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策略
2016-11-18马文婷
◎ 马文婷
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策略
◎马文婷
应收账款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息息相关,做好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对于减少企业坏账损失,维护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应将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点来抓。本文就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以供参考。
应收账款是指在正常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形成的债权,它是商业信用的产物,应收账款对企业提升销售业绩、扩大经营规模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应收账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缺陷,目前,应收账款管理已经成为我国许多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因应收账款问题造成的资产流失、资产沉淀乃至企业破产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对于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事关重要。众所周知,信用问题是造成应收账款拖欠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做好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坏账的发生。
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目前,许多企业内尚未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这对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应尽快尽力和健全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使其专业负责信用管理、信用制度制定、信用等级平等、信用管理模式改革等工作,进而为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提供更专业、更可靠的支持。对此,一是要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诉求,建立由副总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主管的专门信用管理部门;二是要明确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具体应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客户授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对上述职责和权限的行使,应制定明确而详细的规章制度,使信用管理部门对上述工作的执行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完善信用管理机制
首先,应建立信用管理知识学习机制,企业经理和各部门主管,应积极组织各部门员工学习信用管理知识,提升企业全员的信用分析、判断能力,使全员均具备一定的信用管理意识和能力。而对财务、销售、信用管理等部门,更应积极开展关于应收账款和信用管理的财务、法律、管理、攻关知识,以提升其在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方面的业务素质。
其次,要根据企业信用管理的目标、需求和业务特征,根据企业各部门的权限和职责,设计分别授权体系,使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活动做到条块结合,整体与局部协调,并使企业大大小小的应收款项均得到相应部门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建立信用评估和授信机制。企业应根据客户类型、注册资本设立信用等级标准,业务进行期间的定期维护可参照一定期间的销售额和回收率等要素,为客户划分等级并进行风险类别的归属,并根据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为减少坏账的发生,除特殊情况外,通常应对新客户给予较低的信用等级和较低的授信额度,在合作一段时间,并能够确认对方财务状况良好、信用情况可靠的情况下,再申请相对较高的信用等级。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或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等,可以视具体情况在其办理主数据申请后,对其办理信用等级评定,并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对何种客户提升信用等级,都应由企业销售部门提前根据客户资信状况和业务风险的调研后再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
强化客户信息动态管理
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是做好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关键所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做好客户信用动态管理,对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信用管理部门应就每笔应收账款建立对应的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的真实信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整理、记录,其中需要收集的资料有:客户的基本经营状况、财务情况、信用等级等基本信息,企业与银行及其主要客户之间的交易资料包括历史交易资料,客户近期公开的财务报表,客户近期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信用申请表、信用调查报告等,合同或订单的相应付款记录和来往函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客户方的重要人事信息业应记录到信用答案中,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主管等职位的任职人员等,以对其未来可能发生的人事变动带来的信用风险作出预测和防范;二是信用管理部门应不间断地收集客户信用信息,可通资信调查、信息征询等途径,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并对每位客户的信用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尤其是将客户近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重要人事变动等记录到客户信用档案中,并及时跟踪后续变化,对合同是否已发生情势变更进行推测和确认,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利用信用保险转移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其介入对于解决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信用保险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进而减少信用风险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影响,使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得到合理的转移和分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难度。
综上所述,企业应充分重视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化的工作来抓,只有如此,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信用风险,并作出合理的应对,进而保障企业权益,有效降低乃至消除坏账。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