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魂英烈守望沙场72年
2016-11-18施化果
施化果
午后的阳光穿过枝杈的缝隙洒在浙江省金华市源东乡“田塘坞”的山凹,这个人迹罕至的群山深处,有一个荒冢,旁边长着一棵青松,立着一块墓碑,黑黢黢的墓碑上字迹已模糊。一抔黄土与枯枝野草相邻为伴,风与光成为仅有的访客。
去年5月13日,墓主的外甥媳妇龙庆元来到这里,用手轻轻剥去碑上的苔藓,用清澈的泉水拭去上面的泥土,也揭开了湘籍抗日烈士丁志远那段尘封72年的历史。
阴庵山下惊现墓碑
7年前,我们开始着手研究金萧支队第八大队(以下简称“八大队”)抗战史,准备创作一部长篇纪实小说《烽火金华》。去年,我在革命老区源东乡采访时发现,在大路村一个叫“田塘坞”的山凹处,也就是当年“八大队”抗日战场阴庵山正对面,立着一个墓碑。村里的老人告诉我,这里长眠着一位湖南籍烈士丁志远,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
当地离休干部徐正源、源东乡长塘徐村老支书徐至为等数人也多次找我,认定地下埋着的就是一位抗战烈士,并希望将烈士荒冢移到源东烈士陵园或将他的遗骸送回故里。由于该烈士牺牲时没有留下任何资料,要找到他的后人,可谓是“大海捞针”。
几经波折找到烈士家人
正值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苦于没有发现烈士的相关线索,我内心十分焦灼。
2015年4月7日凌晨2时30分,我突然从梦中惊醒,接着在湖南“宁乡网”发布了一则消息:“寻找湖南籍抗日烈士丁志远家人”。半个月后,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对方说,他叫黄虎城,他掌握的一名抗战烈士信息,与我发布寻找的信息基本吻合,但不晓得寻找的对象是不是同一个人。
为进一步确认信息,黄虎城给宁乡热心公益人士金月元老师打了电话请求核实。金月元老师自费赶到株洲,找到了丁志远80多岁的外甥。
之后,广东中山、湖南株洲等地的丁志远家人,也先后与我取得了联系。根据多方确认,1943年7月18日牺牲在源东乡大路村的抗日烈士丁志远,是湖南省宁乡县大屯营镇河西村狮股塘组人,原属国民革命军湖南陆军第二军六团团部掌旗官,上尉军衔。
我们从丁志远的孙子丁振带来的丁氏家谱上看到“国民革命军湖南陆军第二军六团团部掌旗官、陆军上尉”等字样,与丁志远当年的战友徐正奎说的基本吻合。
抗战胜利后,战友丁远春回家只把丁志远牺牲在浙江的消息透露给丁志远的妻子,但没有讲丁志远参加新四军抗日牺牲的实情。或许丁远春根本不晓得丁志远已经加入新四军。丁志远牺牲时,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妻子肚子里还怀着娃娃。此后的72年,湖南亲人只知道丁志远牺牲在浙江,别无他讯。
“文革”期间,家人因受丁志远参加国军的牵连,亲戚疏远往来,晚辈们无缘入团、入党。
自那时起,他们都不敢提起丁志远。偶有后辈们问起丁志远是怎么死的,奶奶对他们说是“病死”的。
“我只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听过爷爷的一些事情。每当我想要深入了解时,奶奶却总是沉默。”丁振对我说,爷爷最后一次出去,是哭着走的,可能当时就知道回不来了,交代奶奶把几个孩子抚养好。1990年奶奶去世,仍旧没有爷爷的消息。
丁振说,奶奶共生了五个孩子,所有花费都是她在煤矿里做苦力换来的。奶奶一直没有改嫁,而是把对爷爷的思念化作尽全力照顾孩子。孩子们长大后,她交代孩子们去寻找丁志远的遗骨,却一直没有找到。
昔日战场惊心动魄
