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校园的发展与思考
2016-11-18谭洪卫
■文、图/谭洪卫
我国绿色校园的发展与思考
■文、图/谭洪卫
一、引言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的大学校园以节约型校园为示范主题,于2007年起在全国展开了创建工作。这是一个以校园设施节能、节水为抓手,以校园设施建设与管理部门为牵头主体,以节能运行管理为重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校园示范建设雏形。至今节约型校园示范已覆盖我国所有部属院校、并带动了一批地方院校示范校园建设。在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向绿色校园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的推动下,节约型校园迎来向绿色校园转型的机遇。但同时也应看到,绿色校园建设将面临更深层次的问题,遭遇更艰难的瓶颈和更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回顾我国从2007年起步的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的历程、综述我国大学从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及绿色大学转型发展的状况、提出应对机遇和挑战的思考。
二、节约型校园发展历程
(一)起步定位
我国节约型校园的发展在我国的国情下有着自身发展的特色和阶段性。
如图1所示,在此之前,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已提出过绿色学校、绿色校园的概念。
图1 国内关于绿色校园的发展历程
然而,概念在空中飞了许多年,却难以落地。绿色理念未能真正融入校园,绿色科技应用缺乏载体,直到2007年,同济大学以自身校园建设与运营为载体,融入绿色环保理念与科技,树立了全国第一个节约型校园示范。2009年在城乡与住房建设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指导下,以同济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编制了我国高等院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及管理技术导则。从此拉开了我国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的大幕。(表1)
(二)示范特色
我国的节约型校园示范是一个以校园设施节能、节水为抓手,以校园设施建设与管理部门为牵头主体,以节能运行管理为重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校园示范建设雏形。
大学校园拥有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建筑设施和庞大的师生人群,全国大学校园人均能耗水耗均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科研设施也是能耗大户,全国拥有近3000多个高等院校校园,且其中综合型大学校园的年能耗大多数接近或超过万吨标煤,是名副其实的能耗碳排放大户。
表1 我国绿色校园创建相关导则文件汇总
在校园中推进节能节水不仅是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需求,也是大学校园中培育绿色理念、创新绿色科技、培育绿色科技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校园以节能节水为抓手,创新并展示节能科技应用,启蒙绿色教育,让过去抽象空洞的环保理念落地是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的目标和特色。
其中,核心示范内容是建设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并示范应用,通过平台将绿色建筑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水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示范项目成果进行汇总凝聚、对既有建筑设施能耗及水资源消耗实施远程实时监管、消除跑冒滴漏浪费现象、强化管理水平、提升能源效率,以实现校园节能减排目标。达到了以点带面,量化管理的实效。
在节约型校园建设需要学校的主管领导挂帅,基建、后勤等管理部门协同组织实施,顶层设计和抓落实是示范建设的关键,将示范建设任务落实到管理部门的职能业务中。
国家主管部门(教育部、住建部、财政部)的奖励激励政策与校园示范建设管理对接,示范校园的筛选、启动、评审验收形成闭环,确保了示范建设的有序实施和科学管理。
可以说,我国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具有自上而下、高效率、推进速度快、推进力度强的特色。
(三)标志性成果
我国的节约型校园示范已覆盖全部部属院校,并带动了一批地方院校的示范校园建设,数量超过300多所,其中已验收的近200多所。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渗透和绿色科技的推广应用,绿色逐渐成为大学校园建设与运营的主色调,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大学发展的主旋律。
2011年由我国第一批节约型校园示范大学为核心发起中国绿色大学联盟,成为推动我国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第一个NGO组织和核心力量。
我国的大学校园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示范建设成果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里约+20)特邀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作为中国的绿色校园NGO组织出席大会边会并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宣言”的起草和发布。
我国绿色大学联盟(CGUN)已与欧洲、北美、澳洲、日本、韩国等绿色校园联盟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图2),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图2 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4年在同济大学召开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年会之际,成功举办了绿色校园国际论坛及海内外绿色校园校长论坛,获得海内外高度评价。
2015年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于日韩两国绿色校园联盟共同创设“亚洲可持续发展校园论坛”,第一届ACCS论坛于2015年在韩国釜山举办,2006年10月将在中国(山东建筑大学承办)举行。
2015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大会(巴黎大会)上,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绿色校园NGO组织共同签署了“推动大学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共同行动”宣言。
我国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为我国在国际社会发出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中国好声音”。
