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应和引导中成就精彩课堂
2016-11-19张化万
张化万
“周老师在射阳的习作教学是务实和灵动的,课堂内外尽显师生生命的华彩,为什么在杭州却遭遇教学的尴尬和遗憾?这是否是无解的局”
争鸣是一种幸福
真的很惊喜!在《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5年第11期上,我看到了陈建新《习作教学:请别“君子动口不动手”》中那真诚坦诚、火星四溅、难得而久违的评说;也细细体味了周晓霞《文字,真不是用来完成作业的》娓娓道来想表达的意思。很欣赏陈建新的真诚与锋芒,也很欣赏周晓霞习作教学一路坚持的付出与智慧,艰辛磨砺与快乐,更为卷首语中聂主编的大气决断与良苦用心而击节称快。真让人惊喜!习作教学研究太需要这样的情境啦!
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会激起千层浪,呼唤万人进现场。争鸣,这是二位老师之幸,是刊物之幸,是小学习作教学研究之幸!智慧碰撞,越辩越明,名师在争论和坎坷中顽强生长,好!碰撞,可求同存异,也可和而不同,甚至各不认账。研究能听到不同声音,正证明它的价值,真是快事一桩!只有真正充分的争论,才会有扎实强劲的共鸣。
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在剑气合一、实践思考的修炼路上,常常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唯有一生愿和10个对手同行的勇气和大气,择善接纳,思辨前行,才能睿智而平和,深邃而宽容,脚步坚实,越走越远,越攀越高。
刊物走向繁荣兴旺,提升品质品位,开展积极健康的碰撞争鸣是智慧和符合潮流的选择。
习作教学的重心是学生言语实践
聂主编说,“有些课,真不是用来看的”确是至理名言。课堂教学的第一受众是学生,课堂教师的所有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师生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从意会到言传,从生疏到熟练;是试错失误,习得成长的过程,并不具备观赏性。那种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功与靓丽,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课堂不是舞台,习得不是演出。不要寻找华丽,它只有真实朴实的习得;不要企盼高潮,它只有扎实感人的过程。研究课的任务是研究问题,寻找规律,而不是观看教师赏心悦目的才华表演,满足听课老师视觉听觉的快感。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语言修养和习作表达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教学职责。小学生的习作是练笔,不是创作;主要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规则、规范,而不是学习行文的巧妙;习作的审美标准不是深刻精巧,而是童稚之美。
习作教学,文字的第一重功能就是从儿童的角度去练笔,完成言语实践的“作业”。尽管这只是一种开始,但它是学生重要的语文作业;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锤炼过程。习作教学就是学生练笔的机会,是自我心理疗伤、和他人沟通表达的平台,是学习为人处事、学习生活的机会。但这一切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她应当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功的习作教学中得以生长。
习作指导课,应更名为导写课;习作讲评课,应更名为评改课,一切都以学生的习作实践为重心。不论什么学段,不论何种习作教学类型,学生的言语表达实践永远是教学的根本内容。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习作,而不该是滔滔不绝地讲解。不论是价值引领,思维思想的锻炼,还是写作知识的掌握,习作能力的提升,都依赖学生自主积极的言语实践。陈建新老师说得在理,习作教学请别“君子动口不动手”。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要在实践中学,习作能力的提升更是如此。绝不应当让师生的对话——哪怕孤立起来看极有意义和价值的对话——挤走学生本该有的书写表达实践的时空。“君子动口不动手”,不论怎么说,都不是习作教学的正道,都不符合学生习作和成长的规律。习作课学生少有时间习作,作业只能压到课外,减轻过重负担岂不成了一句空话?70分钟的课堂,学生只有5分钟左右的书面写作的时间,这一定不是周老师的设定,而是始料不及的课堂事件中应对失当的无奈和遗憾。
假如听课老师误以为周老师就是这样主张习作教学课堂改革的,她的课堂就是如此,准备如法炮制,模仿移用,那是对周老师最大的伤害!
