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国民党败选的多重思考

2016-11-19

世界知识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英九两岸关系本土化

台湾政党格局发生改变

王建民:这次选举的结果和我的预期基本一致,民进党大胜,国民党大败。

国民党从台湾的第一大党变为第二大党,民进党从第二大党变为第一大党,而且成为“立法院”多数党,主控“立法院”。新成立的小党“时代力量”崛起,进入“立法院”,使得“立法院”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改变。2016年选举后,台湾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发生了大的翻盘。过去“蓝大绿小”“蓝强绿弱”的社会政治结构彻底变成了“蓝小绿大”“绿强蓝弱”,民进党掌握了大部分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从2016年开始将全面执政,这也是民进党第一次实现全面执政。

国民党的败选原因很多,后面再谈,其中犯了不少技术性错误。首先是在选举过程中国民党内部矛盾无法摆平。“大选”在即,竟然没人代表国民党参选。洪秀柱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但她毕竟代表国民党站了出来,可是因为党内无人支持,没人没钱没资源,民调支持率一直很低,最后国民党情急之下又逼退洪秀柱,由党主席朱立伦亲自上阵。

在本次选举中,朱立伦犯了三个错误:第一是他在关键时刻没有站出来代表国民党参选;第二是把最不具有竞争力、过了气的王金平放在了“不分区立委”名单的第一名;第三是选择王如玄当副手,王如玄陷入军宅争议,对国民党选情的杀伤力很大。

于强:这次选举是台湾历次“总统”选举中,两岸议题、统“独”议题被拿出来讨论最少的一次。为什么这次选举国民党得票率这么低?不是因为选民的蓝绿结构改变了,而是国民党的一系列作为深深地伤了蓝营选民的心,蓝营选民不出来投票。这次选举的“首投族”(青年选民中首次拥有投票权的部分)选民数约129万人,如果按照这次选举投票率66.27%计算,最终有85.5万名“首投族”出来投票。国民党失去年轻选民的支持已经不是什么新闻,选后民调显示,71%的“首投族”把选票投给了蔡英文,折算下来“首投族”最终投给蔡英文的有61万票。这次选举,民进党相对于2012年选举时增加了80万票。换句话说,除去增加的首投族支持的61万票,民进党的选票成长只有19万。也就是说,此次选举结果的实质,主要不是民进党多得了选票,而是很多过去投国民党的选民没出来投票。

这次选举后,台湾政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泛蓝阵营更多元,泛绿阵营实现了世代更替。未来泛蓝阵营的发展会呈现出亲民党、新党势力上升,国民党势力下降的局面,国民党不再是泛蓝阵营一言九鼎的老大哥,新党和亲民党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此次“不分区立委”的选举中新党和亲民党得票率都高过3.5%,亲民党还获得了三席“立委”席次。泛绿阵营则实现了“小绿”的“世代更替”,“时代力量”取代“台湾团结联盟”(台联党)成为泛绿阵营小党的代表。台联党由于在“不分区立委”中的政党票得票率不足3.5%,今后四年无法再得到政党补助款,如果没有外界强大的资金支持,恐怕难逃泡沫化的命运。不过台联党建党时就是以“李登辉近卫军”的角色出现,随着李登辉年事已高,台联党的泡沫化似乎不可避免。

马英九的政绩被污名化

王建民:过去八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最成功的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结出硕果: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双方签署了23项协议,去年11月还举行了“习马会”。但为何国民党在两岸关系发展上的优势没能转化为选举上的优势呢?

不少舆论认为,国民党败选的主要原因是马英九执政政绩不佳,经济没搞好,民生危机问题突出。选后台湾的一份民调认为,国民党落败马英九要承担43%的责任。从表面看,近年来台湾经济确实表现不好,民生危机突出,贫富差距扩大,工资增长停滞。但这一切都是马英九执政造成的吗?

马英九执政以后,台湾面临了国际上两次大的经济危机,即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受此影响,台湾经济一直不景气,但马英九采取的任何经济政策与改革,都受到泛绿阵营的抵制、不配合。换言之,绿营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目的就是要把马英九搞垮。为什么呢?如果绿营配合马英九执政,把台湾的经济搞上去,民生搞好了,就没法上台了。这样,台湾经济搞不好,就成了马英九执政的责任,马英九成了替罪羊。

其实,台湾经济的情况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台湾的贫富差距问题是最为外界所诟病的,但实际上近年来台湾的贫富差距并不严重。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基尼系数也越大),国际惯例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目前台湾的基尼系数大概只有0.34,好于大陆(2015年是0.46),依联合国标准是最理想状态。而且,台湾的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全球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逃脱。至于薪资增长停滞问题,也不是从马英九执政后才开始的,从李登辉执政后台湾劳工的工资就停止增长了,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换作他人执政,结果也会一样。

