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人德的书法追求

2016-11-18王伟林

苏州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书家华人书法

王伟林

华人德的书法追求

王伟林

艺术的探索与创造历来是孤独甚至寂寞的,唯其孤寂才有日后的硕果累累。孤独是一种非凡的境界,一种高超的品质,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穿透历史,穿透迷茫,指引探索者完成艺术的“涅槃”。中国当代书法发展到今天,其轨迹和格局日见清晰。大批书手由于耐不住孤寂,求变心切,在书法大潮中载沉载浮,其中虽不乏一时轰轰烈烈者,但终究落得个千人一面的“流行病”。只有少数清醒者,自甘寂寞,一意孤行,不为时尚所动,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正是他们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生命永恒。吴门书家华人德先生便是这样孤寂自守的探索者。

和一般书家不同,人德先生作书有着十分清醒的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这种清醒的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建筑在他对中国书法发展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之上。先生是个道地的书法家,但他首先是学问家、书论家。近十年来,先生相继出版和发表的众多书学论著,如《谈墓志》《清代的碑学》《〈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注》等,便是最好的佐证。渊博精深的理论素养和高屋建瓴的美学见解,使他的书法创作往往深入无人之境,独辟蹊径,生面别开。正如先生所云:“我感到唐代以后的书法已趋平夷,为何不溯流而上,越砥柱,登龙门,入河套,度阴山,或出青铜峡,观大漠风烟,关山落照,见广袤浑穆之气象,虽不能探源于星宿海,而乘槎浮海亦可矣。”先生一开始就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孤寂之路。

先生是尊碑的,尤爱汉碑与魏碑,爱其古朴天真,爱其雄厚浑穆。汉魏碑刻中凡能触发其艺术灵感的,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断碣残石,先生都报之以青睐和深深的爱抚。而像《张迁》《石门》《礼器》《杨淮》《好太王》《姚伯多》《广武将军》《嵩高灵庙》等巨碑名品,更是他方丈之室的座上宾,先生与它们对话、交心,感情笃甚。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如此众多的碑刻资料,先生均能得其气而返其质,所谓“去芜存菁”,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在临习前人的碑刻墨迹时,要有自己的主旨和眼光,博观约取,汇集众长,并充分发挥个性,以创出自己的风格。”联想到近世习碑者,有两大恶习:其一,笔下方棱角出,张牙舞爪,狰狞可怖,终堕恶趣;其二,故作荒率斑驳,支离丑陋,无病呻吟,俗不可医。先生之过人处在于,他远避世俗之好,夹缝求生,披沙拣金,直接汉魏风骨,进而形成自家面目。他兼习汉篆汉隶,碑刻之外更及于铜镜砖瓦文字,加上深湛的文字学修养,使先生如虎添翼,登堂入室。先生通察古今刻石之流变,参以魏碑风姿,终以汉人气格统而率之,并汰除魏碑方整板滞之弊,增以简牍钟铭活泼之势,因而笔下隶书既古朴又鲜活,新人耳目,饮誉当代。先生平素极推重清代书论家姚孟起《字学臆参》中语:“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气象”“作隶须有拙笔乃古”,这种自觉的审美追求奠定了先生的艺术风格:平淡内蕴又宽博大度,洞达温润又情趣盎然。真所谓“看似寻常实奇崛”。

华人德书法

作者与华人德

隶书的成功并未使先生裹足不前,相反,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危途:绕开前人的成功之路,用自己深厚的隶书功夫去开辟一个别样的天地,写出有其独特面目的篆书、楷书、行草书。这是何等的气魄?如果从前人留下的岐阳石鼓、泰山刻石、《兰亭》、《书谱》等书迹入手,轻车熟路,研习有年也足可成家,但前辈书家已在此领域占尽风光,作为一个有个性、有追求的书家应该避易就难,标新立异。人德先生正是通观了中国书法的发展规律及字体、书体之变以后才作出上述的审美选择。我们不难看出,其近年来的篆书、楷书、行草书作品都明显地带有其隶书的独特韵味:湿润畅达,巧拙相生。人德先生戏称这叫“吾道一以贯之”。极朴素的一句话,其后该有多少辛勤的汗滴!我不能断言先生的这一探索已然成熟,但至少抓住了“隶变”这一字体演变的关键,以隶书为突破的契机,可上溯篆书,下通楷、行、草。显然,这一探索遵循着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吾道一以贯之”的做法也与书家个性风格形成的规律相合,因而可以说它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的书法新变,其意义自不待言。这里要顺便一提的是,在一般读者眼里,人德先生的楷书似胎息弘一法师。确实,弘一大师的人品书品,先生心仪已久,尤其服膺弘一在书法上善于创变又不着痕迹的本领。然而,弘一的书法,先生只是品味玩赏,未临过一字,若韵味相通也纯属巧合。用笔、结字则大相径庭。前些年,先生的一些书法知交劝其不妨临一些宋、明行草书以增强书法的动感,先生笑而拒之,依然故我,徜徉于他那自足的世界中,更何况去临摹近人之作?先生平素创作喜用两启首章:“心画”和“寻梦”,怕是最能道出个中三昧了。

先生书法的天趣和创作之路的独特,还表现于其用笔的卓然不群。先生作字,无论大小巨细,无论正草隶篆,均喜用大号长锋羊毫为之。长锋羊毫腰劲小,弹性弱,腕力弱者难以驾驭,难怪当年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中谆谆告诫后学不要用长锋羊毫书写。人德先生凭藉他独特的艺术感觉,巧妙地借用长锋羊毫的弹力,发挥其“笔软则奇怪生”的优势,任意挥洒,应付裕如,精、气、神凝聚于毫端,同道见后莫不叹赏。他在理论上对长锋羊毫的产生、发展、制笔工艺、使用方法、优缺点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写成《论长锋羊毫》(见江苏省书学论文集》长篇学术论文,足见其对此探研之深。

近年来,先生有感于书坛风气不正,仗义直言,在书法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批评文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伴随着书法创新观念和回归意识的抬头,一时间“流行书风”刮遍书坛,向为人们所重视的书法技法横遭劫难,任“意”废“法”、“宁拙毋巧”的恶札滚滚而来,人德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作诗一首挞伐之:“心期目想学枯禅,不见波澜起笔端。休羡素师多妙悟,遍栽蕉叶作蒲团。”并在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今之初学者,每好谈顿悟而轻力学,多遵谬妄,为无本之木,作此讽之。”这些年,人们热衷于对民间书法的吸收,纷纷把艺术触角伸向原先的“穷乡僻壤”,残碑断碣、简牍地莂、钟铭砖瓦无不受到格外青睐,但大都囫囵吞枣,徒成下品。对此,先生认为,民间书法自然天成,野逸可爱,蕴藏着丰富的艺术滋养,值得今人开采。但作为原始矿藏,它们毕竟粗疏荒率,品位不高,学者若不加甄别,不加取舍,不予雕琢,一味野逸,终难登上大雅之堂。我们注意到,同样是借鉴竹木简书,同样是吸收砖瓦文字,人德先生处处以我为主,对“矿藏”精心淘洗、提炼,因而他的作品既有民间书法的天真可爱之趣,又添了几分文人墨客的儒雅风韵,不激不厉,活泼多姿,从而获得了高层次、高品位的“天趣”,自然与“野”“伪”“怪”“霸”“甜”等无缘。

这便是华人德,孤独、执着、清醒而又脱俗的书家华人德。

猜你喜欢

书家华人书法
文人匪事
何为“华人”?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杂说书家之性灵
书法欣赏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