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中企业创新路径的动力因素

2016-11-18褚惠娟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30期
关键词:动力源供给领域

◎ 褚惠娟

供给侧改革中企业创新路径的动力因素

◎褚惠娟

供给侧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决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是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三大动力源:“科技+”、“文化+”和“品牌+”,不同产业领域、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虽然在动力源选择上会有所侧重,但总体看,只有三大动力源实现统一融合,企业才能真正获得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从时间序列看,供给侧改革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现阶段围绕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重点化解当前突出矛盾。这是在整个产业大盘中将不合时宜的、过剩的供给消化抑制掉,同时将不利于新供给产生的体制机制等发展环境支撑改革完善。第一个步骤更多的是为新供给的生产扫除各种障碍。第二个步骤是中长期要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这是对新供给能力的培育,是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性环节,不但要培育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产业、产品,还要培育能适应甚至引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变革能力。

从内容序列看,供给侧改革涉及制度、环境、产业等方方面面,本文关注提供终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领域,以传统的三次产业分法来看:农业,增加优质农产品或特色农产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农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方向;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智能化、高品质、高端化、个性化是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第三产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等,主要提供各种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注重自身的特殊性需求,未来产品将朝着特色化、多类型的方向发展。

从参与改革的主体看,供给侧涉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公共部门,科研院所和孵化平台机构以及各产业的大中小微企业群等社会众多群体。本文关注作为产品价值生产者而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型企业群体,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大小是一个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成功的直接体现。

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动力因素是“科技+”、“文化+”与“品牌+”

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源是创新。供给侧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决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即创新能力,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动力源是创新,国家大力推动的创新驱动战略最终将促使供给侧改革走上创新的常态化之路。

“科技+”、“文化+”与“品牌+”是创新动力源的三大维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由此可见,创新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创新任务和路径。涉及企业生产行为的供给侧改革中,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至少在三个维度上进行创新动力源的共同发力:首先,“科技+”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新路径,是产业链升级和产品创新、质量提高所依托的硬实力,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起着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其次,“文化+”是在非文化产业领域中较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创新动力因素,但确实能为产品在本身的实用性之外增加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灵魂内涵,使产品本身的形象变得丰富层次饱满。“‘文化+’经济,给经济植入文化DNA,孕育文化经济,经济在文化基因中裂变升级,文化在经济承载下绽放,其催生的经济形态,产业为‘体’、产品为‘桥’、文化为‘魂’,因需制宜、链接市场、引领时尚、亲合大众,因而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这种独特功能,正迎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要求、动力需求和实现路径。”第三,“品牌+”是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识别,这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要启动的最后一个动力源,是前期创新成果的综合性体现,由于当前物流体系的高度发达、购物方式的网络化变革、信息传播的迅速广泛以及消费群体的分众化趋势,这些都迫使企业越来越需要树立起自身独特的市场身份识别——品牌,只有当“品牌+”实现了对“科技+”和“文化+”的统一融合,企业才真正获得了核心竞争力。

企业选择创新动力源的一些思考

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离不开上述三大动力源的联合创新,但根据产品的物理形态、功能用途及与消费者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不同,企业在三大动力源的选择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由于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渗透于最广泛的产业领域,它助力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早已成为普遍共识,所以下面主要针对“文化+”和“品牌+”两个动力源阐述一些简单的思考。

“文化+”动力源选择。这里重点关注文化产业领域外的轻工业领域与“文化+”的结合,选择这个领域的原因,是由于这一领域的产品低端模仿同质化现象普遍,企业较为缺乏借助文化要素进行产品附加值增值的主动性,而这一领域的产品主要是吃穿用度这些与消费群体最直接相关的产品类型,“文化+”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很强的心理认同感,更容易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升级改革空间。

一是加深与纺织服装创意产业融合。国际许多一线品牌的服装无论在价值还是影响力上都遥遥领先,除了布料等生产工艺的因素外,它们的设计、包装都有充斥着浓厚的文化独特性。中国起步晚,但近年也涌现出了一些自创品牌,收获了一定成功,“目前全国已形成近百个纺织服装创意园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心城市,这些创意园区正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有的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但中西部部分地区,例如陕西,本身拥有深厚的纺织产业基础、独特的乡间纺织艺术文化,但由于思想开放不够,没能形成规模化融合效应,如果能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高端纺织服装创意园区,支撑传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则能带动上游蚕丝等高端布料研发生产以及下游成衣销售、服装品牌塑造、服装发布会等完整产业链。

二是加深与日用品生产行业的融合。近年,需求外溢、消费外流现象国内游客大量海外购物,购物种类已从以前的稀缺、奢侈物品等蔓延到了日常用品领域,而国内消费增速滞缓、产品大量积压,除了有国内产品技术仍欠缺的关键因素所致“硬需求”不能获得满足,但越来越不可忽视的是,很多日用产品从功能上已经完全可以比肩国外同类产品,但缺乏独特的文化创意挖掘,在产品外观、文化心理认同度塑造等“软需求”方面没有发挥工匠精神进行精益求精的打磨、挖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这一领域企业也须极大提升产品创新中的“文化+”意识,用“文化+”去触摸探索需求端的喜好变化,调整生产研发的导向,将企业的发展由单纯的“硬发展”向“软硬结合发展”转变。

“品牌+”动力源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具备了国际化属性,对消费者的影响基本摆脱了地域限制,企业无一例外的需要借助品牌这个身份识别参与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虽然离开“科技+”、“文化+”,“品牌+”动力源就是一个无源之水,但是没有了品牌效应,产品的渗透力会很弱。“品牌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由于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不断获取利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象扩张力、资本内蓄力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品牌的价值。这种无形资产和任何资产一样,是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其实目前我们有许多企业的产品非常有特色、品质有保证,恰恰因为没有重视或者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塑造营销品牌,长时间的只能在很小的市场范围内形成有效影响,不能获得品牌带来的附加价值,影响了进一步的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因此,中国的所有企业,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都要更加注重对品牌的塑造、推广和维护,将之作为一个长期、带有传承性、忠诚度的事业去规划。

(作者单位:陕西省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动力源供给领域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水动力源原水预处理加氯系统技改分析与实践
新高地!新标杆!新动力源“双子星”TOD激活区域“财富密码”
领域·对峙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发电机组作为大型动臂塔机动力源的可行性研究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