徐青:国民党败选的原因不在于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与方向,而是因为马当局的两岸政绩被污名化。“台独”势力利用两岸和平发展初期两岸相关部门在政策措施中的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处进行政治操作,挑起台湾民众心中固有的“恐共拒统”情绪,挑唆染上“台独史观”“民主自由”价值观的年轻一代打前锋,营造出质疑马英九两岸政策和交流的社会氛围,从而打掉马英九的两岸政绩。从各类民调来看,台湾民意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认同的,从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表述逐渐向“九二共识”靠拢,也证明两岸和平发展是台湾的主流民意,对此,蔡英文是了解的,不敢违逆。

于强:为什么马当局的政绩被污名化?国民党是执政党,手中握有了那么多的资源,为什么面对污名化他们显得束手无策?2012年选举的时候,台湾媒体上还有很多亲蓝营的政论人士帮国民党讲话;到了这次选举,媒体上亲蓝营的政论人士越来越少,影响力越来越低。

这次民进党提名绿营政论人士罗致政和庄瑞雄参选“立委”并当选,而之前经常上节目的蓝营政论人士王鸿薇欲参选“立委”却得不到国民党提名。不仅如此,在国民党这次“不分区立委”选举中,为国民党抨击民进党立下汗马功劳的“战将立委”蔡正元、邱毅、罗淑蕾都没有被提名。功臣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是马英九面对污名化总是被动挨打的原因之一。

社会思潮本土化和台湾民主运动

的结果

王建民: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国民党败选,是整个台湾的社会氛围、社会思潮所致。台湾社会思潮的总体趋势是向本土化发展。本土化在台湾被称作“主体意识”,其核心就是“台独意识”。民调显示,台湾认同“主体意识”的民众超过80%。谁在打“主体意识”的主旗呢?“主体意识”是民进党的旗帜,是民进党的“专利”。国民党是中国国民党,是从大陆过去的政党,无法与民进党争夺“本土”这一旗帜,政治路线陷于被动。台湾社会思潮的本土化,对国民党的发展非常不利。随着台湾民众本土意识的高涨,台湾社会全面“绿化”,民进党的主张受到更多人的认同。其中,社会媒体的“绿化”影响最为严重和深远。媒体是宣传的工具,很多电视台、报刊倒向绿营,为绿营叫好,“批马批蓝”,对台湾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台湾社会思潮的本土化,追求“主权独立”,导致分裂主义、分离主义倾向非常严重,而这一思潮与两岸经贸关系的紧密化是背道而驰的。反对“服务贸易协议”背后的核心其实就是“反中”。随着本土化思潮的泛滥,这几年台湾社会充斥着“拒中”“恐中”“抗中”“反中”“仇中”的情绪,由于国民党和大陆发展关系、搞合作,这种不满情绪就指向了国民党。国民党被说成是“亲中卖台”,民进党才代表台湾人的利益、本土人的利益。蔡英文在“大选”前的电视辩论中公开声称,“台湾经济不能和大陆绑在一起”,主要就是惧怕台湾经济太依赖大陆,不利于“台独”。此外,“反中”情绪的出现还有经济上的原因。近20多年来,大陆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市场,综合实力迅速提升。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台湾经济从高峰走向衰落,经济增长显著放慢,竞争力下降,工资增长停滞。两岸经济发展强烈的反差加重了台湾人的失落感,使许多台湾人对大陆产生了恐惧和排斥心理。

2015年10月17日,中国国民党召开第19次全代会临时会议,表决废止洪秀柱国民党候选人提名,同时征召现任党主席朱立伦参选。供图/CNSphoto

在本土化思潮的影响下,台湾社会甚至出现了要推翻国民党、打倒国民党的氛围。近年来,在台湾的社会运动、公民运动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口号:“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投票给国民党,台湾变香港”,等等。这一类口号在“九合一”选举后就开始发酵,一直在社会上流传。这次“立委”选举有很多小党参与,如“基进侧翼”、社会民主党等,他们参选的目的,就是要充当民进党的侧翼,公开表示要把国民党在“立法院”的票拉下来,不让国民党的席位在“立法院”过半,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徐青:分析台湾这次选举各方胜败的原因,主要是看当下台湾的社情民意,而当下的社情民意又是延续着台湾民主运动发展的脉络、民意发展的脉络而来,因此,这两大脉络才是选举胜败的根本原因,它奠定了决定选举走向的社会民意基础。政治人物、政党,谁把握住了这样的民意走向,谁就能赢得民心;谁能引领民意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谁就能赢得选举的胜利。所以,在分析导致选举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时,必须要回到这两个脉络上来。其他的因素,诸如执政党施政表现、党内团结与否、正副候选人特质、选举议题的选择与造势、选举突发事件,等等,都只是附加其上才起相应的作用。

