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乐人情
2016-11-19姜芷若
2015年11月15日晚,张千一交响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由指挥家谭利华率领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倾情演绎。谭利华在开场白中说到:“这是一场受听众喜爱的,且接地气的音乐会。”毋庸置疑,当晚作曲家的专场交响作品音乐会给听众带来难忘的享受。
音乐会分上下两个半场。开场是极具动力的《交响前奏曲》,首先吸引住听众。这部作品创作于1991年,表现了阳刚之力、伤感彷徨、勇于追求三种不同的情绪;第二首作品为室内乐队而作的序曲《我的家园》是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的序曲,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整首乐曲以弦乐队为主,双簧管、圆号、竖琴加以点缀,音乐一气呵成,丝丝入扣,如诉如泣。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与第一首乐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第三首作品是交响诗《英雄儿女》。这部作品受同名电影启发,音乐主题也和特定的历史歌曲有关,意在歌颂那些虽然已经逝去却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千千万万个祖国的英雄儿女们。作品由“遥远的记忆”“情深谊长”“硝烟战火”“英雄赞歌”四个部分组成。音乐会 《春莱虹瀚·云南随想》。
《春莱虹瀚·云南随想》是继2009年交响组曲《云南随想》受到一致好评后北京交响乐团再次委约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部四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为此,作曲家多次赴云南采风,2014年开始着手创作,经过反复调整,于2015年最终完成。乐曲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域自然、风俗和文化为元素切入点,并受吴远之先生的文本故事《凤凰求茶传奇》启发创作而成。《春莱虹瀚·云南随想》也是全球首部以茶作为音乐创作题材的多乐章大型管弦乐作品。作为首次将茶文化与音乐相结合的尝试,当晚作品的成功演出给这次探索一个满意的答案。
民族性:立足于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从80年代初期,初露锋芒的《北方森林》,作曲家就结合了中国东北部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民歌素材进行创作。到90年代至今,张千一一直致力于采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常赴西藏、新疆、内蒙、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山西等地采风,在不同的音乐体裁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歌曲《青藏高原》《传说》《家园》、山西说唱剧《解放》、陕北信天游歌舞剧《雪花窗花山丹花》、交响组曲《云南随想》等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的作品。《春莱虹瀚·云南随想》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作曲家将立足点聚焦于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曲家通过深入民间采风,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与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对题材的选择,对主题的设计,还是对音色的运用等方面,无一不展现作曲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这使得作品中既传承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又使音乐本身更具特点。
一、题材的选择
“春莱虹瀚”,是泰语的音译,意思是凤凰茶园。作曲家以“春莱虹瀚”命名,是试图通过音乐语言的方式来呈示茶文化。云南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原产地。在这片红土地上,养育了迥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受其生活的地域、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饮茶习俗也各具特色。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各族的饮茶习俗随着千百年来的去粗取精,演变成现在的茶文化。每种文化都是地域、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积淀而成。因此,作曲家在构思整部作品时依托茶文化,在音乐材料上更多的是在云南少数民族独具地域性特色的生活习俗中提炼而成。
二、主题的设计
