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放顶煤工艺工作面回采率的计算方法
2016-11-19崔立波
崔立波
摘 要:该论文联系实际采煤工作情况。对特厚煤层综放工艺工作面回采率的计算进行数据收集及计算。对工作面回采率的计算过程中主要对放煤损失进行估算。计算过程中要对原煤产量、矸石量、原煤灰分含量等进行修正。得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回采率数值。
关键词:工作面回采率;特厚煤层;综放工艺;放煤损失
中图分类号: T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93-2
0 引言
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在煤矿回采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一定量的损失,因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为提高回采率,减少回采过程中的损失,各煤矿一直致力于研究提高煤炭回采率的回采方法以及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因此,如何计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回采率即为本文探讨的内容。《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中对于生产矿井的损失量及回采率有明确规定,其规定见表1。
鄂尔多斯地区煤层普遍较厚,大部为超过8m的特厚煤层,但因为其埋藏较深,又不适合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进行开采。现我国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的先驱者为神华集团,最大回采高度约8.5m,并且对设备功率要求较大,在超过10m的煤层中具有局限性,很难全部采出。因此在回采特厚煤层时,综合放顶煤工艺现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煤矿中使用者较多。其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可采出煤层较厚的优点,但因为在放顶煤过程中无法直观观测放顶煤情况,在放顶煤过程中会造成较大损失,提高综合放顶煤工作面回采率一直都是各矿研究的问题。
准格尔旗云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串草圪旦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主采6煤层,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第二岩段,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自然厚度0.30~16.80m,平均11.61m。煤层可采厚度1.10~13.75m,平均10.32m。该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0~7层,夹矸岩性多为泥岩。煤层顶板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与顶板岩性基本相同,个别为细砂岩,与下部9上号煤层间距5.52~35.89m,平均16.58m。该煤层层位稳定,对比可靠,在煤层赋存范围内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采用后退式长壁采煤法,因无法一次采全高,因此综合放顶煤回采工艺。在放顶煤工艺中其放煤损失量在日常工作中无法进行实测,只能根据探测数据进行计算。放顶煤工作面煤炭回采率的计算只是简单地以原煤产量除以可采的地质储量,得到的工作面回采率值通常偏高,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串草圪旦煤矿计算采出量利用矸石及水分修正值进行工作面回采率的计算。
准格尔煤田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部,其地层沉积序列与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各煤田基本相似。古生代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Ⅴ),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鄂尔多斯地层分区(V44),东胜小区(V4-14)。区内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下寒武统馒头组、中寒武统张夏组、上寒武统炒米店组、下奥陶统三山子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下三迭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下白垩统志丹群、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更新统、全新统。
矿区含煤地层总厚平均143.43m,煤层总厚累计平均22.84m,可采煤层累计厚度平均21.87m,含煤系数15.92%,可采含煤系数15.25%。
1工作面动用储量的计算
串草圪旦煤矿6煤层属较稳定近水平煤层,因此动用储量按公式(1)计算:Q=S×h×γ(1)
Q——动用储量;S——动用块段水平投影面积;γ——煤体容重。
煤层厚度取值:串草圪旦煤矿6煤层属较稳定煤层,在掘进中每隔20~50m对顶板进行钻探,取得煤层厚度数据。计算工作面动用储量时取其平均值。在煤层含有夹矸时去除0.2m及以上厚度的夹矸累计厚度。
工作面动用块段面积的计算:因煤层较厚,在放煤过程中通常会降顺槽上方的三角煤放出,因此,计算工作面倾斜长度时计算巷中距离。
2 采出量的计算取值
采出量的取值一般使用原煤产量,但经过计算结果通常偏高,甚至出现>100%的情况,不能真实地反应回采率情况。因此,我们利用原煤煤质化验中灰分、水分进行修正,按公式(2)进行计算:T=t×(1+Aad1-Aad+Mad1-Mad)(2)
T——采出量,单位(吨);t——原煤产量;Aad1,Aad——储量报告中煤层灰分,原煤灰分;Mad1,Mad1——储量报告中煤层全水分,原煤全水分。
各煤层煤质特征见表2。
为保证原煤数据的准确性,原煤煤样采取、制备、化验工作要求严格执行《GB 475-2008商品煤样采取方法》及《GBT 212-2008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等国家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煤质化验部门应按期提供煤质化验灰分、水分、发热量等指标平均值,原煤空气干燥基灰分等煤质资料,并确保化验结果可靠。
3 煤炭损失构成分析
《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定(现行)》中第32条规定实际工作面损失是指发生在工作面内的各项损失。
3.1 实际发生的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
实际发生的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指由于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采用某种采煤方法时,允许损失掉的储量,包括:
3.1.1 面积损失
①按设计规定实际留设的小块煤柱和煤垛;②采用刀柱、掩护式支架、水采法采煤方法时,按规定实际留设的煤柱。
3.1.2 厚度损失
①工人作面内按规定实际留设的护顶煤;②因劫掠高度眼制,工作面设计采高不能采全厚而丢失的顶底煤;③掩护支架开采时,在设计规定范围内实际丢失的项底煤;④分层开采时,在设计规定范围内实际留设的煤皮假顶。
3.2 实际发生的落煤损失
实际发生的落煤损失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遗留在老塘内的煤量。
3.3 实际发生的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即不合理损失)
实际发生的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即不合理损失)
指不按批准的设计施工,违反开采程序或因生产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包括:
3.3.1 面积损失
①工作面内因冒顶另开切眼造成的损失;②工作面内由于水、火、瓦斯灾害造成的损失;③工作面内未按规定的开采顺序开采造成的损失;④工作面未采至终止线造成的损失;⑤刀柱、掩护支架、水采等采煤方法,煤柱实际尺寸超过规定部分的损失。
3.3.2 厚度损失
①工作面内未规定留设而实际已留设的护顶煤;②分层开采时,未按层位开采而丢失的顶底煤;③具备分层条件,但未按设计规定分层开采而整分层丢失的煤量;④工作面示达到规定的采高而丢失的顶底煤。
经过长期跟踪观测及计算发现,在房顶煤过程中由于顶板岩层垮落及煤体破碎在煤层顶板形成参差装破碎面,导致放顶煤过程中可能将顶板矸石放下而部分区域煤体无法充分放净的情况发生,因此放顶煤损失很难直观测量计算。
放顶煤损失在工作面损失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为了提高放顶煤量,有必要将放顶煤损失进行计算统计。
在统计综放工作面中损失量的过程中,排除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即不合理损失)的情况下,一般将损失分为工作面内浮煤、丢底煤、放顶煤损失。浮煤及丢底煤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得出相对准确数值。但放顶煤过程中无法实际测算其损失煤量。串草圪旦煤矿利用如下公式计算:
放煤损失=动用储量-浮煤-丢底煤-其他损失
4 结论
利用本方法对综合放顶煤工作面的工作面回采率可更加接近实际数值,可更真实地反映出煤矿在回采过程中的损失量,对提高综合放顶煤工作面提高回采率管理更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