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生:累,所以不想离开三甲

2016-11-19

健康管理 2016年10期
关键词:熟人医生病人

医生劳动不是举手之劳

不久前,北大人民医院某专家一篇文章引起关注。题目直抒看法——抱歉!从即日起下班时间及休息日不再接受疾病咨询。

作者诉苦,每到晚上下班后,或者周末节假日,总有不少朋友发来微信,咨询自己的、亲戚的、朋友的、亲戚的亲戚的、朋友的朋友的、邻居的亲戚的、亲戚的朋友的亲戚的病情。

文章说,我相信这些病人病情可能是煎熬你的大事儿,可是与我何干啊?全都煎熬到我这儿,一遍一遍地向我催促答案,我实在疲惫,实在顾不过来啊!

大家都是好朋友,相互体恤一下吧!当医生真的挺累!以后看病请到我门诊,亲戚朋友咨询,请放到我上班时间吧!休息时间里,我想陪陪孩子。有急诊抢救的事儿您就打电话;你发的微信病情,我将一律不予理会,等上班后再抽空给你回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生病了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而是“找熟人”。

“蹭方便”却很少想起该付钱

在当下这个社会,免费趁医生资源“Wi-Fi”已成现象,所以才会产生文章里这种医者的苦恼。

我们的朋友开了餐馆、服装店、娱乐场,能不能因为彼此的私人关系,就可以上门吃白食?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理性告诉我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会让朋友生意难以维系下去的,对别人是一种赤裸裸地伤害。但现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家都对医生的劳动视而不见,而不愿意付费?

曾经,一位医生因为没有给患者提供网络咨询,被粗言相向。这条新闻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医生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为患者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不回答或者晚回答就该被骂?医生们真的是有苦说不出。

很多人以为,医生咨询只是举手之劳,所以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去侵占医生们的时间和劳动。反过来,正因为咨询经常呈现的是免费的状态,导致咨询者往往缺少时间成本意识,经常一句又一句地在一个问题上扯皮说废话,让咨询活动冗长不堪,令医者难受。很多时候,你还不好意思拒绝,因为它通常是打着“熟人”的名义。

首先,这种专业意见对健康意义重大,这种专业判断能够对结果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比如你认为是这种疾病,本来会延续一个错误的方向前进。专业医生提示你是另一种疾病,一下子扭转了你的治疗方向,避免了病情的延误及恶化。医生把关确保了你在处理疾病时不犯低级错误,这是就是价值所在。

其次,医生具备这种专业判断的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们多年来,通过大量的金钱、时间、脑力投入,通过大量淘汰性的考试,大量医疗实践活动后得到的。天下没有掉下来的午餐,一切都是别人辛勤劳动的结果。

最后,医疗是一种高负荷的职业。医生下班后,休息时间是极其宝贵的,他们需要休息来恢复体力,也需要更多的时间陪护自己的孩子家人。占用了这种珍贵的资源,应该为之买单付费,这是一种人之常情。但奇怪的是,在当下这个社会,知道这种道理的人寥寥可数。

三甲遭冷遇:我跟你不熟

有位三甲医院呼吸科的主任医师,医学院教授,省市学组委员,头衔与光环鲜亮,口碑与人品俱佳,在自己医院的专家门诊人满为患,络绎不绝,常常要限号。

最近要求技术下沉,与某社区“帮”、“扶”、“结”、“对”,每月利用周末开两天门诊,想想病人渴求的眼神,虽然有很多事走不开,抛妻弃子还是去了。

当地宣传也做了,广告也登了,大街小巷也帖了,政府重视,医院热心,可是半年下来了,一天下来病人几乎不超过10个,少的时候1一2个病人。撤吧!对不起当地政府的投入;留吧!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时间。

问问病人,为什么专家送上门,你们却不来看?病人抿口,我们不敢说专家的水平,只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医疗设备跟不上啊!你们是西医,不是中医搭搭脉。再说现在“假货”多,我到大医院,挂号排队,专家坐那儿,看着踏实,肯定不会是假的!咱也不知道哪个专家水平好,专挑忙的,越忙肯定水平越高!就像种庄稼,不知收成,就看长势!

