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人效应与文学新人
2016-11-19吉广旭
吉广旭
昨日无意间看得发黄陈刊,竟是1997年7月的葫芦岛艺术创刊号,浏览了一下当年自己在里面的拙作,不免有些许失意。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当年的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仿佛缺失的太多太多,却又拥有一点点的什么,而在后天流失殆尽;而今,好像拥有的很多很多,衣食无忧,却感觉缺失的?是自己曾经舍弃的美好,今日拿来复写一遍,找一找青年时的心境,感受一下蹉跎岁月中的自我迷失!
从事文学创作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做得好的。有的人靠写作出了名,拥有读者,受人尊崇,在文坛乃至社会赢得一席宝地,可谓文坛名角;有的人初出茅庐,崭露头角,奋拓文荒,锐气不减,堪称文学新秀;然而更有多数人在孜孜以求,默立于文学殿堂之外,不得其门而入,却又不甘罢休,自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其心志不殒,精神不泯,文笔不辍,又有谁敢肯定,他们若穷其一生精力,高屋建瓴,将久不会高居于文学殿堂,勇攀文学之巅,而“一览众山小"呢?这样的文学新人,也同样不容漠然小视。那么,文坛名角与文学新人分处文楼上下两层,且有文房被间隔看来,诸多方面截然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还需要呼吸吐纳,都应该输入与输出。只不过,下层的新人输入的要多,输出的很少,且要大量的养分补充,更需与楼上的居士进行一场循环呼吸,去汲取养分﹑精华。
可以说,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不一定都可以称之为家,有”有名“的作家也有”无名“的作者,还有文学中加冕的著名的作家﹑诗人,如贾平凹﹑张贤亮﹑曹舒燕、舒婷、梅绍静等。冠以什么名号,依据便是他(她)对文学领域的贡献,看的是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作品的挖掘力与影响力。名号并非是信手拈来,轻易而称之无愧的,同样需要付出代价。他们也该有过做文学新人的发展阶段,从文学先人、中外名著、生活经历中汲取营养的过程,以便修得正果。可以说,对有知名度的作家的作品,有的也可说是著作吧。编辑部、杂志社、诸多出版单位唯恐求之不得,哪怕是只言片语、随思草笔,也可拿来一载,以示文学新人,去获取教益。于是,便有许多有名的作家去请著名的作家作序版书,或是题写书名、赠言留语;也就有了许多刊物聘请的名誉主编与顾问,去提高刊物的知名度、质量、档次,去寻求更多的崇拜者跻身于读者行列。这些,或许都是无可厚非的。也同样有报载、写真,滞销不畅的书经xx名作家一经现场签名售书仪式,便一抢而空,一版再版;xx大家,高干相随,警护遮掩,拒新人于不屑一顾。以上,也许都是名人效应的体现吧!
由此,极少的大家并不完全的“大家子气",心胸坦荡,也难免会有小人的戚戚,即使间或戚戚,也只是悄语,唇枪舌剑,也只压在壳子里,龟缩起来,锋芒无现。即便连编辑也怕,怕惹恼了大家,一身晦气,因为,大家的绅士气,也会一时失控。相反,文学新人就迥然有异了,他们的作品不够质量、档次,或是文路不熟、水准不够,一篇篇殚精竭虑,绞尽脑汁的作品只成了编辑桌上一摞摞厚厚的废纸,却给编辑带来了职业上的烦恼,拾掇起一股无名火来。而他们,却望穿秋水,企盼收获,奈何石投大海、袅无音讯,这袅无音讯也就等于有了失意的音讯,难免会有沮丧、灰心、失望,又一次次从颓废的状态中振奋起来,去精心制作文学心笺,哪怕是豆腐块般的文字被镀了铅,印发出来,都会欣慰得手舞足蹈。他们希望会有文学中的孺子牛帮其拓耕一片文野,希望有诲人不倦的熟士去指导,去指引迷津,希望得到编辑、刊室的关注、扶持、给予热心的帮助。
这种现象并非完全的没有反应,确实有人意识得到。但随之文学领域也出现了鱼目混珠,真假并存的局面:有了肯于文学投资的新人;也有了为一点周围群体的虚荣,甘愿上当受骗、沽名钓誉的人;有了只要出资xx元,刊发文章,冠之以xx费名号的怪现象产生。当然,真正竭心尽力为新人服务的社团、报社、编辑也不在少数。我也曾受益过宁夏北方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和《黄河文学》等报刊、单位。
同样,也有所烦恼,直至上些时日收到创刊40周年,共和国创刊最早的文学期刊之一的《朔方》编辑巩洁、姜年的信笺及邀请通知为止,其间,类似的诸多聘书一一飞来,倒真的受宠若惊却又不知所措,无法去推测承诺,无法去满足大家并不在意而小家却无法承受的聚少成多的费用,所以小家只好”小家子气“,只好一一放弃,却又难免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于是,愈加觉得文学新人确需体谅与关注。
谈来谈去,无非是觉得文学界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番,怎样去正确对待名人效应与文学新人,怎样去注重、培养新人。
一种群众性正统文学刊物,既要拥有丰富创作经历,具有一定文学奠基、文学功底、文学理论探讨的名人作品,有一定的鉴赏性,使读者,尤其是文学新人从中领悟到自己所不能感受得到的东西;又要容纳一定质量、数量的新人新作;单纯依赖哪一方面都将是不甚明确的抉择。当然,如此说,并不是讲不去理论作品质量、可鉴赏性、欣赏价值,只为照顾新人情绪,激励创作热情。也不是怜悯,而是发掘足能达到发表水平的新人新作,既有刊发价值,又能发现文学新人中的佼佼者,鼓励后进者。
如果一类群众性文刊,只注重刊发名人作品,单纯注重文艺理论评价,或是一味的刊载名家大作,并不见得能把读者的胃口吊高一个档次,提高其素质,因其适应性有限,难免过于死板,还会影响其发行工作。若只是新人新作,缺乏指导性、有鉴赏性的力作,光是过于稚嫩的新作,也不见得有好的效果。如果名人作品与新人新作相得益彰,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真正呈现文学大观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一种群众性文刊,倒很值得。
群众性的文刊,既不过分偏重名人效应,又不去忽视文学新人,注重培养文学新人,适应大众口味,注意处理好名人、编辑、文学新人、读者的纽带关系,将不同层次的文学爱好者联系起来,共同去探讨、切磋、促进,不断交流,做好文学人才的衔接工作。我想,这种刊物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与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