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控李鸿章
2016-11-17张发财
张发财
记得在初中历史课上,讲“洋务运动”时,老师忽然激动了,大骂李鸿章,说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反动、腐朽、愚昧、落后,尸位素餐,狗屁不懂,只知道在文件上盖大红章,所以叫李鸿章。人一有情绪,说出的话就不负责任。事实上李鸿章对工作是尽职尽责的,特别是洋务工作。在他的主持、参与下,洋务派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在战略上高瞻远瞩,除了指导发展,在实践应用上他也称得上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在由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最初关注的,自然是军事科技。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他盛赞外国枪炮的威力:“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此后,淮军大量引进炸弹。不料洪秀全应对得诡异,拼命封了几千个王。
“王对炸弹”,打得两败俱伤。痛定思痛,李鸿章开始研究更先进的后膛炮。1874年,他的奏折中对后膛炮的见解已经相当精到:“后膛装药枪炮最为近时利器。查格林炮一宗不能及远,仅可为守营墙护大炮之用。唯德国克虏伯4磅钢炮可以命中致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陆军炮队专用此种,所需子弹之价格与炮价相等。”
李鸿章当然不满足于进口,很早就开始自主研发。1865年9月,为成立江南制造总局,他上奏折称“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因制造局的主要任务是制造枪炮弹药,他提议总办由苏淞太道丁日昌担当:“丁日昌不做枪炮,天理难容!”
洋务运动持续近三十年,李鸿章的兴趣逐步从军事科技转移到民用科技,由血拼沙场转为shopping商场,不断接触西方先进器物。1869年访英,他带回一架镀金的胜家手摇式缝纫机,作为礼物送给了慈禧。同一年,赴德访问的他与俾斯麦闲聊时说到自己的枪伤,俾斯麦表示,科学家伦琴发明了一种机器,能看见人骨和内脏。李鸿章随即去了医院,电光一闪,成为第一个照X光的中国人。只可惜胶片是黑白的,不然可以带回国让老佛爷(以及像我的历史老师这种反对者)看看他的那颗爱国红心。
若只是代购,并不足以完成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当然,李鸿章的科技素养也是紧跟时代的。“旋木、打眼、绞螺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拨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李鸿章这本描述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实际上也是中国近现代的第一篇科普文章。
他的科普文章甚至广播海外。且看他1887年发表于香港《德臣西报》的论文:“医学同化学是姊妹科学,应给以同样的重视,不但应该了解它们的组合,而且必须明了该如何分析,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精确的作用。永远关注于科学原理以行诊断的收获,能够补救在解剖学及化学的理论上的不足,而其最终的结果是将智识由黑暗变为光明。”这种超越时代的高远眼界和见识,除了军用和天文望远镜,无人匹敌。
李鸿章对西方的关注是全方位的。《李鸿章家族》一书说,美国人毕德格作为其幕僚,“用中文朗读了不下800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书籍,使李鸿章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不再生疏”。毕德格感慨道:“很难设想,当时中国还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鸿章这样,用这样的方式读了如此丰富的外国书籍。”笔者也很感慨,很难设想,当时中国还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鸿章这样,用这样的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有声读物电台。
啰唆到了这儿,交代一下我的历史老师。在痛斥李鸿章的尾声,老师又骂起了洋务运动,说洋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抢我土地,霸我男儿。判词虽然有点跑题,但我们很理解她,因为那时她的男友刚跟她分手,好像是投奔“万恶的洋人”的怀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