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研究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016-11-18张杨王庆卫李梦冯亚莉李旸
张杨 王庆卫 李梦 冯亚莉 李旸
摘 要 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抗生素在 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应用以及在非临床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和临床抗菌治疗 失败。本文就感染 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细菌耐药性监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细菌耐药 病原诊断 耐药性监测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耐药和对人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又由于临床选用药物不当、忽视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因素对药效学的影响,常造成临床抗菌治疗失败。我国是世界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 30% 左右。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因此,有专家预言,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亦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
1病原学诊断对正确用药的影响
1.1病原学检查发展的现状
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限制性内切酶、DNA 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的应用,使某些不能培养、培养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低,可能与医院微生物室设备及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有关。
1.2 药敏试验的规范化
正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抗菌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应注意药物组合选择的正确性。临床常用的抗菌药有近 200 种,药敏试验没必要也不可能包括每种抗菌药,对各种细菌的药敏试验中宜测试的药物品种进行了推荐。
1.3及时报告检测结果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的周期较长,等到结果出来再出报告,对一些危重患者来说可能会丧失抢救时机。临床医师可通过网络( 或电话) 及时获取检测结果,作相应的抗菌药物调整。
2.1细菌耐药机制及检测
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细菌可同时产生多种水解酶和修饰酶;细菌膜基因改变而形成的外排泵出系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菌使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等。对细菌生物学进行确认,并确认耐药表型,确定鉴定与药敏结果的一致性,快速准确地分辨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对耐药趋势发出警告或修改药敏结果,提供临床用药资讯。
2.2细菌耐药性监测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研究工作。我国耐药监测网结果显示有如下问题存在: 细菌耐药较为严重;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对细菌保持高度抗菌活性药物较少;细菌耐药情况普遍高于国外水平;各地区主要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差异不大,但某些细菌耐药率,在不同省区间有一定差别。
2.3医院感染与控制
强化医院感染科的作用,明确感染科的权利和责任,有目的地进行调研,如耐药菌株产生与近期抗生素应用的关系、抗生素预防感染一类切口的效果、单剂量和长时用药的效果比较等课题。加强医、药结合,有目的的进行调研,展开对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效果、有效血浆浓度的监测、合理应用的评价、宣传与推广合理应用。
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3.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原则
(1)明确预防感染和治疗感染的概念,对不同的手术切口、并发症、特殊人群应有明确的区分。
(2)尽量缩短抗生素的治疗时间。
(3)合理、规范地采集临床标本,参考细菌学培养、涂片和镜检结果,依据临床经验加以判断。
(4)注意患者病原菌、抗体和自身免疫出现的时间,注意对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的选用品种、剂量和疗程。
3.2维护微生态平衡
应用抗生素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在治疗量范围内尽量使用小剂量。绝大多数的感染都是内源性的。(2)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应有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作依据。(3)尽量非经口用药,减少肠道菌群耐药。
3.3严格管理抗感染药的现实意义
首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次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滥用抗生素使大量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大大缩短抗感染药的“寿命”。我国使用抗感染药的比例排序世界前列,因此耐药性发生率也较高。再者,减轻经济负担: 滥用抗生素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4对细菌耐药控制的策略
细菌耐药不完全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有关,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可能性。若在药物开发时、临床研究期及广泛使用后2年内发生耐药问题者称为高耐药可能性药物,以后继续使用这种耐药趋势不会改变。若将低耐药可能性药物取代高耐药可能性药物,耐药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联合治疗不能防止细菌耐药,联合低耐药可能性药物不能消除高耐药可能性药物诱导耐药的作用,联合高耐药可能性药物可诱导耐药菌株扩散,并可使有高度抗菌活性的药物失效。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易产生二重感染,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4讨论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细菌的耐药程度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相关。要控制或减缓细菌耐药的发展速度,必须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为了保护有限的抗菌药物资源,就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与政府部门、企业、医疗机构、患者及医务人员等各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体系,才能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Devasahayam G,Scheld WM,Hoffman PS.Newer antibacterial drugs for a new century[J].Expert Optin Invest Drugs,2010(19):215-234.
[2] 张婴元,汪复.提高我国抗感染治疗水平刻不容缓[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027-1028.
[3] 胡必杰.一个仍然被严重忽视的临床难题——医院感染[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54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