《春莱虹瀚·云南随想》在对每个乐章的构思上作曲家均以茶为出发点,将茶文化中最重要、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加以提升总结,作为每个乐章的题目。全曲四个乐章分别命名为“茶马古镇”“火塘茶歌”“茶山篝火”“茶颂”。在对每个乐章中各主题的设计上,张千一则运用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地域性特色元素。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纳西、白、佤、傣、彝、傈僳、摩梭等少数民族音乐。作曲家抓住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纯四度与小三度两个核心音程为主要的音高素材进行主题的创作。各主题在具体的音高排列、欲表达的情感、所呈现的音响效果等方面各具特点,但又带有潜在的联系。
1.第一乐章“茶马古镇”
在茶文化中,茶马古道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是一条以思茅普洱为源头,用马帮驮运茶品、物资至西藏及东南亚各国的通道。茶马古道是商品流通的通道,更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桥梁。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将视角以小搏大,用音乐来具体的表现茶马古镇中的景与人,而意在赞颂茶马古道留给当今社会的无限价值与意义。乐章分为“晨曲”与“街景”两部分。乐曲以宁静、神秘的情绪开始,双簧管与单簧管奏出主题旋律,悠远清新。“晨曲”主题源于纳西族民歌。作曲家选择纳西民歌常用调式羽调式。由于纳西民歌受其本族语言的影响,其旋律起伏一般不大。张千一抓住这一特点,在旋律中除了运用纯四度与小三度两个核心音程外,还融入了纳西民歌中波浪形加花式的旋律。“晨曲”主题柔美,音色清透,极具歌唱性(见谱例1)。
“街景”中又分为“小快板”、“行进的马帮”、“拉木鼓”三个部分。其中,“小快板”的主题来源于“晨曲”的主题材料。“小快板”主题的前三音由“晨曲”主题前三音的倒影而成,由小号奏出,欢快活跃(见谱例2)。
“马帮”是民间赶马人自行组织起来的运输队,是茶马古道上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马帮人有着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驼铃声和驮运物资的马队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行进的马帮”主题充分发挥圆号号角式的音色,表现赶马人坚实有力的脚步。整段音乐节奏整齐,旋律以四五度音程为主要音高材料,框架清晰,像是行进间的劳动号子,铿锵有力(见谱例3)。
“拉木鼓”是云南佤族的一个神圣的祭祀仪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拉木鼓的途中,魔巴要站在木鼓上领唱,大家边拉边合唱《拉木鼓歌》。张千一抓住这个对于佤族人民十分重要的仪式活动,创作了这段音乐。对于主题的发展,作曲家在注重对核心音程素材纯四度音程的发展外,还吸取了《拉木鼓歌》中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弦乐组领奏旋律,铜管组与打击乐组与之附和(见谱例4)。
2.第二乐章“火塘茶歌”
“火塘”在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火塘烤茶在茶文化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象征着家庭、团结、宗教信仰等重大意义。火塘烤茶、火塘聚会等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演变成了云南的火塘文化。第二乐章“火塘茶歌”就是展现人们围坐火塘边,烤茶品茶,欢歌集会这样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火塘茶歌”的引子与尾声采用了彝族的音乐素材。在云南彝族民歌中级进旋律占多数。作曲家在引子与尾声中采取以级进为主,辅以四五度主干音跳进的旋律手法。“火塘茶歌”的中心主题则是运用了傣族音乐元素。在傣族音乐中,由于受到傣族语言六声性特点的音调约束,其旋律大多起伏不大,婉转悠扬。受傣族音乐元素影响,中心主题旋律以同音重复为特点。具有舞蹈性的三拍律动与不同的和声变化作为重复音旋律的推动性力量,使中心主题形成立体化的微弱起伏,情感表达含蓄内敛(见谱例5)。
3.第三乐章“茶山篝火”
茶山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也具有某种神圣的自然崇拜意义,篝火则是山地少数民族沟通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茶山篝火”分为“月夜”和“打跳”两个部分。“月夜”中运用弦乐的颤音表现篝火,用弦乐的泛音和木管超吹的高音表现月光,试图展现人们在月光下自在的生活状态。“打跳”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在西南许多的少数民族中,都有“打跳舞”和“打跳歌”。整个快板段落作曲家运用了摩梭族民歌素材。在发展手法上,作曲家巧妙地运用变奏这一手法将原始的民歌素材进行变化发展。谱例6是原始的摩梭民歌经过作曲家整理后的完整乐句。在这一素材的基础上分化成两种不同情绪的变奏段A和B。
整个快板乐段都是对这两个变奏段的变化发展。从图表一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各变奏段中调性和配器上的变化。
4.第四乐章“茶颂”
“茶颂”是对整个作品情感上的升华,表达人类对茶文化的敬仰、颂扬之情。第四乐章主题中依然运用纯四度与小三度核心音程进行组合发展。与第一乐章中纯四度与小三度连续上行的直线式主题旋律不同,“茶颂”中纯四度与小三度则是迂回的波折式主题旋律。整个乐章一气呵成,气势恢弘(见谱例7)。
三、音色的运用
