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流动理论视野下农村养老分析

2016-11-19罗天彪

关键词:养老农村

罗天彪

摘 要:随着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拥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使当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而从农村养老来看,这一社会流动必然给农村养老带了诸多不便,在养老者与供养者之间产生种种矛盾。基于此,本文将从社会流动的视角来做比较深入的分析,指出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给农村养老带了的具体困境。

关键词:社会流动;农村;养老

中图分类号: F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90-2

1 社会流动理论概述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于1927年在其《社会流动》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社会流动”这一概念,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十分成熟社会学理论。他指出“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或社会的事物及价值,即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或改变的一切事物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的社会位置的移动”。而我国社会学家钟玉英在其《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动态变迁的一种反映。它指的是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者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者职业的变动。”[1]一般来讲人口的社会流动是其空间位置和社会位置两者的结合。

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从较低(高)的社会位置向较高(低)的社会位置移动。从较低的社会位置向较高的社会位置流动一般伴随着收入的增加、权力的增大和声望的提高。水平流动主要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的横向流动,人在流动前和流动后在收入、权力和声望等方面的状况基本没有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水平流动虽然没有改变人的社会地位,但有利于改善个体的生活环境,以更好的发挥人的才智和能力。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不同的学者看法不同。索罗金认为导致社会流动的因素有人口特质、环境变化以及天生能力等方面。吴增基,吴鹏森指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结构类型,封闭型社会结构流动性低,反之,开放型的社会结构流动性高;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他们规定着社会流动的界限和机会;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流动愿望和社会流动行为的内在因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为我国人口社会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如今,我国人口的社会流动十分的频繁。

2 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

老年人口需求,既包括人口需求的共性,也包括老年人口需求的个性,这两类需求既有区别和侧重,也有交叉和共存。[2]这主要是基于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比较。同时,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老年人在需求上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下面将从经济(物质)需求、服务需求、精神需求三个方面对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做相关论述。

经济(物质)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医疗费用,为了满足其服务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他费用,如参加庙会。老年人这些经济需求的满足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人身体机能的逐渐下降,自我将无法完全实现。而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讲,老年人经济(物质)需求的满足显得更加艰难。他们主要依靠土地来获得收入,情况好一些的早年会有一些积蓄或者子女会给一些生活补贴。

服务需求:主要是指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生病照料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将不断下降,这些需求的满足只能依靠外来帮助才能实现。在农村地区,医疗、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差,或家庭本身比较贫困,给这些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做饭、取暖基本依靠柴火,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需要到距离家比较远的集市。

精神需求:在物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源于追求心态平衡、获得充实和尊严的心理渴求,具体体现为:精神慰藉的需求、保障自尊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文化生活的需求。[3]在农村生活的老年人,由于其本身居住的相对封闭性和分散性,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交际圈不断萎缩,使他们可接触的人越来越少,这些需求的满足渐渐的主要是依靠子女、配偶、亲属及邻里来实现。而随着亲友的疏远、配偶的离世、子女的外出等,满足其精神需求最主要的因素----人缺失了。

3 社会流动对农村养老的影响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这一流动引起的供养者与被供养者在空间上产生距离,使供养者难以满足被供养者的各种养老需求,尤其是在服务和精神上的需求。下面将具体分析农村人口社会流动给农村养老带来的影响。

3.1 空间流动导致农村养老的空间冲突

被供养者的服务需求和精神需求必须是建立在一起生活,或生活空间距离很小的基础之上。然而,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具有在时间上比较久,空间距离上比较远的特点。这就使父母养老需要的各种服务需求和精神需求很难或者根本就无法得到满足,且在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力量很难进入,所以除了来自邻里的帮助得不到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援助。但如果供养者放弃外出,在家供养老人,而在农村经济收入很难支撑起供养子女和父母的双重责任。同时,老人由于身体状况比较差,易生病,医疗费用偏高,如遇重大疾病,很难拿出钱来为其治病。所以,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引起的供养者与被供养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可避免的导致服务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与物质需求的满足之间的双重矛盾。

3.2 空间流动引起养老者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即习惯让子女等家庭成员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在老了之后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4]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养老观念正在逐渐被打破。供养者的外出,使他们接触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养儿防老”、“反哺”等传统观念习俗开始淡化,思家念家的情怀变得淡薄,并且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同时,供养者由于接受了新的观念,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和被供养者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从而引起两者在观念上的冲突,情感交流不畅,子女很难顺从父母的意思,使“孝顺”中的“顺”难以实现。在生活方式上,年轻一代由于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消费方式等方面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父母产生冲突,导致两代人难以生活在一起。无论供养者选择呆在农村照顾老人还是离开农村都将给老年人的养老带来挑战。

3.3 空间流动引起家庭成员地位的变化

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一方面实现了其在经济上的独立,另一方面改变了家庭经济贡献的结构。供养者对家庭的依赖性不断下降,使得他们对父母的尊从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供养者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增加,而被供养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本身从事农业生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不断下降,使家庭中的话语权和资源支配权由父母向子女转移,不可避免造成父母因家庭地位的下降而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

3.4 空间流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

外出务工对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有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但这并不绝对。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自己的子女交给父母供养,老年人因需要供养孙辈而增加了生活负担;第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一般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耕种,同时,土地仍可以作为其收入的一部分。然而,在农忙的时候没有子女在身边帮助,很多重活累活都还得自己来扛,无形中其负担加重了。第三,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大多学历比较多低,多为产业工人,收入不是太高,对有限的收入的分配时,优先满足其子女的生活和教育,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显得很有限。

参 考 文 献

[1] 钟玉英主编.社会学概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09:116.

[2] 刘金华著.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06:58.

[3] 肖雪著.促进老年人阅读的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06:65.

[4] 李克著.关键十年新一轮经济与产业革命[M].新华出版社,2014.01:256.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养老生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房产与养老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