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钧瓷话国粹
2016-11-18高留芳
高留芳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誉为国之瑰宝。因其独特的窑变艺术,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美誉。
河南禹州神垕镇从唐代起就以制瓷闻名,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过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
入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陶瓷艺术进入繁荣期。花釉瓷窑变技艺日臻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美丽震动了朝野,深得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北宋末,更是引起朝廷的重视,徽宗下旨在禹州钧台建官窑,专为皇家烧制贡瓷。
钧瓷窑变釉色主要有:一是窑变单色釉,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尤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代表了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
宋室南迁后,宋钧官窑因地处中原禹州而饱受战乱之苦,制瓷业的停顿败落不可避免。人明,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复苏。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在众多钧瓷制作大师中,出身钧瓷世家的张兆旭,将钧瓷技艺发扬光大,对器型特点、釉色变化以及各个时期钧窑的风格与艺术成就都有深入研究,从中吸收精华,使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
张兆旭是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祖父张发娃,钧瓷艺人,擅长传统手工拉坯技艺。父亲张进宝,著名钧瓷艺人,系恢复钧瓷生产第一代钧瓷艺人,擅长造型、拉坯、制釉和传统烧制技艺。
张兆旭在继承先辈制瓷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对烧成过程进行研究,对钧瓷的成色机理进行分析,将窑炉结构和八卦底、蜈蚣底等窑底结构进行有效结合,使窑炉内火的分布更加流畅、均匀,独创出了馒头窑倒焰烧制技艺。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玉雕、木雕、青铜器技艺之精髓,用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如绣球、如意等作为装饰,突出作品线条的刚柔相济,圆润饱满,动静结合。在继承传统釉色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创新,寻找釉料丰富的原产矿物质进行配方试验,使釉色更具个性。钧瓷作品釉色过渡自然,浑厚凝重,乳浊玉润。其钧瓷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宋钧神韵,又不失现代特色。
张兆旭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蜘蛛炉”获中原古陶瓷文化交流暨当代陶瓷名家作品展银奖;“炉钧斗篱碗”获2008年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金奖;“大挂盘”获2008年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银奖;“玉壶春”获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铜奖;“炉钧玉壶春”获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铜奖等。2011推出的“雄鹰尊”被作为国礼,2012年推出的“奥运尊”被作为国礼送给伦敦奥运会。
作者单位:禹州市钧瓷文化研究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