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设计在大豆品种齐黄34栽培中的应用
2016-11-19高凤菊朱元刚王乐政曹鹏鹏
高凤菊 朱元刚 王乐政 曹鹏鹏
摘要:运用均匀设计方法,设置6个播期和6个密度组成6个处理组合,研究其对齐黄34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无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等性状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德州地区,齐黄34在6月10日播种、密度为21.94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可达5054.9kg/hm2。
关键词:均匀设计;齐黄34;播期;密度
中图分类号:S565.1+S+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4-0057-04
均匀设计是中国统计学家方开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首创,是处理多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的首选方法,可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完成复杂的科研课题。其特点是试验次数与水平数相等,减少了试验次数,且试验结果可用计算机处理,通过回归方程得出最佳试验条件,此方法已在工业领域有了广泛应用,但在大豆栽培研究领域未见报道。齐黄34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诱处四号做母本、8657-16做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选育而成的高产、蛋白脂肪双高、抗病耐逆大豆新品种,201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合在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种植。本试验采用均匀设计回归方法,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处理对齐黄34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齐黄34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年在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研试验基地进行。地势平坦,灌排方便,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9.86g/kg、全氮0.37g/kg、速效氮63mg/kg、有效磷8.04mg/kg、速效钾95mg/kg,pH值7.8。前茬作物为冬小麦。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齐黄34,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以播期和种植密度两个因素为试验因子,采用均匀设计表u6(64),设置6个播期(6月10日~7月15日,播期间隔梯度为7d)、6个密度(13.5万~28.5万彬hm2,密度间隔梯度为3万彬hm2),共6个组合处理,D=0.1875。两个试验因子的参数及田问实施量见表1。
试验分别于6月10日(T1)、6月17日(T2)、6月24日(T3)、7月1日(T4)、7月8日(T5)、7月15日(T6)播种,人工开沟点播。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行长5m,行距0.5m,8行区,小区面积20m2。试验地四周设置4m保护行。播前旋地松土,浇水造墒,适墒播种,深浅一致。每个播期处理在出苗后第3天、5天间苗两次,间苗结束后1周定苗。随着问定苗各人工中耕除草1次,生育期间人工除草4次。生育期内遇旱人工浇水3次。追施三元复合肥375kg/hm2。自7月24日开始每周机械喷药一次防治病虫害。成熟后及时收获,装网袋晒干后,单独机械脱粒。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 生育期记载 调查记载播种期、出苗期、始花期、开花期、始荚期、始粒期、成熟期、收获期。
1.4.2 室内考种及产量测定 成熟后,每处理去除两个边行,从中间4行选取1行连续带根拔取10株,分别调查株高、茎粗、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无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小区实收测产,取中间4行计产(计产面积10m2),脱粒后自然晒干,称量小区籽粒产量然后折合成公顷产量。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均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利用DPS6.55软件进行均匀设计模拟回归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齐黄34生育期及生育期结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不同密度处理下,齐黄34的生育期结构呈规律性变化,即随播期延迟,总生育期、播种至开花期、开花至成熟期的天数呈现缩短趋势。播期从6月10日延迟到7月15日,总生育期天数从115.0d缩短到92.0d,其中播种~开花期缩短4.3d,开花~成熟期缩短18.7d。说明不同播期、密度对齐黄34生育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开花~成熟阶段,而对播种~开花阶段的生育进程影响较小。
2.2 不同处理齐黄34植株性状比较
由表3和表4可知,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荚数与播期呈负相关,且主茎节数与播期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8819),而有效分枝数、无效荚数与播期呈正相关,说明播期越早,株高和底荚高度越高,主茎节数和有效荚数越多,反之播期越晚则有效分枝数和无效荚数越多。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无效荚数与密度呈正相关,且株高与密度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9313),而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9和-0.8392),说明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主茎节数和无效荚数增多,反之密度减少则有效分枝数和有效荚数增多。植株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底荚高度与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
2.3 不同处理齐黄34产量性状比较
由表5可知,T5处理即7月8日播种、密度13.5万株/hm2的单株粒数最多,T2处理即6月17日播种、密度28.5万株/hm2的百粒重最大,T1处理即6月10日播种、密度19.5万彬hm2的籽粒产量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6)显示,播期与单株粒数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播期越早,单株粒数越多、百粒重和籽粒产量越高;密度与单株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说明密度增加,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增大、籽粒产量提高。
2.4 模拟方程与最佳参数组合
利用DPS6.55软件对各因素水平的试验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根据回归方程及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得到最优回归方程:Y=320.577222-12.31790997X1+16.02529111X2-1.806825407X12-2.102142871X22。对此回归方程做显著性检验,得知:相关系数R=0.999951,决定系数R2=0.9999,F值=2545.3669,df(4,1),P=0.0149,剩余标准差S=1.05398496,调整后的相关系数Ra=0.999754,Durbin-Watson统计量d=2.16666665。因此可知,回归方程在P<0.05水平上相关显著,可以用来拟合试验数据,结果见表7。结合回归方程求解,确定在本试验因子设定范围内最高指标时两个因素参数组合见表8,即播期6月10日、密度为21.94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5054.9kg/hm2。
3 讨论与结论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密度与播期是影响作物生产最主要的两个栽培因素,合理的密度与适宜的播期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齐黄34植株性状和产量影响显著。植株性状方面,主茎节数与播期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和有效荚数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底荚高度与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产量性状方面,播期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密度与单株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单株个体营养和生殖生长减弱,株高和底荚高度降低、主茎节数和有效荚数减少,导致单株粒数减少;而随密度增加,个体问竞争加剧,导致有效分枝数和有效荚数减少,最终造成单株粒数减少。可见,排除气候条件及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采用传统施肥水平,在德州地区大豆新品种齐黄34在6月10日播种、密度为21.94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可达5054.9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