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2016-11-19

紫光阁 2016年4期
关键词:用人公平人才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针对我国人才结构的现状,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构成等,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

◎ 记 者:当前,我国人才结构整体呈现什么状况?

吴 江:当前人才工作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而不是小修小补。突出表现在产业人才结构、地区人才结构、行业人才结构失衡问题,还有人才的层级、知识、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创业创新过程中碰到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也可以归结为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

◎ 记 者:当前,我国哪类人才最缺乏?

吴 江:首先是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人才最缺的是高端人才。“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能主持大项目,科技领军就是拔尖的科技大师。科技人才短缺主要是缺大师。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指出,现在我们是有大楼无大师。现在到处都是科技大楼创新大楼,没有几个大师级人物。我国有400万科技人员,没多少大师级人才。技术创新领域的人才结构现在是枣核儿形。再一个就是技术工人非常缺,基本是两个半岗位找一个人,几乎所有领域都面临技术岗位工人短缺而且老化问题,高级技师队伍平均年龄也在45岁以上。企业自己不愿意培养或者培养不出来,而大家都要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只能彼此互挖墙脚。

◎ 记 者:通过什么机制破解这些问题?

吳 江:源头要有活水。我们源头有问题,培养人才的源头就是教育。创新型人才不是到大学才能培养出来,从中小学就要培养,进了大学之后就要开始崭露头角了。我们现在多是“应试教育”,对创新是个扼杀。我们的创新人才从培养角度是一个大短板。这个短板使我们很长时间落后于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用人,美国在用天下人,中国只盯着自己的13亿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又改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总书记为什么说这句话?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是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面向全世界选优秀人才,才能解决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高端人才缺乏问题。目前是基础研究人才不足,前沿领域创新人才短缺,战略科学家太少。在引进人才、发放绿卡、生活工作条件等方面给特殊的待遇,我们做得还不够。

从技术工人来讲,毫无疑问是职业教育问题。我们现在一年700多万大学生,多数是学知识而不是学技术的,职业教育相当不发达。过去职业教育大多是地方政府提供的福利性办学,主要用于对本地高考无望的学生进行低端学历教育,生源就有问题,不是全国的生源。我们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学分成三六九等,一切以行政级别划线,享受不同的资源配置,学术越高,级别越大,资源越丰富。所以我们配置资源的时候,职业教育配置得就少。这个导向导致家长、学生的择校观念也有问题。按去年的工资标准,职高生和一个大学生的月工资大概差500元。现在有些企业宁可要职高生,也不要大学生。大学生来了之后也面临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现在所学非所用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人到岗位后和专业没关系,离职率就很高,半年之内大学生离职率有三分之一,半年内就待不下去了。离岗率那么高,在这儿干三个月,在那儿干五个月,怎么能够提高劳动成长率?为什么大学生都在骑马找马?现在有些人是为谋生而创业,不是因为有兴趣而创业,创业里面就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技术含量的创业就是谋生型创业。

◎ 记 者: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才引进计划,中西部地区会不会因为条件不如东部发达地区而吸引不到人才?

吴 江:市场经济都是这样,人往高处走,拦也拦不住。哪里待遇高就往哪走。这只是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才扶持政策也正在产生作用。关键要靠事业吸引人,西部还是要有事做,现在西部有些大学生都分不出去,某县回来三十多个大学生都不知道怎么用,愁死了,干脆都推走算了。关键问题就是没有事情可做或者没有岗位给他们做。要有事业发挥他们的长处,必须有平台,另外就是子女入学等生活方面的配套措施。人才朝着大城市集聚是必然,全世界都这样,中小城市边缘城市人才短缺现象、孔雀东南飞现象是个长期问题,也是个战略问题,要靠这些地方逐步发展有事情做才能解决。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必将带动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的人才队伍发展。我们浙江的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初期就在西部大批活跃,小木匠小裁缝,不要政府一分钱,不要政府任何政策,不要政府提供房子,都去西部闯荡。有钱赚就有动力,不用动员。所以,西部也是可以培育人才市场的,也要解放思想,对人才政策要更宽,要让人能淘金来,能淘到金。政府和市场应该同时发挥作用。

◎ 记 者:当前出现一些年轻公务员破格提拔的情况,但也冒出一些违规行为,您认为应该怎样促进青年人更好地成长?

吴 江:培养青年人问题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在学术界、科技界,都存在青年人上不来的问题。怎么让青年人脱颖而出?现在思想不如八十年代解放。这有客观原因,当时确实青黄不接、人才难得,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谁的资历长,比谁的学历高,比谁的优势多,比来比去青年人就给比下去了。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把按规矩办事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结合起来,对真正优秀的人才,还要敢于破格,开一些绿灯。破格的根本尺度就是发现人才或者发现潜能。比如一把手很难选,既需要及早识别,又需要多岗位锻炼,还要在急难险重的事件中考验,这就要有长期计划、做好战略储备,让优秀年轻人不断能够挑担子。

过去我们对后备干部宣传力度很大,现在都不敢宣传,一弄就扣上用人不正之风、用人腐败的帽子。大家都有一种追求公平的心态,认为破格就不公平。这样一来整个社会舆论一边倒,谁还敢担这个风险?我认为这是对公平的庸俗化。用人也要讲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我们用一些年轻人,破格选拔一些优秀人才,因岗择人是从效率层面说的,同时这个效率又是维护一种价值公平。形式上好像不公平,实际上是公平的,这就是人才能力本位。选贤任能既是一个效率原则,也是一个公平原则。我们通常说的公平都是要结果公平,其实应该要起点公平,从起跑线上是公平的,就是没有谁走后门通过关系进来的。用人应该因岗择人,因事选人,现在很多是因人设岗,这是个陋习。我们过去是论资排辈,现在要平衡老中青的用人结构,既要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各种年龄段人才的积极性,用人如用器,不要搞一刀切。

猜你喜欢

用人公平人才
公平对抗
人才云
怎样才公平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笨柴兄弟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公平比较
用人还需讲原则
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