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异读词的规范问题
2016-11-19王琪
摘要:《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普通话中的常用异读词具有很好的规范作用,但对科技领域的诸多读音问题依然无法彻底解决。在对科技异读词进行规范时,需要根据误读、文白异读、习惯性读音、译音等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分析和处理。
关键词:科技名词,异读词,规范
中图分类号:N04;H083;H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4.003
Abstract: The Revised List of Words with Variant Pronunciation in Putonghua, which has a good normative effect on common words with variant pronunciation, still cannot completely solve the phonetic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s. In standardizing work on scientific words with variant pronunciation, we need to do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such as misreading,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 habitual pronuncia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scientific terms, words with variant pronunciation, standardization
一关于科技异读词
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审音表的发布,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和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审音表》又在广泛征求意见、不断进行讨论和修订。《审音表》的制订是十分必要的,审音表的发布及其修订对普通话中的常用异读词具有很好的规范作用。曹先擢曾探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问题,他说,词典里的又读、白读、文读、破读等都属于异读问题,既然普通话是通用的标准语,各方面异读问题自然应在普通话审音范围内来一个总的清理和解决[1]。然而,具体到科技领域,还是存在一些异读问题,依据《审音表》无法妥善地解决。《审音表》在说明中指出,“本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普通话异读词类似,这里所探讨的科技异读词,主要是指科技领域带有普遍性的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而不是要考虑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探讨科技异读词的目的,是要协助解决科技名词规范工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异读问题。
二科技异读词规范问题
科技名词规范包括形、音、义三方面的规范[2],在实际科技名词规范工作中,如果同一个词读音不同,容易引起交流障碍,对科技发展不利。因此,语音规范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科技名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或依据《审音表》依然无法确定读音;或专业领域普遍存在某种读音,而与《审音表》规定的读音不同。鉴于这种情况,对科技异读词的规范问题做一些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专业领域对一些科技用字存在误读,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在科技领域,以讹传讹的现象并不少见。有这样一类字,它们在科技领域的读音相对比较一致,但与《审音表》《现代汉语词典》等相抵触,从语音的历史发展方面也找不到依据。这类用字,其读音还是应以《审音表》《现代汉语词典》等为准。如“淬”字,《审音表》没有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淬”只有一个读音cuì,如“淬火”“淬砺”“淬炼”“淬针”等词。然而,金属材料、金属热处理等行业普遍读zhàn,如“淬火”“淬硬性”“淬透率”等。关于“淬”,《广韵》有“七内切”,《集韵》有“即聿切”,都与zhàn没有语音关系。此外,读zhàn可能是与“蘸火”混淆而误,因为“蘸火”是淬火工艺的俗称。再如“腈”字,《审音表》没有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腈”读jīnɡ,注释为“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烃基和氰基的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集韵》收有“腈”,注音为“咨盈切”,今读音当为jīnɡ。然而,在专业领域,往往将“腈纶”误读为“腈qínɡ纶”。含“腈”的一系列名词如“丁腈橡胶”“丙炔腈”“乙腈”“异腈”“松香腈”“氨腈”“聚丙烯腈”“脂肪腈加氢”“酰腈”等都读为qínɡ。疑“腈”与“晴”形似而误。
