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难控制的探讨
2016-11-19李檬
【摘 要】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近年来入侵广西的有害生物,已被列为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它自从入侵广西以来,虽经过多年防治,仍然呈继续传播和危害势头。本文根据观察列举出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有效控制薇甘菊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薇甘菊 防治 效果 观察
2010年位于桂东南的玉林市陆川县境内首先发现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成为广西发生该物种的最早地点。2011年相邻的博白县南部文地镇、英桥镇、大垌镇等地带随之陆续出现。由于国家已经将薇甘菊定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对象,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自治区林业厅的安排,几年来对发生薇甘菊的县份进行了技术、资金、机械和药物的支持,在发生地和相邻地区宣传薇甘菊的相关知识,先后开展了防治薇甘菊的工作。
薇甘菊又叫小花假泽兰,是多年生草本、藤本,属菊科植物。它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如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是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二十世纪20年代薇甘菊在中国香港、1984年在深圳发现,2008年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分布,2010年进入广西。薇甘菊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薇甘菊的危害主要是能够迅速占领入侵的地盘,抢夺农林和其它植物生存环境,阻碍和威胁其它物种的安全。薇甘菊一般在3月开始生长,6~8月生长最快,11月开始大面积开花,花期—般维持2~3个月,至翌年l~2月为结实期,开花结果后营养生长停止,它的种子细微,每克可达成万粒之多,可以随风或气流作远距离扩散。冬季叶片干枯、部分花枝枯萎,但在桂南仍可找到该植株。
至今防治薇甘菊多采用化学药物喷洒和人工防治这两个主要方法。以往有资料介绍称,猪、牛、羊、兔等动物能够取食它的茎蔓和叶片,但在国内,在利用该生物为社会服务尚未见到相关报导。在实践中,笔者也曾用薇甘菊新鲜茎蔓、叶片试图喂与猪、牛,但未曾看到它们进食的行为。虽然国家多年连续并逐渐增加防治资金、药物,林业单位直接指挥,以及地方群众帮助出力,却至今仍未控制薇甘菊的蔓延势头,笔者初步观察有以下原因。
1 防治时间
广西及外省对防治时间提议为每年4~9月,即薇甘菊的生长阶段进行。这段时间的确是该植物生长的最关键季节,是它的藤蔓正在生长、花未开、果未熟,不易让其种子扩散。但这段时间则是广西、尤其是桂东南的雨季。在用化学药物防治时间,往往不是喷药前下过雨就是喷药后、甚至在喷药过程中就遇到下雨。潮湿的枝叶遇到药液后会迅速流失或被再次稀释而降低药效,作业后或作业过程中遇到雨水常是前功尽弃。至今仍然有人建议可选择小雨后或小雨天气进行喷药,可能认为这样喷雾会均匀而提高药效,岂不知这样往往无法控制药物和薇甘菊蔓藤和叶片的接触时间,却经常是药液被冲淡或者流失,因为操作者无法掌控下雨大小或时间的长短。但要坚持花期之前开展并结束防治,才能控制它的扩散,这是正确的选择。有的地方则在花期前没有进行化学防治,直至11月才喷药。此时前期的花已开过、种子已经成熟,并已经向四周扩散,失去了防治最佳时机。这样的地段虽然表面上看来防治效果较好,实际上它新生种子的扩散的面积可能比防治的范围还要大。掌握防治季节的同时,必须认真选择防治作业时机,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喷药前后一、两天最好无雨。
2 用药问题
林业部门一直建议使用选择性强的除草剂。目前可选择使用18%2,4-滴灭薇净微乳剂400-1000倍液,喷药量为160升/亩;10%草甘磷用水稀释15倍喷施,稀释后用药量约为150g/㎡;70%嘧磺隆(森草净)用水稀释2500倍喷施、每亩用药33~66克,兑水100~160公斤喷洒。目的都是杀灭薇甘菊的根、茎、叶全部。虽然使用说明书上,明确标明使用药物的浓度和配比方法,但在操作中却经常出现随意性,不是用量多就是少。特别有的地方用大桶装水、用喷淋机作业,随加清水、随倒入药物现象比较普遍,有时甚至忘记放药。浓度大了造成浪费,浓度不足达不到防治目的。有的人在喷药后又跟着用刀修荒、清除薇甘菊,这是不对的,药液要通过植物体本身向下传导到根际部位,才能达到全株的枯萎,过早地修荒就会切断药物向根系的传送,无法达到防治目的。同时,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薇甘菊时,要注意其它作物的安全,避免因使用除草剂对农林作物产生药害。
3 工具问题
目前作业主要使用背负式手摇或电动喷雾器在小面积发生点施工,用机动喷淋机对大面积发生区进行防治。在作业时,用小的工具喷雾对一些较高的藤蔓无法喷到,大的机械则由于使用高压喷头,射程远但雾化效果不均匀,覆盖不全面,往往出现零星漏喷情况,都可能在作业之后出现点状、带状防治死角。也有的发生区内植被过于稠密,作业人员无法进入,机械射程也未能到达而产生漏喷。防治后往往出现易喷好、喷的地点防治效果好,难喷、难走的往往就是薇甘菊重新萌发的中心位置。建议在防治一周左右进行复查,发现叶片、嫩梢、嫩芽生长正常,没有丝毫萎蔫表现的部位,应该及时补喷。
4 人工防治
许多薇甘菊新发区往往在村前屋后或塘边、空地,防治指导人员会动员村民用人工拔除方法,拔除这些零星的最初萌芽新株,此时防除的工作量最少,效果最好。但有的人不愿花费一点时间清理,导致薇甘菊到处蔓延才被迫动手。也有人把藤蔓随便一拉,或把拔起的枝叶随便一丢,就算了事。很多人不知道,只要藤蔓一接触到土壤,就可以重新生根长叶。多数人对于拔除过程中留在地面上一节、两节断茎也毫不在乎,并不知道薇甘菊的一节藤蔓在一年之内就可以生长一公里的惊人速度!对于新发生区,理应在人工拔除后两周内再检查,反复两三次,一出现就用铲连土挖起,清理出根茎节。每次记得把全部枝叶带走、晒干并烧毁,千万不要随处丢弃。
发现薇甘菊新入侵地点要及时采取人工反复、彻底清除的办法,不让它形成新的发生中心;在薇甘菊花蕾形成之前的晴朗天气进行化学农药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均匀全面喷药;坚持全民动手,不留防治盲区,薇甘菊是可以控制的。在邻省有科技工作者发现有真菌寄生薇甘使寄主死亡,笔者在当地也曾遇见自然枯萎的薇甘菊植株,是否真菌所引起的侵染效果?由待今后继续探索利用。在生物防治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今后防控薇甘菊的技术水平也一定能逐步提高。
作者简介:李檬(1968—),广西博白人,工程师,长期从事林业技术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