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体育有效教学的思考
2016-11-19狄正华�オ�
狄正华�オ�
[摘要]对新课程下体育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融入新课程理念,为学生建立多维学习平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首先分析新课程下体育有效教学面临的问题,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为新课程下初中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62
一、新课程下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际上是个相对概念,是在旧课程标准基础上的改革,但由于初中体育教学一直未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注重,不少体育教师针对新课程缺乏正确认知,认为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概念陌生,与教学方法无法融合,从而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下降。另外,不少教师从近年来不断的教育改革中获取,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而实际上,教学内容不明确或太过花哨的教学,通过讨论也无法提炼出有效内容,并且学生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滥竽充数”、“走马观花”的现象,这种讨论看上去教学氛围较好,但实际上却对学生没有太大用处。在教师方面,由于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有限,面对新课程中的新概念、新思想,很难将之与实际教学融为一体,虽然教师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运用到教学中,还无法进行教学的改革和扩展,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新老教材共同教学,这便无法准确地掌握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作用性不强,既不能强身健体,又不能培养出体育健将,所以对体育教学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本质,只强调学习过程,不注重教学实效,这给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例如,在短距快速跑课程中,只安排学生练习短距离快速跑10分钟左右,其余时间使用游戏代替,松懈了练习密度,只注重课堂氛围,无法达到锻炼效果,学生在这种课堂上也无法真正学习到知识。
二、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探索新课程教材内涵
新课程标准的突破点在于改善了体育教学的沉重局面,在教师方面看来,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在学生方面,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这便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教材中积极探索其内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内涵,通过探索、总结、积累、提炼,使体育教学策略多元化、目标统一化。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目标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在教学理论、教学操作和教学评价方面均设定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加入个性化方法,反映出新课程体育教学的优势。
(二)明确新课程教学理念
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以教材为主,明确新课程教学理念,突出新课程的教学逻辑,通过组织法,带动学生的参与性,并减轻学生的运动负荷,以便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乐趣。教师在课前要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利用好主、副教材。教师不仅要理解教学理念,还要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不仅知道本节课需要学什么,还要知道本节课学习的价值和作用,以便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改进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方面,首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例如在跳遠教学中,融入新课程、个性化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跳远的基本动作、概念以及运动方式;第二,主教材是概念和操作的体现,副教材则可以体现教师个性化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方法轻松活跃,与学生共同参与。具体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设立跳远场地,询问学生对跳远的理解,并自行演示,使用轻松活泼的话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双手抬高,直立,告诉学生,这是“大人”;下蹲,告诉学生这是“小人”;跳,告诉学生这是“超人”。在教师语言的带动下,学生的参与度会增高,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其次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每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应该带领同学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并对本节课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发言、竞赛、讨论等方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应该多设计多维目标,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性、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地对待学生,带动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优化教学环境
新课程标准的开放化对教学环境的要求也有了提高,不只是教学场地的设定,还包括教学周围环境的营造。例如,体育课程的训练大多数是在操场上进行,学生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是教学场地的优化。在周围环境的营造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敢于提问、敢于回答、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环境,体育教学中切忌“一言堂”。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在体育训练中,学生如果遇到难以理解或质疑的问题,可以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教师互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重视和认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在体育课堂中自己的价值。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客观、平等地对待学生,情理共施。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