗斯的此次举动更敦促美国全力支持乌克兰临时政府,并提供巨额经济资助。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西方政治价值观的传播也为乌克兰“亲西”埋下伏笔。

最后,经济利益并非美国干涉乌俄冲突的重要因素。美国本次实行的经济制裁的形式意义多于实质,经济干涉是美国地缘政治考量与民主价值推行战略的辅助工具。美国此番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主要依靠欧盟,欧盟制裁范围包括金融、能源、国防、军民两用产品及敏感技术等,而美国则主要对多个官员进行签证制裁。西方国家的援助主要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为遏制俄罗斯的势力扩张,其次是通过经济扶植敦促乌克兰进行政治改革从而推行民主价值观。近年来,欧盟与美国较高的国民生活水平和福利政策不断吸引着乌克兰人民,这一民意也不断推动着政局策略的走向。与此同时,俄罗斯自身的经济状况一直不理想,也始终没有充分融入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因此日益对乌克兰丧失了吸引力。

三、乌克兰危机对中国的启发

首先,处理好国内的族群关系问题。这次危机最终导致克里米亚加入了俄罗斯,乌克兰的国家完整性遭受到严重损害。东部之所以有独立意愿,一重要原因就是在乌国内有很多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族群,但他们却没有共享乌克兰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成果,东西部两大族群的分离是国家分裂的根本原因。中国也是多民族国家,我们在尊重各少数民族经济利益与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中来,这样才是民族问题解决的长远之策。

其次,注重经济发展成果在地区间的再分配。许多的研究都会笼统地谈到经济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但整体的经济发展却未必能促生社群的团结。在乌克兰,东部享受到了亲俄的经济收益,西部则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实在的东西,西部感受到亲欧盟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更早加入欧盟的前独联体国家被他们看作榜样,东部却不承认这一点。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内部和沿海地区存在差距,城市和农村存在差距。而这些差距又可地域联系在一起,内地、农村、西部恰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我们应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发展,让全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农改、医疗及分配领域做出了大的改革。

再次,治理方式的改革与调整。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政治改革相配合。大家知道,民主政治的正当源于基于大众同意所产生的合法性。这恰区别于曾经的俄罗斯、乌克兰这些有着家产型政治支配传统的国家。现代的国民已不仅仅满足于因历史传统上的“兄弟”关系而结成政治共同体。我国传统上的家产型支配历史更悠久,也更为完备。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中,也理所当然的认可由传统带来的统一国家的必然性。在强调政治文明的今天,我们既要强调“兄弟”情感维系的政治体一体性,也要注重基于法理的强调民意的合法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治理方式发生相应调整。

最后,就国际关系层次。地缘政治是乌克兰周边各国在此次危机中所选立场的决定性因素。在乌克兰的危机中,欧美就没有预判到俄罗斯会采取军队直接干预的方式处理危机。而欧美在初期的束手无策之后,则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制裁使俄罗斯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的周边既有大国间的直接角力,又有小国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利益,并试图通过依附大国来保护自己。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各国可能采用的措施,及其后果都应当有充分的研究和应对措施。中国当下在东海、南海诸问题上面临着挑战,我们应未雨绸缪,做好预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乌克兰危机是乌克兰国内政治矛盾以及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博弈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从长远来看,乌克兰将坚定不移地走“西化”路线,这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与经济援助的吸引有很大关联。但是短期而言,乌克兰完全“西化”的可能性较低。美国向新兴国家推行民主时并未考量该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利益,这种移植的民主的存活率偏低且不健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乌克兰的政治制度、工业生产标准等尚未达到欧盟标准,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俄罗斯亦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因此,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仍待我们观察和研究。

注释:

冯玉军.乌克兰危机:多维视野下的深层透视.国际问题研究.2014(3).55.

方雷、刘凯.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乌俄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38.

宋国友、高群博.经济地理、政治版图与不对称相互依赖的权力效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9).149.

王庆平.文明冲突视角下的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研究.西伯利亚研究.2012(6).40.

猜你喜欢

乌克兰危机俄罗斯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失控的乌克兰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新摩登时代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