文白异读词的读音如何确定是科技名词规范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白异读属于不辨意义的异读字,是由读书音和白话音的区别所造成的一种同字同义而读音不同的现象。依据《审音表》的规定,文读一般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白读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但具体到科技名词领域,如何利用这一原则呢?如“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薄板”“薄被”“薄片”“薄饼”“薄脆”读báo,而“薄产”“薄地”“薄海”“薄厚”读bó。科技领域含“薄”的名词非常多,如“薄板”“薄壁管”“薄层”“薄唇”“薄壳”“薄膜”“薄木贴面”“薄盘”“薄片”“薄束”“薄苔”“薄透镜”“薄翼理论”“股薄肌”“微薄木”等,在读这些名词的时候,大家往往随意读báo或b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又如“露”,《审音表》列lù为文读,lòu为白读,“赤身露体”“露天”“露骨”“露头角”“藏头露尾”“抛头露面”“露头”读lù,“露富”“露苗”“露光”“露相”“露马脚”“露头”读lòu;《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列“露布”“露点”“露骨”“露酒”“露水”“露宿”“露台”“露天”“露头”“露营”“露珠”“暴露”“吐露”“披露”读lù,列“露白”“露丑”“露底”“露风”“露富”“露脸”“露面”“露苗”“露怯”“露头”“露相”“露拙”读lòu。科技领域含“露”的名词非常多,如“露点差”“信息披露”“公众暴露”“冻露”“凝露”“凹陷露天矿”“切端暴露”“复合先露”“外露翼”“寒露”“干露”“恶露”“暴露射线”“测露表”“胎先露”“蜜露”“裸露爆破”“酸露”“露营”“露髓”“鱼露”等,在读这些名词的时候,大家往往随意读lòu或l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对这些名词进行注音或按字音排列次序时,就会不知如何确定。考虑到科技名词多为书面用语,对于这类没有意义差别的文白异读现象,将其统一为文读音是比较合理的。
习惯性读音如何处理也是科技异读词规范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有一些词或语素,有不同读音而无实际意义差别,但读音已经约定俗成,如果将读音统一,难免与长期的使用习惯不符。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只能保留其惯用读音,而对其他尚未定型的读音尽量做规范处理,以免引起混乱。如“模”,《审音表》收有mó、mú二读,读mó的如“模范”“模式”“模型”“模糊”“模特儿”“模棱两可”,读mú的如“模子”“模具”“模样”;《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有mó、mú二读,读mó的如“模型”“模式”“楷模”“模仿”“模拟”“模范”“劳模”“评模”“名模”“男模”,读mú的如“模子”“模板”“模具”“模样”。从实际意义来看,“模型”和“模板”中“模”的意义已无甚差别,“楷模”和“模范”中“模”的意义也无甚差别。从读音来看,读mó的词的数量在逐步增加。但鉴于“模子”“模板”“模具”“模样”读mú通行已久,可考虑不做改动,其他则统读mó。又如“巷”,《审音表》未收;《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汉语大字典》都列有hànɡ和xiànɡ二读,hànɡ音均列有“巷道”。因为“巷道”读hànɡ通行已久,早已约定俗成,不适宜做改动;但在煤炭、冶金、石油等科技领域中,存在很多含“巷”的名词,如“一次成巷”“丢失巷”“井巷工程”“作业巷道”“分巷”“区段平巷”“半煤岩巷”“巷号”“巷宽”“平巷掘进”“总回风巷”“联络巷”“配水巷”“钻巷机”“集中大巷”等,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给它们确定一个统一的读音是非常必要的。
科技领域有一些译音用字,它们的读音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这些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不同读音,但却不知以哪一个为准。如“脯”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有fǔ和pú二读,但在科技领域,如“脯氨酰氨基酸二肽酶”(prolinase)、“脯氨酸”(proline)等,读fǔ还是pú,皆比较随意。这类科技用字,也应广泛征求意见,确定读音规范。
有的科技用字,在科技领域的读音已根深蒂固,但与《审音表》《现代汉语词典》相抵触,如果硬性加以确定,想要推行开来,必然遇到很多阻力。因此,科技异读词的规范问题,必须与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机构取得联系,尽量取得一致意见。如,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出版的《医学名词·神经病学》(1995)、《心理学名词》(1999)等规范名定为“癫疒间”(jiān),《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 妇科学 儿科学》(2011)收有“疒间(jiān)病”“阳疒间(jiān)”“阴疒间(jiān)”;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字典》(1998)等辞书作“癫痫”(xián),台湾《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2007)“癲癇”“癇症”“羊癇瘋”等均读xián。
此外,要彻底厘清科技领域的异读词,还必须尽可能地搜集科技异读词,抽样调查这些异读词的实际读音类别和分布情况,分析语音及语义关系,同时弄清各异读词的读音依据。只有对异读现象逐个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为有效解决科技异读词的语音规范问题提供一些切实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曹先擢.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J].中国语文, 2002(1):82-87.
[2] 王琪. 浅谈汉语的形音义规范[J]. 中国科技术语, 2010(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