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邱锦仙:在英国“抢救”中国文物

2016-11-18

学苑创造·C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浆糊古画大英博物馆

在书画界有这样一句话:“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可见绢材质的书画保存有多困难。然而,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们有不少名作都诞生于绢布,这些珍宝流传至今难免有破损,为了让它们得以继续与世人“见面”,一种叫“修画师”的职业应运而生。来自上海的邱锦仙就是一名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修复中国古画的修画师。

去英国“抢救”中国文物

近日,中国古代名画《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这幅名画的原作早已失传,而唐代摹本被认为最接近顾恺之神韵,因此艺术价值颇高。6年前,这幅作品因为太脆弱,被尘封了起来,现在,让这幅一千多岁的古画重现神韵的就是邱锦仙。

已经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29年的邱锦仙,目前为止修复了三四百幅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画。它们中,有《女史箴图》唐代摹本,也有在大英博物馆中国特展“明:皇朝盛世五十年”中出现的《紫禁城》图,以及赵孟頫的《双马图》《八仙过海》和张翀的《瑶池仙剧图》,以及数百幅残损的敦煌绢画。

20岁时,邱锦仙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什么都不会的她决定学习一门手艺,于是就选择到裱画室工作。在老师傅们不遗余力地教导下,邱锦仙很快就成了裱画室的能手。一转眼,15年过去了,在邱锦仙35岁时,意外得到了一次到伦敦装裱古画的机会,因为技艺娴熟,她很快在伦敦有了立足之地。

在英国大维德博物馆工作的汉学家韦陀得知邱锦仙来到伦敦,便推荐她去大英博物馆演示裱画和修画技艺。这次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罗森女士随即邀请邱锦仙到大英博物馆工作。原来,因为古旧和破损严重等问题,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众多中国古画都被打入“冷宫”。当时大英博物馆虽然有两位英国修画师,但他们掌握的是一些日本的修画技艺,没有任何装裱、修复中国古画的经验。

“如果我不做这份工作,这些文物可能就毁掉了。我修一幅画,就让一幅画重放光芒。这样古画可以展出,可以供学者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古画原本是中国的,我这也是在抢救中国的文物。”想到那些“暗无天日”的中国古画,邱锦仙决定接受这份工作。

在英国遇到的挑战

刚到大英博物馆工作时,邱锦仙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修复画作要用的浆糊——在上海博物馆,修画师傅通常用面粉浆糊,而大英博物馆的技师们认为,面粉浆糊中的面筋会损害画作,建议用淀粉浆糊。但用淀粉浆糊也有问题:很难除浆,除浆后画面上会残留一层白色的粉。

对此,邱锦仙非常焦急。有一天,她突然想到了日式裱画师使用的石花菜浆糊——它有黏度,又不会黏得太过分。于是她熬制了石花菜浆糊,和淀粉浆糊混合在一起修复古旧书画,效果非常好。2014年,大英博物馆中国特展“明:皇朝盛世五十年”中的《紫禁城》绢画和赵孟頫的《双马图》,都是用这样的混合浆糊修复而成的。

除此之外,邱锦仙还遇到了另一重挑战:人在英国,如何找到补绢的材料。绢本种类繁多,要找到丝质、纹路一样的绢才能补。而作为材料的补绢大都来自旧绢画,如画家同代人临摹的大师画作、没有名气的画师的作品等。多年前,这类材料相对容易获得,但是今天,它们也成了收藏热点,身价倍增,越来越难找。

为此,邱锦仙只好回国采购材料,在上海博物馆的老师傅们的帮助下,补绢材料这个难题总算解决了。

依然停不下脚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技术已经能够装裱、修复古画,修画师这种职业是否会被机器所取代?对此,邱锦仙丝毫不担忧,用机器装裱书画速度很快,但是不易重新装裱,而用手工裱画,多年后,后人还可以重新装裱画作,让画作流传下去。“古画修复的手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它完全靠手工完成,现代科技无法取代它。”

但是,古画修复的工艺往往是师徒相承的,因此从业者屈指可数。邱锦仙在国内参加一次研讨会时曾得知,目前我国的古画装裱修复师不到100人。不过,现在有的大学开设了修复古画专业,比如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这让邱锦仙感到欣慰。

2011年,邱锦仙到了退休的年龄,因为很难找到能顶替她的修画师,大英博物馆极力挽留。想到博物馆里还有那么多有待修复的中国古画,邱锦仙依然停不下来。

猜你喜欢

浆糊古画大英博物馆
老友“浆糊”
沿古画里的山水走一走
古画中的梅花
观古画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古 画
自制浆糊管
老鼠歇后语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