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帙浩繁 蕴藏故事万千国家典籍博物馆
2016-11-19陆杨
陆杨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截至2013年底,馆藏文献总量已达320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14万部200万册(件)。而有这样一座系统展示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的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则肩负起了收藏典籍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典籍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博物馆简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世界诸多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不断,中华典籍功不可没。在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国家图书馆总馆的南区,有一座于1986年建成的建筑,1987年正式开放。当年,国图南区建筑群的设计出自杨廷宝、戴念慈、张镈、吴良镛、黄远强等五位建筑名家之手,这一设计方案史称“五老方案”。这里于2011年5月闭馆进行改造,2014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105岁生日当天正式开放,再次开放的国家典籍博物馆象征着这座老建筑的重生。
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正式挂牌成立,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也是世界同类博物馆中面积较大、藏品较丰富、代表性展品较多的博物馆。
从国图南区东大门拾级而上至二层,步入博物馆大厅,便能感受到厚重的文化气息。迎面的大铜门,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之手,大门上的装饰花纹“凌花双龟背”,取自馆中国宝《永乐大典》。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制作出如此具有历史文化感的大门,他们特地高仿影印了《永乐大典》真字韵门制类中的几页书影。大厅内的大型紫砂陶板壁雕《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则是创作于28年前的壁画作品,是著名画家李化吉与夫人权正环的结晶之作。
国家典籍博物馆建筑总面积11549平方米,共9个展厅。馆藏精品的时间跨度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到现当代名家手稿,藏品类型从甲骨、敦煌遗书、善本古籍、金石拓片、舆图、样式雷图档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西文善本,展览全面生动地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丰富的书籍文化以及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
我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典册。中华典籍从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石刻文字,到后来的纸质写卷、刻本,其数量之大,世所罕见。尽管今天存世的中华古籍依然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是典籍载体的脆弱性,决定着典籍从开始生产传播就面临着不断的消亡。据初步统计,国内汉文古籍存世数量总数超过4000万册,品种约20万,这是先贤历尽艰辛创造和保护的财富,为后代留下的昨日记忆。
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有展品800余件,很多的馆藏典籍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些国宝的介质从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到100年前的桑皮纸,可谓包罗万象,其对展览、保存的环境格外挑剔,每一次取放都要异常小心。
为了满足观众阅读古籍的需求以及“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博物馆还利用高科技手段,几乎在每一间展厅都配备了多媒体互动游戏机和数字化展示手段。比如样式雷烫样是怎样服务于建筑设计的,甲骨文到简化字是如何逐步演变的……读者通过展厅内的小游戏可以轻松掌握。再比如展厅内的《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善本,其旁边既有一个放大的高仿版本,还放置了一个透明的可触摸屏。观众用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就可以逐页翻看这件典籍中的内容。
然而在博物馆浩瀚的书海中,却藏着许多历史和故事。
唐三藏取经
据说历史上真实的唐僧,不仅是个美男子,而且很有慧根,在寺院里也很受重视。他之所以要大老远跑到西天去取经,是因为当时在东土大唐,很多的经书都是假的。
在博物馆中有一部来自敦煌石窟的《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它其实是一本假经,可敦煌石窟里为什么会藏着假经书呢?博物馆敦煌组组长刘波介绍,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佛祖释迦牟尼亲口说的,才能够叫做经。从汉传佛教这个角度讲,只有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才能够称为经。中国僧人自己撰造的这些,用佛说的疑义则称为疑伪经。所以这部《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确切地说,应该叫疑伪经。鲜为人知的是,在敦煌石窟里,就有唐三藏辛苦取回来的真经。博物馆里的一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五七》在题记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这部有六百多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便是唐玄奘从印度带回来,并亲自翻译的真经。
那咱中国人编纂出来的“疑伪经”都编了什么呢?《孝顺子修行成佛经》讲述了一个西域国的太子因为宫廷阴谋被变成了小牛犊流放到国外,长大后回国救母,与母成佛的故事。咋一听这个故事有点生僻,但有些情节却似曾相识,《包青天》的故事里,宋真宗的一位妃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却被另一个妃子陷害用狸猫把太子掉了包,这正是广为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专家考证,“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和《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相似之处竟多达九处。刘组长说,其实这部《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就是一部假经,它宣扬的是孝顺的儿子能够成佛,然而孝道这个观念在古代印度并没有那么流行,我们中国古代的儒家反而是比较强调孝道的,所以其实它是把佛家的思想和儒家的孝道思想融合在了一起。
翻译过来的西方机械图
在博物馆西文善本展厅,有一本名叫《论各种工艺机械》的书,巴黎1588年版,它是西方一部介绍机械原理的著作,全书包含了195种机械构造图。而它的汉化版则是一本名叫《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的书,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和明代科学家王徵共同翻译、绘制完成的。既然都是介绍西方机械的,为什么王徵要把插图重新画一遍呢?其中一幅取水的螺旋式水车为例,两本书的绘画风格迥异,原书采用的是立体的透视法,而王徵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白描技法,其次水轮下的水流、螺旋式水车的墙体,甚至还有草坪灯周围环境,原图都画的很细,而王徵却把背景墙和周围环境等全部简化了。而在其他图里,王徵更是把所有的外国人都改画成了中国人,彻底诠释了西方机械的中国特色。《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中一共有190多张图,不少图还改换了绘画的视角。
武则天造字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她给自己取名“”,该字上“明”下“空”,与“赵”字同音,取“日月同辉”之意。这个字是武则天自己造的,被称为“武周新字”。其实她当年一共造了18个字,比如上“一”下“生”,这个字念与“人”字同音,意思是一个人只能活一生,体现了武则天对人生的理解。还有“”字,外面一个方框,里面是“八方”二字,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是我的国家国土范围,这个字形在后代还有比较长时间的沿用,甚至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发现了这个字形。
武周新字创制以后,一般的正式文书、碑刻都要使用新字,直到武则天退位,这种文字才被废止。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整理敦煌经卷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经卷的开头,标题部分,该用新字的地方用了新字,但是在经卷的中间,正文部分没有使用新字字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一般的民众在使用新字的时候,都是一种应付的心态。虽然武周新字只用了短短15年的时间,但是却也流传到了海外。比如日本江户时代的藩王德川光,名字中便含有“”这个字,这也说明了当时唐朝强盛的影响力,也为学者断定年代留下了重要的依据。
典籍无言,勾勒着历史的脉络,闪动着文化的灵韵。然而,对于来到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观众来说,典籍不仅是隔着玻璃窗,陈列在展柜中的静物,而且还是可以触碰、把玩的活生生的存在。这些典籍中还藏着很多的故事等着大家去发现。
Tips
国家典籍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国家图书馆南区
开放时间:每周二到周日9:00—17:00(16:00停止发票入馆)
开馆;周一闭馆
票价:免费,凭身份证领取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