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常用中药剂型在临床上的应用
2016-11-19徐薇
徐薇
【摘 要】近年来,中医剂型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等优势,但是对于中医剂型的选择与用药原则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因此临床中应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遵循剂型选择原则,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分析、合理制药,确保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避免出现错用、滥用中医剂型的现象,本文中将总结分析各种中医剂型的特点与用药原则。
【关键词】中药剂型;临床;体会
中医制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处方和工艺加工而成的供医生处方和患者购用的药品剂型,其临床用法与用量均应通过长期的实验证实,以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常用的中药剂型包括:汤剂、丸剂、片剂、胶囊剂、冲剂、糖浆剂、酒剂、膏剂及注射剂等[1],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剂型,有助于治疗的进展。
一、中药剂型分类
(一)片剂与胶囊剂:片剂的优点是药物含量准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与长期保存;胶囊剂与片剂类似。(二)丸剂:作用发挥较为缓和,在胃肠内的吸收也相对较缓[2],但是药效维持时间较长,常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三)注射剂:由天然中草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起效快,在急危重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冲剂:由药液经浓缩处理后与糖、糊精、玉米淀粉等成分混合制成的干燥颗粒,在胃肠中的吸收速度较快。(五)汤剂: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组合,功效性很强。(六)酒剂:是指中药村放入酒中浸泡而成酒,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广泛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的治疗。(七)糖浆剂:糖浆剂是由药物与糖类成分处理而成的水溶液,糖浆剂服用简便。
二、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剂型会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同样的中药药物如果剂型与用药途径不同都会对患者的吸收有不同影响,从而影响疗效。通过多年来的临床治疗经验,可以初步确定中药物生物利用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静脉、吸入、肌肉、皮下、舌下或者直肠、口服、皮肤;口服剂型吸收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片剂、丸剂。
现代药物加工工艺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将中药制剂中的有效物质提炼出现,制成各种中医剂型应用于临床,确保药物能够发挥其疗效。目前普遍采用超细粉体技术可以使中药村中的有效成分实现细胞破壁,大幅提升了药效,加快了起效时间,尤其是对于质地较硬的药材,经超细粉碎破壁后能够直接将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减少药物成分的流失,提高了药材的利用率。川芎茶调散在被制成为胶囊剂后,不但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而且服用方便,更利于患者快速吸收,有效防止其挥发;喜炎平在制成注射剂后已经凭借其安全、高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
三、用药原则
中成药是指以药材为原料,根据传统中医理论遵循一定处方与工艺制成的剂型,以供医生处方和患者购用的药品。辩证用药是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宗旨,中医剂型的用法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实验证实,使用经药品有效安全的方法,遵守服药次数和间隔。医生要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给药物充足的时间在体内吸收、扩散、代谢及清除,不得随意加量,避免药物中毒。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清除都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合理的服药次数现间隔时间是保障药品即发挥疗效又防治中毒的依据。
另外,医生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严防禁忌证使用,尤其是对于孕妇、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如天花粉口服剂,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而注射剂会导致妊娠死胎引产。银翘散是传统中医常用的辛凉解表剂,主要剂型以散剂或水煎剂为主,具有良好的解温热的功效,近年来为了患者方便服用,将其制作成水蜜丸或片剂,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其临床疗效明显不如散剂或水煎剂的药效确切。
四、体会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物提取技术与加工技术科技手段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中药剂型在临床中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的趋势,而且外型更加美观,使用更加方便,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中药剂型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如何保证药物的使用安全性与临床药物疗效是成为中药剂型现阶段的重要问题。
金代李杲也曾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意在告诫医者在中药剂型的选择上要有所区别与侧重,选择合适的剂型应全面考虑中药药性及各种剂型的特点。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药剂型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在今后的用药选择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与药物的特性,从而选择合适的剂型,以便于药物充分、快速发挥作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赵砚明.常用中药剂型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22(4):187.
[2] 郭秋昀.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和运用[J].专题研究,2012,5(33):340.
[3] 胡献国,胡爱萍,孙志海.对症选择中药剂型[J].特别健康,2013,7(1):25.
[4] 王慧玉.从同名称不同剂型中成药的统计分析谈中药剂型改革[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2):104-105.
[5] 张冰,吴嘉瑞.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思考[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5(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