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古代不是字
2016-11-18刘绍义
刘绍义
“字”在古代不是字,那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觉得奇怪。让我告诉你,“字”在上古时代,是“在屋里生孩子”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字”一点关系也没有。
“字”算是一个古文字化石,从古到今,它的字形都没有多大变化,是一座房子里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的样子。“字”的本义就是“在屋里生孩子”。
《说文解字》曰:“字,乳也。”《广雅》:“字,生也。”这种解释已经非常明了了。《山海经·中山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乖乖,这里竟然有避孕的最好中草药,无毒、无害、无副作用。《汉书》:“六畜遂字。”颜师古注:“字,生也。”颜师古老先生如果不说明一下,还真有人以为六畜也会写字哩。《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这该是最早的少生优生之说吧。
值得说明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字”字又有了引申义——“怀孕”“出嫁”等,但有人把《易经·屯》中“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解释为“怀孕”,笔者认为非常不妥,还是解释为“出嫁”较为合理。有人说,“字”在古代没有“出嫁”之说。那“待字闺中”的“字”你也解释为“在闺中等待怀孕或生孩子”吗?显然不对。
“字”作“出嫁”讲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应用,茅盾的《动摇》:“甚至于说,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来抽签。”这里的“字”肯定是“出嫁”之义而不是“生孩子”或“怀孕”之义。女子出嫁曰“字”应源于《礼记·曲礼》中“女子许嫁,笄而字”之语。
闲话少说,既然“字”是“生孩子”之义,那古时候文字的“字”又是用什么代替的呢?是用“文”!在古代,“文”字不当文章讲,当文字讲。古代的“文”是今天的“纹”字之义。《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古人文身、画图都作“文”,“文”字的产生,就是由“象形”而来。因此,古代的“文”就是今天的“字”,甲骨文、金文、篆文中的“文”都是此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后汉书·张衡传》:“饰以篆文。”还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这里的“文”都是“字”的意思。
那“字”又是什么时候有如今的“文字”之义的呢?《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通书·六书略》:“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
由此可以看出,“字”的“文字”之义,是从“文”字里生出来的。正像有些人说的,古时独体叫文,合体叫字。早在先秦时期,“文”字就有了“字”义,而“字”字有“字”义,那是直到秦朝才开始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