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索

2016-11-18童索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旅游专业应用型本科改革

童索凡

摘 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人才市场越来越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规格、实践能力强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而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变革态势,使得社会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和软实力支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在积极推行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过程中,旅游专业要不断寻求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化社会服务职能,从而顺应教育的社会服务性要求。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旅游专业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顺应高校教育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趋势,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势可见旅游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1社会需求与高校旅游专业建设的关系

1.1旅游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1.1.1直接需求

随着高校改革之路的不断探索,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不断增强,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高校已经开始从社会边缘的角色开始向社会中心渗透。

一方面在教育功能上,要求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强调终身教育,发展网络和远程教育;教育对象应面向社会各年龄层的求学者,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岗位培训、资格培训、技能培训和提高培训等。另一方面在应用研究方面,社会需要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通过各种方式和层次的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直接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说高校为社会输送旅游专业人才是对行业进行“输血”的话,那么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则更需要具备良好的“造血”功能。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硬件资源,帮助旅游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挖掘人才潜力;另一方面,应发挥其智力资源,直接参与或承接地方的旅游开发与规划项目,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1.1.2间接要求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上来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质量上来说,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也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中英文口语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实际上就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

1.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发展战略》(1991)中指出:“现在需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这种观点要求把大学教育的普遍性与必要性结合起来,以对社会和其功能发挥的期望作出回应,这一观点不仅强调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的原则,而且同时强调了高等教育必须对社会负起责任。”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人才市场越来越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规格、实践能力强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综合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高校分类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与传统综合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重点培养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实践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而这类人才是社会长足发展的基础。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毕业实习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实训中心或者基地的建设应尽可能地接近现场实际,同时注重设备的超前性、实际应用性和综合性。

2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专业改革方案

2.1寻求创新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即两年打牢理论基础+一年提升专业核心技能+一年社会实践的模式。

2.1.1教学目标

在学生入学后两年内完成必需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大三一年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中心进行顶岗实训,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拓展社会实践能力,达到现岗操作标准;大四一年通过实习实现与社会的接轨,同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完成学生实践过程的理论升华和提炼。

2.1.2教学方法

大一、大二两年,以学校学习为主,课堂理论教学、模拟仿真演练;大三学年以校内实景实训为主,完成专业轮岗实训和顶岗实训。;大四以在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培养协议签订单位实践为主。

2.1.3教学形式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步骤,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充分融合。大一、大二、大三三年以“请进来”为主,即请旅游企业优秀管理者和员工、业内知名专家和专业培训人员到学校来,除给学生授课、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改革的论证外,主要参与校内的实训指导工作;大四学年以“走出去”为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了解旅游企业、了解相关岗位对本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进入技能提高的最佳状态。

2.1.4教学内容

将学生在学期间分为若干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一学期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大二上学期重点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导游资格证考试相关课程,下学期开设能力拓展课程和拟景实训课程;大三学期开设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拟景实训课程;大四的教学内容围绕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指导进行设定。除此之外,还要由始至终贯穿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2.2课程设置突显社会需求性

有调查表明,旅游企业普遍认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导游实务、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心理学、社交礼仪、旅游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必不可少,同时旅游美学、旅游应用文写作、英语、计算机也非常重要。在课程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在展示中国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国际旅游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这就需要大量的外语导游来担任带团和讲解工作,而目前国内高校的旅游专业大部分培养的都是中文导游,涉外导游不多。鉴于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过程中,旅游专业应当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与行业需求相关的专业课程之外,尤其注重英语,将《英语口语训练》、《导游英语》等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这是旅游专业人才竞争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2.3搭建仿真校内实训平台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教育培养理念落后、合作单位范围狭小、实际应用能力有限、与社会需求脱节等若干问题。因此,要努力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找到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方法和模式,开拓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增强本科学生基础服务、创意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创建文化旅游策划室,承接地方旅游策划项目,为学院直接服务社会打开一扇窗口。让学生参与到策划室承接的项目中来,比如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做,包括旅游资源的调研、旅游市场的分析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等。文化旅游策划室不仅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课题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的平台,还能够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

(2)成立校园导游团队,发现校园之美,展现专业风貌。在每一届大二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加入校园导游团队,负责全校大型活动团队接待,为各类来我校交流参观的人士提供导游讲解等服务。

2.4建立系统的专业实训流程

随着国家一系列新的旅游政策出台,旅游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对旅游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旅游企业相应地提高了用人要求,这对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适应社会需求,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专业实训流程。根据上述改革后的培养模式,可以分阶段递进式地安排实训内容,即大二校内导游实训——大三兼职导游实训——大四旅行社专业导游实习。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强调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大二进行校内导游实训,使学生对导游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大三到与我系导游专业合作的旅行社做兼职导游,进行带团实训,拓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四一年进行专业实习,学生由学校安排或自己寻找实习的旅行社,将实习与毕业设计、找工作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查找自己的不足,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磨练自己。在这种循序渐进的实训过程中,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认识不断清晰,对导游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的认识逐步加深,自然而然地逐渐进入角色,从而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大大缩短,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为更好地进行实训课教学的管理,加强学生实训的衔接和持续运行工作,可以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兼职导游班”,兼职导游班里的成员人均每学期至少有三次带团机会。一年后,大二学生考取导游证后持续跟进,成为兼职导游班新成员,原大三学生进入大四专业实习阶段,这样循环往复,形成“老带新”的衔接方式,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兼职导游队伍。从兼职导游班走向专业实习岗位的学生因具有带团工作经验,实习期间可跨越地接工作过程,直接从事全陪导游工作。这种兼职导游班的模式既能够担当相对于导游服务中心的职责,又解决了旅行社导游人员淡旺季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机会,可以大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面临着如何顺应时代环境的变迁,如何更好更快地与社会接轨的问题,从美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式中或许可以得到启发。在传统综合型本科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过程中,旅游专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站在行业变革的前言,剖析行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既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又掌握了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2] 刘江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

[3] 朱利荣.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J].科技创新导报,2012(1).

[4] 王学东.论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的途径与方法[J].湖北社会科学,2002(5).

[5] 徐树成.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之历史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旅游专业应用型本科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