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2016-11-18庞业涛
◎ 庞业涛
转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庞业涛
目前,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面临着建筑信息化的挑战,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建筑信息化对工程造价实践教学的影响,并对工程造价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旨在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重构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专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准确预测人才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对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人才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建筑业围绕转型升级的变革主题,逐步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和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云计算、移动应用、大数据、BIM 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在建筑业各个领域的逐渐深入应用,建筑行业急需大量的BIM人才。工程造价专业的目标任务就是培养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将BIM技术将融入到的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对于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时刻关注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充分认识到BIM的重要性,深入研究BIM技术的在专业中的应用,紧跟社会需求,使自己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学校乃至专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近年来,随着BIM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纷纷对工程造价专业进行改革,比如,在原有课程设置基础上,开设BIM相关课程,增加BIM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参与中国建设教育行业协会和企业举行的BIM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国内一些高职院校还尝试开设了BIM专业。
面对生源质量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近年来,高职学生的生源多样化,学生普遍表现出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不强、养成教育欠缺。相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多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该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建筑信息化(BIM)对工程造价实践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融合了云计算、移动应用和大数据应用的BIM 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普及速度极快,但是,BIM尚未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存在“碎片化、断层化”的问题。这给工程造价专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工程造价专业必须面对以下五个问题:BIM是否可以设立一个专业;高职院校BIM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工程造价专业是否可以绕开BIM建模;BIM如何进入专业,如何进入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BIM师资和BIM硬件条件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围绕建筑识图→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算量计价的主线展开,见图1,其中算量计价类课程是核心,学生学习的软件有鲁班、广联达、思维尔等。这些软件公司都开发本企业的BIM软件,但这些软件之间是不通用和兼容的。事实上,BIM模型在项目中是全生命周期通用的,所有参与方都会依赖这个模型并且与该模型进行互动。同样,工程造价专业要开展BIM实践教学也离不开它,而进行BIM建模就要使用Autodesk公司的Revit软件,事实上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因此,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要首先考虑要不要BIM建模的问题。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导入BIM模型,掌握BIM的运用,不过,工程造价人员最终还是要学会用Revit或者其他软件BIM建模,然后再开展BIM应用。
BIM的引入势必引起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乃至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BIM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两门课可以解决的。实践中,对BIM人员的能力需求是多层次的,有别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工程造价应以培养BIM应用型、基层人才为主,在探索新的BIM课程体系时应以BIM理论及实践课程为核心,兼顾BIM师资、BIM实训硬件条件和学生特点,逐步将BIM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现有的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的BIM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BIM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随着BIM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成熟,工程造价专业面临着专业转型发展的问题,无论是专业理论课程还是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将逐步围绕BIM来展开。课程体系设置最大的难点在于BIM已经超过工程造价专业现有的知识体系,解决的办法的开设BIM相关新课程,或者在原有课程中增加BIM内容。不管哪一种方法,最终都要逐步建立BIM实践教学体系。在整合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以BIM为主线,重构BIM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
BIM导入阶段:通过开设BIM相关课程、改革原有课程增加BIM内容或者邀请专家举办BIM讲座,将BIM理念贯彻给学生,了解建筑行业BIM的应用方法和发展趋势,了解掌握BIM技术的必要性,增强学习BIM的氛围。
BIM建模阶段:开设BIM相关基础课程,在课程实践中进行BIM建模。通过学习BIM课程掌握BIM专业知识,学会利用Revit、ArchiCAD等BIM软件进行建模。
BIM运用阶段:通过BIM实践课程学习,能够在导入已经建成的BIM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建筑材料信息(规格、型号等),并做出细部调整,最后提取工程量,进行计价。同时,能够模拟工程项目管理,仿真施工,进行合同管理、资料管理等。
BIM提升阶段:通过开展BIM毕业设计、参加全国高校BIM软件大赛以及考取BIM建模员等提高BIM环境下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协同工作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BIM技术基础。
目前,在学生普遍欠缺BIM建模能力的条件下,学校应该考虑建立各专业课程共用的BIM教学案例模型,并编制配套的课件、讲义、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在BIM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应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IM师资及硬件建设
承担BIM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综合知识和熟练使用BIM软件的技能。目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很难满足BIM实践教学的要求,需要加大BIM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首先,可以在展开自学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BIM培训,邀请行业BIM专家组织校内培训;其次,引进有BIM技术背景的教师;最后,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BIM的课题及研发项目,从而推动BIM技术在高职院校的应用。
除了师资以外,BIM实践教学需要BIM软件,对硬件要求也很高,比如:CPU需要酷睿i7系列及以上,内存需要8G及以上等。因此,学校需要购买BIM系列软件,对现有的实训室进行改造,或者建设新的BIM专业实训室以满足BIM实践教学需要。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面临着培养BIM应用型人才。BIM技术尚在不断完善之中,BIM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应用与软件公司BIM技术开发密切相关,工程造价专业的BIM实践教学也处于探索阶段。工程造价专业应密切关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应对BIM给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带来的挑战。
(作者单位: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