这部作品中,张千一除了在主题的音高材料方面吸取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在对音色的运用方面也试图运用西洋乐器来展现少数民族乐器的特色。在第一乐章第二部分“街景”的小快板主题与第三章第一部分“月夜”中,弦乐队运用拨奏的音色来模仿布朗族和傈僳族的弹拨乐器。玎琴是布朗族的弹拨乐器。其布厄是傈僳族的弹拨乐器。这两件乐器在各自的民族中都十分重要且能展现自身民族特色。在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中,张千一运用了大量的弦乐泛音演奏,模仿木叶的音色。木叶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流行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作曲家大胆选择用西洋乐器模仿少数民族乐器,一是考虑到音色效果上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作曲家试图在西洋管弦乐队中挖掘更多可以表现少数民族乐器音色的演奏方式。
描绘性:
音乐具有形象的表现力
在张千一的音乐中,总会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特点在他的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体裁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管弦乐这种无视觉表现的体裁中,张千一也能将这一特点融入音乐表现之中,用音乐语言描绘出一个个场景画面。在“晨曲”中,我们能够听出一缕阳光的温馨、一丝晨风的清新。在“街景”中,我们仿佛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踏着沉重脚步拉木鼓的族民、自由自在嬉闹的孩童。在“月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月的清冷、夜的幽静。即使在作品中没有标题释义,也会在听众各自的内心中勾勒出属于自己的“音乐画面”。这样的音乐,基于作曲家对乐队中每件乐器的了解、对乐队中整体音色的把握与布局,还取决于作曲家对生活中大小事件细腻的感受力。娴熟的技巧加之细致的表现力,使其音乐具有栩栩如生的描绘性。
情感性:音乐中情感表达的多面化
听张千一作品,一定会被他作品中细腻的情感所打动、恢弘的气势所震撼。音乐中情感表达的张力和多面化是其创作的另一大特点。在《春莱虹瀚·云南随想》中,不同主题之间的情感冲突,使整部作品丰富多彩。
一、舞蹈性片段
第一乐章中“街景”的“小快板”与第三乐章中“打跳”两部分都是极具舞蹈性的片段。张千一作为一位朝鲜族作曲家,在血液中流淌着少数民族舞蹈性的律动。在他的创作中,几乎每部作品都有复杂的变节拍,尤其是对快板音乐的处理。在“小快板”中,运用四二与四四的交替变拍子。在“打跳”中,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节拍。舞蹈性片段听起来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放松的舞动。
二、田园风情式片段
第二乐章“火塘茶歌”是一个如歌的慢板乐章。透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过着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在张千一的创作中,这种温情的旋律表达也是他非常喜爱并且擅长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也展现了他温情细腻的一面。
三、赞颂性片段
第四乐章“茶颂”是一个总结性的乐章。作曲家通过对主题不同音色、不同调性的变化发展,使情感不断累积直至高点,乐队全奏。音乐气势恢弘,歌颂了茶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恩情。主题的多面化体现了作曲家的综合性能力,能够驾驭各种不同题材与体裁的能力。同时也展现了作曲家内心深处不同的性格侧面。
综合性:音乐追求雅俗共赏
在开场时谭利华指挥就介绍说,这是一场接地气的音乐会。这意思并不是说张千一的音乐不高雅。相反,听过这场音乐会的人,无论专家学者还是音乐爱好者都是拍手称赞。在张千一的创作中,好听并不是单纯的旋律灵感,即使是一个单旋律,也是经过作曲家的深思熟虑,有一定考究的技术支撑在其中。在张千一的作品中,技术性和现代性已不再是单纯的现代创作技法,而是指广义上的适于现代人审美的综合性技法。《春莱虹瀚·云南随想》这部作品每个主题的优雅动听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又并不显技术的生硬。主题的发展、对于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对音色的挖掘、配器手法的变化等创作技法都融于音乐当中。技高而不露,乐悠而不俗,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一直追求的雅俗共赏。
结 语
管弦乐组曲《春莱虹瀚·云南随想》是作曲家用音乐来写茶的一次尝试。云南的茶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处共融下积淀而成。作曲家用音乐来赞颂茶文化,看似写茶,实为喻人,进而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在作品中,每个乐章所展现的都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每一个主题的孕生又与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整部作品是自然、人、情感、文化在音乐中的碰撞与融合。
姜芷若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