去年5月12日,金月元和丁振、龙庆元、丁志远老家村主任卢福强等人赶到金华。曾与丁志远一起战斗过的徐正源、徐正奎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了当年跟英烈相处的战斗故事。两位耄耋老人对当年长塘徐伏击战记忆犹新。
1943年7月17日,金(华)属特委情报站地下党大组长施鸣鸿(施樟洪)接到上级命令,组织山下施村游击小组组长施长江、丁村游击小组组长施长福等3人来到馒头山,爬上电线杆,剪断了沈店日军据点通往山外的电线。
徐正源说,“八大队”第三中队隶属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驻地在长塘徐村。三中队接到上级通知,盘踞在孝顺的日军与沈店炮楼日军紧急换防,因两地之间的电线已经被切断,日军原一个小队的兵力增加到一个中队人马,进山清剿我游击队。
那天上午,第三中队埋伏在大路村一个称“四角台奤(音)”平凹处的两侧树林中,他们以山上的密林为掩体。10时不到,队员吴长清探出脑袋查看日军是否进入我方埋伏圈时,被隐蔽在树林中的日军狙击手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我方游击队一边奋起还击,一边往山里撤退,日军在后面紧追。
“丁志远是正规部队出来的,打仗冲在前头,枪法好,杀敌很勇猛。”徐正奎说,我方最好的枪是排枪,装一发子弹打一次。而日军用迫击炮攻打我方阵地。丁志远的眼部右侧、胸部被炮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
战友们摸黑从战场上把他的遗体抬了回来。徐正奎和战友们用几块木板,做成了一副棺材。入棺时,丁志远的遗体已僵化,两条腿是弓着的,他们把腿压平装入棺材费了很大的劲。“当天夜里,趁着天黑,我与徐至爽、徐加森、金森木等人才将丁志远的遗体抬上山。”徐正奎说。
大路村情报员徐正川,游击队员徐至土、徐至鑫,白水坞村村民施买儿等人挖坑,帮助一起将烈士埋葬。由于时间紧迫,当时他们只能在坟边种了棵小松树苗,作为记号。1951年5月,徐正奎担任乡长,为丁志远申报了烈士,金华县民政科拨了款,后来找到那棵树苗,在它旁边为丁志远立了碑。
徐正奎说,当年在长塘徐部队驻地,丁志远与村民相处十分融洽,他生活上十分俭朴,衣服旧了破了舍不得换,总是把部队发的新衣让给其他战友穿。村民们看到他穿着一身破衣服,给他取了个“粥讨饭”(乞丐之意)的绰号。“多好的一个人,就这么走了真可惜。”徐正奎不禁老泪纵横。
肝肠寸断祭奠亲人
2015年5月13日下午,丁志远的家人沿着羊肠小道,爬过坡坡坎坎,找到了丁志远烈士墓,只见墓碑四周的植被、杂草已被人清理过,显得干净整洁。家人们按照传统习俗点起了蜡烛、纸钱、香,跪在烈士墓前叩拜。
龙庆元弯下腰仔细地擦拭着墓碑,想看看丁志远的名字,但经过几十年风雨侵蚀,当年红漆书写的“革命烈士丁志远”几个字早已模糊。丁振跪在爷爷墓前,看着眼前的墓碑:“爷爷,我们终于找到您了!”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离开前,他们用瓶子装上墓碑旁的泥土,并带上一束树枝,说要带回宁乡留作纪念。
在大路村,我们见到了今年70岁的徐作成老人。丁志远牺牲后,徐作成的父亲徐正川成了守墓人,每逢清明、冬至等节日都会前往祭扫、清理。徐正川过世后,看护烈士陵墓的任务就交给了徐作成。
“他是为打日本鬼子、保卫我们的家乡而牺牲的,我这么做也是告诫自己不要忘本。”徐作成神情凝重。他说,自己活着一天,就要为烈士守墓一天。生,为烈士守灵;死,与烈士共眠。
与老人告别,我心里对他充满了敬意。老人的守护不仅仅是为了一句承诺,他守护的是中华民族的英魂,是一个国家的尊严。最近,金华市民政部门按程序认定丁志远系抗日牺牲的身份,英魂将随之回归故里。
(责任编辑 党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