好多时候,隔壁诊室里他们自己医院的普诊倒是热热闹闹,时而不时会来几个病人,有说有笑,甚是热闹。当地医生很客气,好多时候也会带点自己拿不准的病人来请教一下。

问病史的时候兜开话题,原来他们和隔壁的张医生很多年的感情了,打孩子生下来,大事小事免不了麻烦,一来二去就像走亲戚一样,平时家里有点高兴的事,也叫上张医生去整两口。

“你们来了我们当然高兴,乡下来了洋专家,怎会不开心。你知道,这乡里乡亲的,麻烦张医生那么多年了,总不能你们一来,就冷落了人家,人家面子往哪儿搁啊!”

“还有啊!这么多年,来这儿的专家不少,大部分只是走过场,没两个月就撤了,过两天你们走了,我找谁去?再找张医生?自己也难为情……”

“这年头,报纸上总讲医生心眼多,看病噱头多,不管大病小病非整你个万儿八千。不知根知底,这病谁敢瞎折腾,……我们去大医院找专家也托张医生,到底他在行里,水深水浅他知道,哪儿去还不是要有个熟人,……医生你不要生气啊!我们不是不相信你。”

末了,临走的时候,一直说谢谢,“张医生称你为老师,你们交情肯定那个。”翘起了大拇指,“咱下乡人,嘴快,你不要见气啊!”抱着孩子离去的时候,还不忘到张医生的诊室,声音洪亮,笑声自信,一点没有在三甲医生诊室的拘谨。

水土不服,短期效应,老百姓说得实在,震耳发聩,一句话概括:“我跟你不熟啊!”

这可能就是不少医生虽然渴望创业渴望多点,但是还是不敢离开自己“熟人圈”的原因吧。

新型信任关系急需构建

近年来,为解决“挂号难”问题,全国各地医院都开展了预约挂号、网络挂号,除开黄牛现象不谈,大部分医院还是挂得上号的,也不必像许多年前一样通宵排队就为号。但是,仍有大量的患者对这些渠道视若无睹,甚至不去尝试,而一味托人看病。

事实上,漠视正常规则、喜欢走捷径,并不是单纯发生在医疗领域。有社会学家指出,这是中国长期处于“熟人社会”导致的情况,在其他诸如上学、找工作等领域,同样存在大量托人现象。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而来的“陌生人社会”,并没有完全改变人们凡事找关系的既有思维模式,办事先找人,有人好办事,仍是很多人的社会生存法则,因此造成了许多新矛盾。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翟学伟分析说,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已不能简单用“熟人社会”来定义。“熟人社会”是在血缘、地缘关系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化社会,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几辈子都住在一个地方,网络稳定性强,信息透明度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放心关系”。如今,人与人之间已不再是典型的“放心关系”,但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并没有完全撕裂。现代社会虽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也不会一辈子住在一个地方,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仍然建立在同学、同事、朋友、战友等关系基础上,仍然处在网络中,这种社会形态不同于组织型社会,后者更倾向于高度分工化的市场社会。而在社会学意义上,市场就意味着陌生人的交流与交易。

他说,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对陌生人社会中如何沟通仍然不太了解,难以彼此信任。因此,虽然社会上已经有了大量办理日常事务的机构,有规范的制度来确保办事效果和有没有熟人都是一样的效果,但是人们仍将其定义为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属于“不放心关系”,人们还是不想走出原有的同学、同事、战友等的熟人关系网。

而看病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日常生活中较重要的事情,将这样的事情放入市场化的陌生环境中来解决,又属于完全信息不对称的交流,很容易出现对交流对象的不信任。如果认识医生,那么信息真实性会有所增加,减少信息不对称。

看病找熟人,这个已经根深蒂固的植入了人们的头脑里,而“看病找熟人”对患者、对医生、医院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病人无非是怕看病不踏实,加上怕等待的时间太长,医生则是非常的辛苦,却也舍不得放弃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以药养医的现状是导致医生之间挂号费拉不开差距的重要原因。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解决看病找熟人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人们认识到“找熟人没有用”时,才可能遵守规则。

整理、来源:医学界、健康界、新华网

猜你喜欢

熟人医生病人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