习作的成功是“生命的成长”
读过《文字,真不是用来完成作业》的老师,一定会同意我的判断:周老师无愧于名师的称谓,她痴情于习作教学改革,钟情于学生成长,“为了参与一个个生命的成长”“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从众多学生灵动个性的习作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跳跃的鲜活阳光的儿童身影,可以看到她的梦想、抱负和习作教学成功的幸福。教师引领了孩子生命的成长,快乐稚美的学生文字见证了教师的优秀。
周老师确信习作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大量案例和教育研究数据证明,幼儿园前后,孩子们就会信手涂鸦,用成人看不懂的符号来表达对世界和亲人的情感和要求。进入小学,学生用拼音、文字加图形符号逐步进入习作的天地,记录他们的心境和成长,涂画眼前的世界和梦想,在言语实际运用中提升语言素养。
习作教学最可怕的就是只把学生当作习作练习本,而习作教学只是完成“作业”,完全无视眼前生命的存在,无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需要,把本该是“我手写我心”的有趣的童年生活记录、童眼看世界的表达,自说自话地异化为呆板无趣的语言文字和遣词造句的操练:书信在习作本上邮寄,给校长、市长的建议躺在老师批改的习作本上;和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只老师知道;最美的保安叔叔们,永远无法听到孩子甜甜的夸奖声;复习迎考时,拼命按类记忆仿写、同质化地习作,因为我们只希望试卷里学生习作能够多占几分……久而久之,除了文字操练、少写错别字、把句子写通顺、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完成作业外,不要说学生,不少老师都会淡忘习作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意义,只知道它是需要拼命催缴的教材规定的作业,它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己的教学脸面。
习作教学除了要完成教材安排的作业外,更是儿童生命成长发展的需要。它是儿童生活、情感、思维、语言的一个活的整体,不是可以无限割分的句子、段落的表达训练。精当有效的习作知识技巧从根本上说不可能条分缕析、清晰科学地一点点分别教和操练。习作要成功,只有把习作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一种认识表达,一种思想和语言的倾吐,只有这样习作才从根本上具有了勃勃的生机。周老师长文中让我们欣赏的就是这股师生真切清纯的生命情怀的汩汩流淌。
作文首先是一个人的生存方式。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想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和做事服务的。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但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过幸福的生活则更重要。
作文教学目标从纯语言取向转向生活内容、个性情感、语言表达的多元取向;作文教学的途径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结合学生的阅读、生活、活动经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的形式从以记叙文为主转向根据任务要求使用多种文体,想象和记实并用,审美和实用并存(周老师本次射阳与杭州的书信教学即是成功的一例);评价作文的标准不仅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还有内容的真实、有用、有意思,是否有作为。总之,现代的习作教学把写作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习作教学融入儿童的生活,使写作成为快乐的充满童趣的小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让学生明白习作是为了记住童年那些有趣的事,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贴近儿童生活,才能激活习作的欲望和热情;教学才能返璞归真,降低习作难度;才能悉心呵护纯洁的童心,培养心口如一的健康人格;才能努力引导优美的儿童语言,发展儿童天真流畅的思维与表达;才能养成大胆想象,敢于追求新奇的健康心理;才能逐步形成仔细观察,乐于自主表达的个性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与生活相融,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合作、学会学习。不是单纯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操练,而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当下的社会和生活,接受和使用中华文化。习作是在丰富儿童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社会的生活技巧,寻找自己的人生喜好,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写作中,学生是在进行“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文化”的排列组合,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技巧的训练。
周老师射阳学生的书信是那样童心跳跃,鲜活灵动,就是很好的教学实证:当师生把习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把习作作为自我的心理疗伤,作为人际沟通交往的真实需要时,习作就不仅仅是作业,更是主动的一种“作为”,习作教学一定是美好和幸福的。对此,我相信周老师心中有说不完的案例。
顺应和引导就会动态生成
周老师在射阳的习作教学是务实和灵动的,课堂内外尽显师生生命的华彩,为什么在杭州却遭遇教学的尴尬和遗憾?这是否是无解的局?不是。只要我们把握学情,心态平和,一些美好皆有可能。
如周老师所言“因为之前没有和凌老师及孩子们交流,所以对此没有任何准备。”其实,现代社会手机、QQ和微信,能够随时和杭州老师与学生沟通。再说进入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新团队呈现智慧和过程的最佳场所。我从来不认为教师是单枪匹马打天下的英雄,千万不要有让学生配合老师教学的念头。只想学生配合教师,一碰到教学意外,就会有意无意地从自己的言语和无言语的神情动作中传递出不快和责难,负面地影响学生和课堂。
课堂需要的是老师服务学生,教学智慧才可能熠熠发光,学生才可能灵动而不死板,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时才能视如正常。去读懂儿童,理解他们的心境,迅速调整设计,顺应和引导学生,合作生成课堂最靓丽的教学情境。假如周老师在杭州上课前,努力抽出几分钟和老师孩子聊聊天,欣赏欣赏他们的习作,就会发现学生最牵挂的是甘肃小伙伴的回信,就能及时调整和修补设计。即使失去课前机会,当课堂学生再三提及甘肃小伙伴时,只要不把课前设计当成是不可更改的铁律,而把尊重学生、顺应学生当作自己的追求,课堂孩子的“发难”,不是提供了最自然适切的动态生成的良机吗?教师的优秀,常常体现在这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危机”的应对和化解中,体现在能否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变压力为动力,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中。
我相信周老师当时心态平和,她一定能这样应对:“盼望甘肃回信的同学请举手。呀,那么多同学都想!好,你们为什么这样盼望他们的回信啊?想想他们一直不回信可能会是什么情况?我们写信去问问,好吗?”“这封信该怎么写,会让他们看了就会想写回信?”这样顺应化解,学生情绪得到满足,如何有针对性的得体的交际写信也明确了。顶牛将变成牧牛,不好吗?