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交通大学相继荣获全球可持续发展校园先锋奖、可持续校园学生创新奖、校园绿色建筑奖。
三、我国绿色校园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也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战略规划与阶段性实施目标的平衡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起步阶段以节约型校园为定位。绿色学校、生态校园的概念早已经出现过,但为何多年来一直没有实质性推进而是仅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究其原因是缺乏抓手、没有载体、缺乏机制。为此,当初决定以校园建设与运营为载体,以节约资源能源(具体地说主抓节电节水)为抓手,以教育部高校后勤主管部门、住建部建筑节能科技司为行政指导,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校园职能部门(基建、后勤)负责人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形成了从理念、科技应用到管理体制协同的推进机制。同时,编制技术导则、启动政策激励计划,精心筛选、以示范建设推进。经过数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批核心示范校园及成果、培育和扩大了专家团队,实现了绿色理念逐步渗透、科技应用落地推广及绿色教育有基础支撑的成效。创建“节约型校园”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也吻合了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家战略需求。多年来的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经验证明,当时的定位是客观、现实并卓有成效的。
(二)从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纵深发展的挑战
1、大学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改革
我们现有的以职能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推进模式在初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今后的绿色校园可持续建设中,需要加强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配置和创新。将已建成的管理平台、科技应用项目载体对接到绿色教学、绿色科技及社会服务上去,形成不断提升发展的良性循环。校园建设与运营的职能部门存在能力建设不足、资源配置不足、全局意识不足的瓶颈,需要完善绿色校园的顶层设计,提升全员参与度和协同创新性,完善机制改革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该从政府主导的示范项目推动模式过渡到市场机制引导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培育新兴节能环保专业托管服务业态和市场,避免“示范项目验收过后便成死亡之日”的怪圈,为绿色校园建设与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2、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积极贡献社会
笔者考察了诸多国外大学绿色校园的发展状况,深切感受“自上而下”(国内主要模式)与“自下而上”(国外主要模式)两种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后者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将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域的社会贡献关联起来。
国外大学校园提出的“碳中和校园”在目标上比国内超前,更具高度。他们甚至将教职员工的差旅交通折算的碳排放计入学校减排目标,不惜高价购入绿色能源抵消校园碳排放等,积极体现对社会的贡献。
有些国家颁布实施了大学校园能源年度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法规。笔者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值得借鉴的措施,有利于实现校园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发挥对社会的引领作用。
3、建立科学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
在绿色建筑的推进过程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我国有不少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最近也编制完成了中国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然而,国外在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上有着独特的模式,北美的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大学联盟,拥有近千成员单位,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大多数大学、科研机构。他们开发出一套动态自评估体系和工具(图3 STARS),没有政府的官方大印、也没有商业机构的评级,却有着自觉的社会诚信约束(校长需对自评价结果署名担责)、科学且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动态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透着一种自觉和淡定,难见到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出现的一些投机与浮夸现象。
图3 北美绿色大学联盟AASHE开发的自评价体系 STARS
我们需要怎样的评价体系?如何使其真正助推我国绿色校园建设?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笔者通过对国外绿色校园的考察及对我国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的转型思考,提出了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框架(图4)。
图4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框架
四、结语
从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转型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节约型校园示范只是一个初级阶段,绿色校园创建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是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图5)。这个过程是否贯穿彻底?绿色校园是否能实现真绿,取决于大学高层决策者的决心、科学的顶层设计、管理及考核机制创新和师生员工的深度参与。
图5 可持续发展大学框架体系
作者介绍: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
Thoughts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campu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