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秧田管理技术
2016-11-19王文辉骆寅涛何花李红艳
王文辉 骆寅涛 何花 李红艳
摘要:本文主要对水稻栽培过程中秧田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在水分管理、肥料管理、温度控制及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为水稻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达到水稻高产优质的生产目标提供指导。
关键词:水稻;秧田;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10
1 水分管理
覆膜的苗床在出苗前不宜浇水(即播种后的5~7天),以免幼芽受刺激影响发根。此时幼苗还没有完全出土,如果浇水,水会把用来封闭苗床的除草剂淋到土中,幼芽直接接触到除草剂会产生药害,抑制稻苗出土,造成出苗不齐或不出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闷芽)。当整个苗床约有80%的秧苗出土见绿后揭膜再浇水,不能漫灌,只能喷浇,不能在正中午浇苗,应在早上8点以后和下午3点以后浇水,注意每浇一次水必须浇透,但不能浇涝。
在稻苗三叶期前不应勤浇水,此时秧苗根系的通气组织尚未形成,不能长期淹水。三叶期后,根系通气组织逐渐完备,对淹水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同时气温升高,叶面积增大,叶面积的蒸发量也随之增大,此时需水量较多,如果土壤水分缺乏,便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幼苗生长缓慢,并可能促使秧根深扎,造成拔秧困难。
2 肥料管理
三叶期后,秧苗体内通气组织已经完善,光合作用也加强,生理需水增多,此时种子养分耗尽,是生理上抗寒力最弱的时候,所以在二叶一心期及时施一次“断奶肥”,每亩施硫酸铵10~15公斤。建议此时用一次水稻专用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
成秧期,在即将拔秧的前5~7天,施一次“送嫁肥”,每亩施硫酸铵7.5公斤,以提高叶片内含氮量,这对移栽后提高发根能力、促进早返青有明显效果。
3 温度管理
在恒温条件下,出苗的最低温度为12℃,15℃以上出苗比较正常,幼苗能顺利生长。一般以日平均温度在20℃左右时,对培育壮苗是最有利的。因此,秧田期对温度的需求尤为重要。
出苗前棚内温度保持在31℃~33℃之间,超过35℃要随时通风降温。在棚的背风面,即在一侧进行揭膜通风。
当秧苗长到一叶一心时,棚内温度在25℃~28℃之间,超过30℃时要及时通风,在棚的一侧揭膜通风。
二叶一心以后保持棚内温度在25℃。如果超过25℃时要及时进行通风炼苗,刚开始时是在上午9点到下午2点通风,此时棚的两侧都得掀开,形成对流。
三叶期以后要大通风,当夜间外面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可以昼夜通风,先从一边掀开,以后逐步到四边,最后到插秧阶段大棚可成为“天棚”。
4病虫害防治
发生立枯病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土传病菌;二是苗床土酸碱度过高;三是播种量过大。鉴于以上三种原因,可提前进行预防。方法是在摆盘之前对事先浇透水并搂暄搂平的置床进行杀菌消毒,可用甲霜灵、恶霉灵、立枯一次净等恶甲成分的药物。另外当秧苗长到一叶一心和二叶一心时分别再用以上同种药液进行苗床喷雾,用量按说明书使用即可,这种方法是用来预防因土传病菌而引起的立枯病;在秧苗一叶一心和二叶一心时各浇一次酸化水或用壮秧剂拌土撒施,注意无论用哪种方法实施后立即洗苗。酸化水不能勤浇,会引起酸害,类似青枯症状,一旦打绺变成灰色就很难治愈;掌握好播种量,如果人工插秧盘每平方米播种量(干籽)超过300克时或机器插秧每平方米播种量(芽籽)超过650克时容易得立枯病。判断是否得立枯病的方法是把苗连根拔起,看根和茎的连接处,把茎拨开,里面变黑就是立枯病。
青枯病在寒地育苗中最常见是为害最严重的生理性病害,也叫干冷性烂秧。心叶和幼嫩叶部分先行失水,枯萎卷曲死亡,然后扩散到全株,死亡时呈深绿色。发病原因主要是地凉,扣棚晚,遭遇强冷空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防寒工作做不好就会发生青枯病。避免寒地育苗的最好方法是提前把育苗大棚扣好,距播种前15~20天为宜。另外,要注意天气变化,如有大风降温天气要提前做好保暖措施。青枯病发病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如通风少、温度高、浇水多所引起的稻苗徒长,这样的苗因地上长得过快,地下部的根系供水能力小于地上部茎叶蒸发水的能力,稻叶因此打卷。防治的方法是多通风、早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如果发现有打卷,千万不能在中午气温高时突然进行大通风或浇水。如果青枯病严重应按照防治立枯病的方法来用药。青枯病的特点是先死叶后死根,秧苗死亡迅速。烧苗是施肥量大引起的,表现在整床、某块不出苗或出苗后稻苗长的高矮不齐,发现这种情况要反复浇水把肥洗掉,发新根后再正常管理。
烤苗是指棚内温度过高,导致茎叶发黄。如有此类现象发生,用生根粉和硫酸铵匹配按每平方米50克进行喷浇效果比较好。
细菌性褐斑病是氮肥用量过大或前期不注意通风秧苗徒长后再通风就容易发生上部叶片的边缘和叶的表面有褐色斑点,这是徒长的稻叶在通风过程中叶片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的伤口,侵入细菌后发生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苗高的地方,发病的部位都在最高的叶上,底部一般不得病。细菌性褐斑病一般不用打药,加强通风就可以。
绵腐病是育苗棚建在低洼、冷、凉、水分大的地方容易发生,或扣棚晚时也会得此病。另外,由于稻种催芽温度过高、芽谷受伤,或因播种后长期遇低温多雨,生活力减弱,病原菌乘机侵入,发病初期谷粒幼芽基部或颖壳裂开处出现白色胶状物,逐渐扩大,以胶状物为中心向四周密生放射形的乳白色菌丝。防治方法是浅灌水、晴天排水晒田和追施有机肥或叶面肥、降低土壤含水量以排出土壤中有毒物质,以利防止黑根。一旦发病后,应及时排水,提高地温。然后再用0.05%的硫酸铜溶液喷施,也可将硫酸铜装入纱布袋中(每亩200克)放到水口处,随水慢慢流入秧田。事先把水排干,然后灌入药液。
潜叶蝇发生在水稻移栽期提前以后,潜叶蝇也从秧田提早转移到本田为害,特别是小苗为害较重,所以在移栽前的1~2天,在苗床上喷施40%的氧化乐果800倍液,或每亩40%的乐果乳油100毫升,拌土20公斤后撒施苗床上。
作者简介:王文辉,大专学历,大安市太山乡农业站,农艺师,研究方向:水稻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