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文化之河洛基因

2016-11-18陈学文

寻根 2016年4期
关键词:光州河洛闽台

陈学文

中原故地,闽台姓氏之原乡

据诸多历史文献、姓氏谱牒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闽台两地和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史缘、文缘、亲缘关系,中原姓氏、河洛文化,是闽台地区的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源。

许明镇编辑的《台湾源流》,在《台湾百家姓固始探源》中开宗明义说:台湾百家姓的根源在大陆,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闽南与粤东两地,而进一步考察历史,探究闽、粤汉人来源,就在固始县,固始虽僻居河南省之东南隅,离开封与洛阳有四五百公里之遥,但它却是通往长江流域与闽、粤的要地。在由晋唐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地处江淮豫皖边区的固始县,作为历代中原河洛人南迁的肇始地与集散地,在中华移民史上,和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宁化石壁村、广东南雄珠玑巷一样,同为中国最著名的古代移民集散地,它们在历史上遥相辉映,都是海内外移民后裔神圣的根脉家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历史学博士王大良在《闽台姓氏的“光州固始”之根》中论述:海峡两岸的福建和台湾,姓氏上不仅是一种同源同根的关系,而且无论在福建还是在台湾的大多数家谱中,都赫然写着“先世居光州固始”。早在1953年,台湾曾进行过一次户籍普查,发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在族谱上明确记载他们的先祖来自光州固始。这63姓共计67万多户,占台湾总户数的近81%。

从晋唐到两宋,大规模南迁闽、粤的固始先民,是第二故乡的拓荒者、建设者,也是中原河洛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传播者,他们推动了我国东南边陲的开发建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带来了徙居地人口的大幅增长,逐渐成为闽、粤人口的主体。星移斗转,岁月沧桑,包括郑成功、施琅、陈嘉庚等在内的南徙固始移民后裔,渐次播迁台湾、南洋及欧美各地。固始因此成为众多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世界客属华人的祖根地,成为欧美和东南亚各地唐人街的一大血缘和历史源头。“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的名字及其祖地中原河洛、“光州固始”与闽台历史和侨胞、客家,永恒地连在了一起。千百年来,根在固始的闽粤台同胞、海外侨胞、客家后裔,把祖地固始这个难忘的故土记忆,写进家谱,刻进祠堂,融人世代延续的血脉中。

河洛文化,闽台文化之源头

千百年来,徙居闽台乃至海外的光州固始人,从故土带去的中原文化、风俗习惯,虽然在沿袭中有所演化,但今天仍还保留着一些依稀可辨的“原乡”印记。

1.方言土语

闽台方言,又称“福佬话”“河洛话”。厦门大学著名方言学家黄典诚教授说:“福建方言就是从河南带去的,至今称闽语为‘河南话,称说闽语的人为‘河洛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考古学教授欧潭生先生曾在河南省信阳地区从事文物考古工作20多年。他在《台湾汉族同胞的祖根在中原》一文中,列举了一些字、词的特殊读音,以说明固始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及与闽南方言的渊源关系。

普通话与河南固始方言读音对比:

还有一些,不再一一列举。上述汉字,在闽台地区尤其是泉州和漳州,读音与固始基本相同。

普通话、固始方言、闽台方言日常用语对比:

此类用语甚多,不再列举。为什么闽台方言与固始方言如此相似呢?这是因为中原人多次南迁入闽,以唐初陈氏父子率众开漳和唐末王氏兄弟率众人闽影响最为深远,这两次入闽的大都是河南固始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与闽粤女子结婚,在当地安家落户,被称为“唐部人”。这些“唐部人”,自然而然地会把固始方言或河南其他地方的方言带到闽粤地区,传给他们的妻儿子孙,后又渡海传播到台湾。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台湾岛内80%以上的人讲闽南话,而其中占全岛总人口一半左右的人是讲漳州腔的闽南话。这便是唐代固始人人闽“开漳”,其后人人台传衍的一大文化标志。

2.地名文化

福建、台湾有许多地名明显地带有中原移民的痕迹。例如,河南有九朝古都洛阳,福建有一个小镇名洛阳,位于泉州湾的一条小河畔,这小河名叫洛阳江。河南洛阳有著名的“洛阳桥”,固始有“洛阳桥”,闽南也有“洛阳桥”。固始有“乌龙集”(现属淮滨县),福州有“乌龙江”,两地都有“乌龙庙”。固始有“杨集”,杨集的人南迁到福建同安县境,仍住在一起,便称其地为“杨宅”。

3.民间文艺

闽南和台湾的皮影戏,民间俗称“皮猴戏”,与固始的“皮影戏”人物造型、制作材料、刀枪剑戟、操作程式以及唱腔、唱词,异曲同工,比如文官武将上朝时的唱段,两地都是“迈步来自金銮宝殿,一问万岁、二问江山,满朝文武可平安……”

再看戏曲。南下的中原军民带往闽、粤地区的有许多民间歌舞、戏曲,比如“中军乐吹,大鼓凉伞”歌舞和竹马戏。竹马戏又称“跋马”,将竹扎纸糊的马头和马尾,缚在演员的前身和后臀,点灯夜游,载歌载舞,与固始的“跑驴舞”形式相同;扮“春、夏、秋、冬”的女孩同固始“花鼓灯”中的“四装”(四女孩)意义相同;表演动作突出“上身和手势的左右摇摆”“眉目传情”“三进四退”“转身四向”等同固始“嗨子戏”中的“走要一条线,身似水上漂,腰如风摆柳”,欲左先右、欲进先退等表演动作相同。相隔数千里的两地地方歌舞小戏,竟如此相同,许多漳州老艺人道出了个中缘由:闽南民间艺术之花,根在河南固始!

固始为歌舞之乡,尤其民歌、民谣对闽粤山歌、情歌影响深广,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地缘关系。比如:固始民歌总是从写实开头,如“樱桃好吃树难栽,鲜鱼好吃网难抬,大米好吃田难种,山歌好唱口难开”便是一例。而闽南民歌也常常以写实开头,而且与固始惊人的相似,如:“树遇好风枝枝摆,花逢好时朵朵开,人有缘分来相会,千歌万曲顺口来。”再如“五句山歌”,俗称“五旬翘”“五句挑”“赶五句”,为固始“特产”。其特点是,前四句比兴铺垫,第五句暴露观点,阐明结果,为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唱歌还得嗓子盈,顺风听到紫禁城,武官听得下战马,文官听得忘大印,做官不如唱歌人”。而闽南人也会唱传统的“五旬山歌”,如“山歌又好声又娇,月弦来和九龙箫。妹出山歌哥来对,一唱一和真逍遥,胜过炀帝坐天朝。”可见二者唱的是一脉相承的姊妹篇。

4.民间信仰

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神明,主要是从中原经由“光州固始”这一中转站“一传”到福建、广东,再从福建、广东“二传”到台湾的。比如观音菩萨,在闽台地区信众多,影响大。固始有观音殿、观音山、观音洞,同样是信众多,香火旺。闽台民间信奉的神明中不少是有功于国、有恩于民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本身就是固始移民,如陈元光、王审知等;有的是固始移民的后裔,如郑成功、施琅等。有资料显示,台湾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有300多座。在固始,有陈元光祖祠及其祖陵七星拱月墓园、祖母庙(奶奶庙),有闽王庙遗址,有郑成功陵冢和施琅祖坟。岁月沧桑,香火不替。

猜你喜欢

光州河洛闽台
太极三部曲Ⅲ·河洛象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年味儿
学礼仪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大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