聂主编觉得,“假如老师完全跟随了孩子而没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也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我也不主张周老师完全放弃原先的设计。只要我们懂得顺应,满足孩子盼望甘肃小伙伴回信的愿望后,智慧的周老师肯定会因势利导,向学生“示弱”求助:“同学们,你们的愿望,已经找到方法解决了。可是我包里还沉甸甸的,射阳班里同学们热情洋溢给你们的信,可怎么办啊?他们还天天盼望着‘居住在天堂——杭州的伙伴们给他们回信呢。”善良的学生,一定会积极呼应,满怀欣喜阅读射阳同伴的书信。这将激起真诚回应、实际交往的冲动,抹去上课开始的不快,把习作练笔的不适换成拥有“作为”的幸福!
当学生激情涌起,教师再布置有差异的可以选择的层次化作业:可以给甘肃伙伴再写信;也可以给射阳同学回信;还可以既给甘肃伙伴写信,又回信给射阳的同伴们……这样动态应对和生成,肯定要不了70分钟,又能保证学生课堂有充分的个性化的习作实践的时空,那该有多好!那时周老师收到的学生回信将是自己课堂扎扎实实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回射阳后,由杭州老师补台工作后的学生回信。
过往难追,但是我们可以坐下来,让心静下来,重读自己,审视事件,寻找教学现象背后的奥秘,获得重新发现自己的快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我们养成四种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儿童对话,与伙伴对话,与理论对话。其中第一位的是记得在压力山大的工作状态下,抽时间重读自己,与心灵对话。
不要“裸”课,要贴地飞行
聂主编所言,周老师她想“裸”上,“完完全全地一个人在战斗”,我心里很沉重。“裸官”,常常人在其位心不在焉,随时随地准备跑路;“裸聊”常常被人们和生活归为“涉黄”,社会泛起的沉渣;“裸奔”,除了别有用心之人,大众都不待见。规范的教学大赛,为了公平和诊断选手真实水平,常常会对教师团队合作和师生预热采取严格的限制。这是合理和容易理解的,但是研究课、日常课我不赞成脱离团队和学生的所谓的“裸”课。学生学习需要预习文本,教师教学也需要预习学生。明明应该和可以向学生了解,可以向老师们讨教,为什么非要“裸”课?想证明什么?
我想起学员曾经对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误读,对名师状态的误判:曾经有学员认为,王崧舟《长相思》是诗意语文的经典之作,上完课都没有写好教案,全凭他当场的临场发挥,这样我们还需要团队合作,还需要这么严格周到细致的备课准备吗?真正是信口雌黄!
只有精准周密的课前预设和对学情的精当了解,才可能凭借对文本透彻的把握、学情的充分预设,在课堂化险为夷,成功动态生成;只有贴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勤学苦思,既练课堂教学技巧之剑道,又练教育教学的内功,剑气合一,才可能像王崧舟那样人课合一。王崧舟老师为了上好《长相思》,光文本细读的案头记录就有24000多字,《长相思》好多种的教学设想方案早烂熟于心,只是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流淌,没有最后敲定。到了课堂,生动的课堂学情激活了他,给了他最好的灵光,烂熟的设计便顿时喷涌而出,跌宕起伏,行云流水,生成最美的课程情景。王崧舟时时在读书思考,处处在研读儿童,敬畏规律如神明,方得大气自然。
陈建新和周晓霞都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正处在从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走向卓越的领军者的征途中。特级教师虞大明是我的学员,我为他写过这样一段话:“学生要快乐成长,老师当然需要仰望星空,但教育教学更需要踏石留印,抓铁留痕。从大明老师的身上,我懂得了贴地飞行的意义。高飞展翅,能够一览无遗,还能博得众多看客赞美的掌声,可是地下学飞翔的雏鸟常常看不清。孤独高飞,往往不能清晰寻找到地面的位置,与雏儿的呼应还可能是稀疏的,模糊的,常常只是展示自身才艺和身影的靓丽。
贴地飞行,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真诚与挚爱。要把自己看淡,把场外的喝彩屏蔽。蹲下身子,把自己低进尘埃里,只在乎地下学习飞翔的雏儿。贴地飞行,就可能读懂对方,清清楚楚地看清地面,不论平坦还是坎坷,低飞引领着、陪伴着孩子们,让贴地飞行追逐着孩子,一起嬉笑着,欢跑着,歌唱着,成就最真实的快乐成长。”
虞大明老师说得好,“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便是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长,而且是快乐的、积极的、有效的成长。……可以这样说,离开了天真烂漫的孩子,就不会有我快乐的人生,因为我是教师。”这是我最欣赏的教师心态。
当我们能够仰望天空,又敢于和善于贴地飞行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攻关研究的快乐,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的幸福!
希望不论教什么学科,上什么课,我们都能快乐学生,磨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