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
2016-11-19符斐
符斐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前教育就开始意识到“多元整合”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开展“整合”课程也成为了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多元整合教育模式中,“多元”意指教育活动内容在来源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而“整合”意指教育活动内容在结构上的综合性、完整性和融合性,最终达成目标上的“一体化”,即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多元整合智能课程中以科学领域为主的,其他领域为辅的活动,探讨幼儿如何主动在探索中学习科学。
【关键词】整合;主动探索;学习科学
幼儿学科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们可以发展智力和挖掘好奇心,吸收获取方法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在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萌发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关注和热爱。那么,如何才能使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拓宽幼儿探索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天生就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特别喜欢关注新奇的事物,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在多元整合课程的开展中,要有效的通过各种途径,如猜谜语、变魔术、做实验等方法,激发幼儿学习乐于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萌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探索活动,更能够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能够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如在整合主题“妙妙鼻”中,我们将先从人的鼻子构造、生理作用谈起,让幼儿发现这个身体器官的妙用与神奇,养成鼻子保健的卫生习惯,学会生病是基本的护理方法。随着课程的发展,主题会延伸到动物的鼻子,比较两者之间的外观、功能差异,让幼儿了解大自然造物者对生物生存设计的奥妙。有趣的嗅觉实验也可让幼儿用科学的方式,对嗅觉做分类与归纳,对于气味的分辨与说明可以有更精确的说明方式。
在活动中尽量能够不断地向他们提供新信息,激发其科学兴趣和提供他们能自由探索的、自然的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场所,使他们不断受科学的熏陶,享受科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二、产生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
提问,是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策略之一,是师幼之间信息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科学、适时、适度的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反之,低效、无效的提问,则会导致提问有效性的降低,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教师问题的提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能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宰者,引导和促使幼儿主动进行探究,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和解决问题。如小班整合主题“和纸玩游戏”中,教师带领幼儿与各种各样的纸展开一系列互动。让幼儿从撕贴和折叠中直接去触摸和感受纸的材质,了解不同的纸各自具有的特色;他们会有机会探索和研究某些纸的来源,也能学会珍惜省用各种纸,在废纸回收、利用在生纸的过程中懂得保护资源;更重要的是,幼儿可以真正的和纸玩游戏,他们可以折一折、玩一玩各式各样的纸;可以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平面的纸立起来,让立体的纸变化出不同的空间。厚的、薄的、粗的、滑的、硬的、软的,大张的或是小张的,平凡的纸将成为幼儿创作或游戏的素材,给予他们一篇尽情想象的空间。
2、收集幼儿的问题,梳理幼儿的探究方向
在主题“和纸玩游戏”当中,幼儿们或多多少会存在着这样那这样的疑问。那么教师在作为引导者时,应该有效的将幼儿的问题收集,进行梳理和总结。如幼儿们通过多种游戏,探索发现了纸的不同性质:软硬、厚薄、吸水抗湿、粗糙光滑、牢固易破、透明不透明等。幼儿们就会产生疑惑了,是不是材质不同的纸张都是可以站起来的呢?教师将问题收集,并通过实验,可以让幼儿们主动的进行探索,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让幼儿们懂得要科学的对待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见代替实验结果。
三、勇于实践,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纲要》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中才易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易解决问题。因此在活动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多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能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问题,在实践操作中,更能够充分发表幼儿的见解和观点,能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的知识。
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式学习,始终遵照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把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这个水平上,幼儿的心理过程还在形成中,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勇于实践,不能单单只靠理论,而是要通过操作,通过创新,通过思考,让幼儿学会主动探究,这样幼儿才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宰者。
总之,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及时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达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11月第一版。
[2] 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3] 乌申斯基(1824-1871),俄国教育家,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