从台湾民主运动发展的脉络来看,台湾的民主运动的特点是“反国民党”“反中”和“台独”紧密结合。肇始于党外时期的第一波民主运动的目标是反国民党的独裁专制,要争取国民党之外的台湾民众和精英有平等参政的资格、拥有相应的政治资源。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标志着台湾第一波民主运动已经达到了既定目标。但是,由于第一波民主运动目标实现后,民进党进行了“台独”化的施政,使得岛内社会统“独”、“省藉”矛盾空前激化,迄今仍然存在统“独”对立、蓝绿恶斗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心理已经到了承受的底线。于是,2014年底“九合一”选举以来,台湾第二波民主运动渐次展开,这也是蔡英文一再强调的——“民主的深化”。如果说台湾第一波民主运动的目标是治标,先是要让党外势力、民进党拿到参政资源,那第二波民主运动的目标就是直接奔着“本”去的,这个“本”是直接针对“中华民国”这个体制而来。所以从台湾民主运动的脉络讲,蔡英文是把握住了,她要的就是担负起台湾第二波民主运动的使命,而且要把这个民主运动的目标达成,并以此为其历史定位。有了这样的使命和历史定位,再加上多年的耕耘与经营,蔡英文领导的台湾第二波民主运动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的时候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蔡英文得到了空前的民意支持和政治实力,得到倾绿青年盘的加持,于是又开始经营2016年的选举。

2015年12月14日,蔡英文竞选总部执行总干事林锡耀接受采访。  供图/CNSphoto

从台湾民众心态的发展脉络上,为什么经过马英九八年的执政和两岸关系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之后,台湾社会的“反中”情绪仍没有消除?据我观察,台湾民众长期接受国民党的反共教育,但“一夕之间”国共两党又联手合作,2005年国共举行“胡连会”,这一跳跃性发展,迄今国民党没有给民众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很大一部分民众不仅在理念上“反中”,心理上对大陆的不信任感甚至反感、恐惧感也仍然存在。不少民众对两岸和平交往所释放的红利以及大陆对台善意持不同见解,由此产生了对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的疑虑。因而,虽然国共之间、国民党当局与大陆高层之间的互信虽然不断强化,但两岸社会信任却严重滞后,并相当脆弱。这给了绿营政治操作的空间和机会,马当局的政策以及与大陆的合作,常被民进党批成“黑箱”操作和“程序不正义”,加重了民众的疑虑。

在此基调下,马英九的施政缺失、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朱立伦的畏战、王如玄的负面新闻、两岸牌的边缘化、周子瑜事件的发酵,诸多因素相叠加,终致国民党大败。

路线之争——国民党困境的核心

王建民:国民党的败选还离不开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背景。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早期蒋介石还妄图反攻大陆,当他认识到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国民党就开始了经营台湾。从蒋经国时代开始国民党实际上就已经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蒋经国主政时期,曾提出过选拔台湾本土人才的“催台青”规划,李登辉就是当年蒋经国经营台湾时培养的本土“精英”。当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启以后,国民党的政治路线、政治主张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统一”的概念逐渐虚化了,甚至不再讲两岸统一了。

国民党一方面要向本土化靠拢,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度靠拢。国民党是中国国民党,是从大陆到台湾的,和大陆有深厚的渊源。国民党如果没有“两岸牌”,优势就更没了。国民党既要与大陆合作,又要走本土化路线,但走本土化路线又比不过民进党,所以国民党在“中国路线”与“台湾路线”之间一直无法平衡,这是国民党当前所处困境的核心所在。目前,国民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党主席选举,国民党内部又在争论:“中国国民党”到底要不要“中国”两个字,实际还是国民党应该走什么路线的问题。走不走本土路线?政治路线应该怎么定位?核心价值是什么?历史又再次考验国民党。

国民党在这次选举中失败,反映出国民党“两岸牌”的作用已经弱化。我认为,这与台湾社会“台独危机意识”的消除不无关系。“台独危机意识”的消除,有利于民进党,不利于国民党。这其中也有我们大陆方面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有观点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逆转”。这一论调让很多台湾人误认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民进党上台和国民党一样,甚至民进党上台更好”。

另外蔡英文提出的两岸论述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在选前,蔡英文提出了两个论述。第一个论述就是维持两岸现状。维持现状从字面上看,代表她会继承马英九在两岸关系发展上的成果,但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她的这一论述和之前批马英九两岸政策“亲中卖台”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可是它很容易欺骗老百姓,而且得到了美国的认可。另一个论述是“在现行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维持两岸关系发展”。这一论述是蔡英文很重要的政治策略调整。看起来,她的两岸政策在向国民党靠拢,可是她所谓的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都是骗人的。我们讲的“一个中国”包括大陆、台湾,可是蔡英文所讲的“中华民国”是不包括大陆的,蔡英文心目中的“中华民国宪法”讲的是“中华民国是台湾”,不是国民党所说的“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一般老百姓不是专家,搞不清楚,自然会被蒙骗,致使“台独危机意识”降低。

猜你喜欢

马英九两岸关系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卖水果
不够用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