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
2016-11-18金敖生
绍兴师爷
稽山镜水盛产“师爷”,对丰厚的绍兴历史文化而言,只是一朵小小浪花,或者说是“支流”“末节”,但抓人眼球,让人好奇,“挠”人探究。
至今,绍兴这座位于北纬30度,东经120.6度的城市,走过了2500年岁月,绍兴人特自豪。这自豪来自绍兴的历史,绍兴的文化,绍兴的风物,绍兴的山水……当然,还有“绍兴师爷”响当当的名声。
在绍兴街头你随便抓一个中学生,问他绍兴有哪些名人,肯定会随口报出一长串:勾践、王充、王羲之、谢安、贺知章、陆游、王阳明、徐渭、蔡元培、秋瑾、鲁迅、周恩来、马寅初、竺可桢……可谓群贤荟萃,星光灿烂,让后人高山仰止,倍感自豪。
不过,绍兴人去外地,不少人喜欢含几分调侃味地称之为“绍兴师爷”。在有些人心目中,师爷几乎成了绍兴人的标签。
所谓“绍兴师爷”,是指明朝中晚期到民国初期,以绍兴人为主的幕僚群体的总称。“师爷”是对幕僚的一种尊称。
师爷分好几类,术有所专。如“刑名师爷”,负责打官司;“钱谷师爷”,办理钱粮赋税事务;“书房师爷”,起草公文和书写信函;“挂号师爷”,专门管理公文;“征收师爷”,负责催征钱粮和地丁;“奏折师爷”,负责起草给皇上的奏折;“阅卷师爷”,负责校阅试卷等等。
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曾在当时“威权震东南”的闽浙总督胡宗宪幕府当过5年“师爷”。而且这段“师爷”生涯,是徐渭一生中最风光时期。他深得胡的赏识,得到不少特殊待遇,如可以在市中大醉,醉卧胡言而不受处罚;可以着装随便直闯帅府等等。原因是他帮胡在抗击倭寇中出了许多好点子,屡建奇功。
绍兴师爷当得风光的典型还有一个叫邬斯道。他在开封当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他对田说,你若想做名督抚,请不要管我,任我为之。田应允,于是,他借田之名,向雍正帝上了一道奏折,参劾权臣隆科多。隆科多是雍正之舅,位高权重,不把雍正放在眼里,雍正正欲除之,苦于没有借口。雍正见此奏折,心花怒放,借机杀了其舅。田文镜得到擢升。一时间,绍兴师爷身价倍增,许多当官者竞以重金相聘。绍兴师爷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历史上也出现了绍兴师爷的第一次高潮。
晚清和民初,国门打开,西方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涌入中国,社会也剧烈动荡。许多统治者为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网罗人才,充当自己的帮手。在此背景下,绍兴师爷继雍正、乾隆之后出现了第二次高潮。而且,不少绍兴人还成了重量级政治人物的幕僚,成为他们的高级助手。李鸿章的幕僚娄春藩、左宗棠的幕僚程荫棠、张之洞的幕僚罗振玉、丁宝桢的幕僚马心田、孙中山的幕僚邵元冲,都是绍兴人。
政要身边的绍兴人,以自己的才干和忠诚,也赢得了主人尊重。
时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对部属十分挑剔,然对绍兴师爷娄春藩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河工、盐务等皆委托娄办理。其时永定河常有水患,娄经多次实地考察,为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水规划,依其计治河,水患大减,为朝廷节省了大笔资金。光绪初年,直隶盐商苦于税赋太重,娄春藩设法为其宽免,使盐商安心经商。娄精通法律,审案慎重周全,在其主持总督府文案其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唯春藩独留不去,苦撑局面而至事平。幕主为之感动得落泪。庚子和议成后,李鸿章拟保奏他任京官,娄春藩听说后极力劝阻,直至去世,仍无一官半职。1912年,这位一代名幕因病谢世。
绍兴人中有两位姓邵的名人,一位是孙中山的幕僚邵元冲,一位是蒋介石的幕僚邵力子。
邵元冲人称为孙中山的“文胆”,10岁能写文章,13岁中秀才,誉为“神童”。1906年邵加入同盟会。1911年赴日本,与孙中山朝夕相处,共谋事业。从此,邵元冲一直追随孙中山,伴孙于左右。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邵元冲任大元帅府机要秘书,代行秘书长职务。后担任过国民党许多要职。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时,邵元冲与汪精卫、戴季陶等均在其身边,是其遗嘱的见证人之一。
旧时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中晚期和清代几百年间,绍兴师爷充斥各级官府衙门。为何绍兴人当师爷特别多?主因有四,一是绍兴自古是文化之邦。读书人多,考科举者多,但落榜者也多。落榜的书生,不少为了谋饭碗去当了师爷。二是师爷受主子尊重,主宾之间平等相亲,身份非僚非民,满足了读书人的面子需求。三是绍兴师爷成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后,绍兴人相对容易谋得师爷这碗饭,何况亲友乡亲相帮相带,易产生尾咬尾的“带鱼效应”。四是绍兴人处世精明,思维敏捷,治事审慎,工于心计,是做师爷的好材料。
不过在有些人的心目中,绍兴师爷是圆滑奸刁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师爷的误读。一小部分绍兴师爷的劣行,经人为放大,影响了师爷的整体形象。其实,大多数绍兴师爷品行端方,才学超人,办事公正,为民请命,有的还在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大义凛然。
师爷身上,有绍兴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和积淀,师爷性格也影响了一代代绍兴人,师爷的种种机敏传奇,更扩大了绍兴城在全国的影响。
绍兴师爷已走入历史,但它给绍兴的文化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金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