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习作“文体”的思考
2016-11-19李祖成
李祖成
学期初,新招聘的老师因家里有事请假,我接过请假条一看,格式都写错了。我问她怎么会写错了呢,她很不好意思地说“没学过”。听到这话,联系到之前的模糊感觉,发现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收到格式书写不规范的材料,即便许多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这种文体书写不规范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关于小学阶段常用的应用文及有关文体的课程严重缺失,学生训练的相关内容也如凤毛麟角,有关文体教学研究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这又令我惊诧万分。原来学生不会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教!
小学习作到底要不要开设相关的“文体课程”?
我们先看看这方面的内容课标是不是有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学写常见应用文”,“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文体教学需不需要,重不重要?我们说的淡化文体,不是说我们的习作教学不要文体教学,是指为了减少束缚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写作水平,对他们的作品的文体要求宽一些,而更注重对于内容的评价。笔者认为,小学阶段习作必须进行应有的文体教学。许多文体是非常基础的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因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学生的将来需要,我们的习作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我们提笔作文之前,首先明确习作目的,其次确定怎么表达,而文体是表达第一要考虑的问题。古人云:“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写文章先要搞清楚要写的文章的体例,然后再安排内容。这从写作的规律性的层面上强调了文体在写作上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违背这个规律。没有文体,习作训练就没有载体,单纯进行虚幻模糊的基础训练,习作教学也没有归宿。由文体知识导致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内容的表达,阻碍了人际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严重地损害了作者自己的形象。所以,文体知识要从娃娃抓起。针对目前情况,迫切需要建设恰当的“文体课程”,而且刻不容缓。
小学习作到底要设置哪些“文体课程”?
我们原先及现行的教材设立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其实在生活运用中是不存在的,而是专门为教学而设置的一些体例。特别是小学,最主要是所谓的记叙文,这种文体不接地气,与实践脱节无法实际运用。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处在非常尴尬的地位,生活当中要用的没教,学校学了的不一定能用、有用。这种所谓的文体习作教学经过人为因素,特别在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之下异化为脱离生活实际的机械的训练。学习写作变成掌握“敲门砖”,作品出现“新八股”就不足为奇了。长期的实践证明小学记叙文的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不但没有真正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而且严重阻碍习作教学的有效进行,应当予以彻底摒弃。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有为而作、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的,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的习作文体课程,走出习作教学课程为教而设,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分而作的死胡同。
那么,我们要根据什么来设置小学习作教学的文体呢?首先是客观性。我们学习的文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存在的文体才是我们教学文体的选项,否则就不是。其次是实用性。我们所教学的文体一定是工作生活中有用的、需要的,应当把我们的习作教学紧紧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使习作教学直接为生活服务。第三是功能性。语文是百科之母,其重要性质是工具性。
因此,习作教学也应当以这些原则为出发点,选择在生活中最有用的文体进入我们的课程。首先是实用性文体。为什么要把其作为小学习作教学首选文体?虽然实用文体重要,但是不知为什么全国许多版本的小学教材这方面课程设置很少,对学生这方面的考查绝少,导致老师漠视,教学边缘化,结果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能力严重减退,以致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些实用性文体与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的习作教学创造很好的习作背景,学生在写作时有很强的真实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不但写作有了动力,更有了读者意识。实用文体教学使习作训练的形式、内容与生活更紧密地连接,这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而且更好地发展了语言,培养了朴实的文风。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实用文写作课程设置非常必要,重视实用文写作教学是真正高举语文学科“为实用”“为人生”“为生活”的大旗,契合语文发展的方向,履行了学科的神圣使命。
我们还需要文学性文体习作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习作方面对于文学讳莫如深,很是避嫌。另一方面在培养目标上的认识也有问题,认为文学习作,就是培养作家,导致文学习作训练成了荒芜的处女地。我们的阅读课程中,充满了文学作品,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文学作品。但是小学课程对于文学习作不敢有半点涉猎,这是非常不正常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蕴含着独特的美学魅力,合理地运用它们进行习作教学对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熏陶审美情趣,提高优秀的人文素养更是其他形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应当扬弃虚无的习作教学体例,确立生活与实践中存在的有用的文体来作为小学习作教学的文体课程,即一类是实用性文体课程,一类是文学性文体课程。这样的分类是科学的,既全面,可以涵盖所有的客观存在的文体,又不互相包容,不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这样的习作文体设置是有用的,它根植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更好地担当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神圣使命。
小学习作应建设什么样的文体课程训练体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阅读为核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十二册课本,只安排六十来次习作训练题目。在内容上,习作教材在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只是一道题目,而且是依附于阅读教材,仅仅是阅读教材的“后缀”。习作教材占语文教材的比例与写作能力占语文能力的比例反差太大。很显然,仅仅依靠这些“后缀”就想完成课标提出的习作的宏伟目标,那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以阅读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元凶。怎样多快好省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我们应当以“表达主导”的模式来代替“阅读主导”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变“阅读核心”为“写作核心”。我们不能不现实地把所有一线的老师当作课程开发的专家。我们的语文教材要导向训练的目标,规范习作的内容,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师教有目标,练有载体,课程开发有方向。
建设怎样的习作课程训练体系?首先,如上文所述,确定小学习作教学的文体为实用性文体及文学性文体,建立系统的小学写作课程体系。具体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有用的、常用的、基础性强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用文体类可选用应用文(请假条、留言条、启事、短信息、书信、记录、计划、建议书等)、日记、说明文、小新闻报道、读书笔记、发言稿、小实验论文等等。文学文体类可选用童话、科幻文、小故事、小散文(写人记事的叙事性小文章)、儿童诗、小小说等等。这些文体的编排原则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还应当注意教材的多样性,互相搭配穿插进行,同时要兼顾学段特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前后衔接,做到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从而建立系统完整的小学习作课程体系。
其次,设计以表达为主体的习作主题单元教材。设计以“表达本位”取向的,融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内容听说读写训练等为一体的单元教材。每单元设立一个写作训练主题,教材由单元导语、阅读范例、写作知识介绍(读写结合生活体验习作)、单项训练、综合习作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单元导语提示本单元的内容及习作训练主题。课文部分可以选编与习作训练重点关系紧密的适合小学生接受的经典案例。写作知识介绍,采用活泼的形式。单项训练,在单元间,安排与主题写作有关的片段训练,为主题习作做准备。综合习作实践活动,提示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开展单元主题习作活动,组织展示交流分享评价活动等。每个部分围绕习作主题,既独立又互相关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第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训练方法。小学习作教学一方面是培养写作兴趣,另一方面是打基础,两者的着眼点则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适合孩子练习的实用性文体,就要扎实训练,打好基础;而对于选用的文学性文体,则是着眼未来,利用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重在培养兴趣。习作训练要贯穿单元教学全过程,即单元导语、阅读迁移、生活体验、单项训练等都要围绕单元习作目标,为主题习作做准备,融阅读积累、口语交际、习作训练于一炉。习作指导提倡有意义写作,注重写作的功能性。整个习作过程,观察时要注意与生活紧密联系,要有切身体验,指导写作时要创设真实的情景,激发表达欲望,做到情动而辞发,要开展习作分享活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目的性,树立读者意识。这样从习作文体系统、单元教材设置到教学方法的采用构成了完整的小学习作课程训练体系,为我们实现“课标”提出的小学习作教学目标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小学习作教学,只要以习作文体为突破口,建设完善合理的课程训练体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法,就一定能改变尴尬的现状,更好地实现“课标”提出的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