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太原小学的接管
2016-11-17朱晓蕊
朱晓蕊
民国时期,山西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策源地,抗日战争时期,太原的小学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到太原沦陷时,原有小学校全部停课。整个太原城区范围内,最多时不过有小学12处。解放战争时期,太原战役异常激烈,战争的洗礼使得太原城百孔千疮,小学教育的发展几乎停滞。然太原的解放已初见端倪,成立统一的机构,领导各阶级进行城市接管,成了当务之急。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军事管制,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1948年10月,太原军管会开始办公。之后各接管组陆续成立,教育接管组接受军管会的统一领导,经调整后,归于市政接管组,为使分工更为明确,教育接管组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和社会教育接管组。
接收太原小学
(一)接管人员配备
对城市的接管首先是对接管人员的安排。为了保证接收过程中思想的正确性,各个市政机关安排接管人员负责。接管前后的人员不进行重组,可以避免接与管的脱节,有利于接收和主持工作的更快进行。教育接管组也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导下进行了人员安排。
由此表可见,教育接管组对小学接管人员家庭成分、个人出身的调查,突出政治态度的考察;而职业、文化程度的登记,突出对其专业的要求。通过详细的登记,接管小学教育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已然明了。
此外,文教接管组又将小学接管人员进行了分工:第一组负责接管教育局,一、三、四、七区内的公立小学,克难小学,寿阳联合小学,省立第一小学,市立第二中心小学,东辑虎营小学,前所街小学,省立第二小学,市立第三中心小学;第二小组负责接管二、八区各公立小学,省立第四小学,省立第五小学,市立第一中心小学,新南关国民学校,西校尉营小学;第三小组负责接管五、六区公立小学,省立第六小学,省立第七小学,市立第五中心小学,加辣女子中学,明原小学。这样,文教接管组就以明确的分工,保证了教育接管工作紧而不躁,忙而不乱。
(二)教员思想转变
教职员是教学工作能够进行的关键。在正式进入学校之前,为了促使旧有教职员的思想转变,中国共产党相关负责人召集学校的现有人员进行谈话,表示慰问,通过召开座谈会、演讲会,利用口头和文字,揭穿阎锡山的欺骗宣传,正面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文教机构和知识分子的政策,阐明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从而稳定教师的情绪,号召教师回到岗位。中国共产党主动进行的宣传,为教职员积极服务新政府提供了思想动力。
中国共产党对原有教学员工进行了分配,在前来报到的264个教员中,被撤职的只有因一贯的反动倒退、贪污腐败的克难小学校长赵佩南和伪省三小校长周敬齐二人,而送到山西公学学习的人数为14人,送人事处理委员会处理的人数为10人,留用的人数达到了238人,占到了报到教职员总数的90%。教职员基本留用,避免了因为缺少教职员而不能开课的尴尬。
旧有教职员虽然基本留用了,但思想仍较混乱,表现为:
(1)教职员认为以后言论自由可以得到保障。
(2)教职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一些开明政策后,对共产党的顾忌有所消除,但仍存在疑虑。
(3)一是教职员担心共产党不采用旧政权时的教职人员,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将难以维持生计;二是学校原有的军训和政训人员的职务虽已取消,但政府尚未甄别他们,对他们的疑虑仍很大,猜测也很多。
(4)他们非常急切地愿意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政策,愿意阅读共产党创办的各种报纸,而且他们通过了解政策和阅读报纸,对中国共产党有望洋兴叹之感。
(5)共产党干部的工作作风对他们影响很大,使他们很受感动。如此一来,阎锡山政权的宣传在他们中间的影响大打折扣甚或破灭。
由此可见,大多教职员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是较为认同的,但也不乏一些人仍有疑虑,对教职员的思想改造仍需要进行。
(三)学校按部接收
教育接管组制定的工作方针是争取教职员及所有学生回校,早日复课,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接管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为更好地掌握学校的情况,便于对学校进行统计和管理,市教育局对全市小学进行了统一的校名变更:
此外,教育接管组按部就班地进行学校的接管工作:
(1)利用之前的人员安排,首先派人到教育厅局接管学校的卷宗,便于了解学校之前的人事安排和学校机构设置;
(2)接管人员带着军管会发布的相关命令到学校,将军管会的一些政策和办法传达给校长负责人及全体教职员工,包括学校维持现状,教职员原职原薪,全体教职员应保护学校,解散一切反动组织,取消一切反动课程,交代所留枪械,军管期内不得容留外人等内容;
(3)接管人员到达学校之后,应巡视全校,大概了解学校的全貌;
(4)找到学校的负责人或者由学校的教职员推举一人或数人对军管会进行相关内容的交代,使得军管会及其相关接管人员拥有学校教职员的花名册、各年级学生的花名册、学校房产的清册、图书清册、理化仪器药品清册、教具与办公用具清册、学校经费开支表等;
(5)学校之前的徽章证件,暂且保存使用;
(6)学校积极发布通知,主动配合教育组的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动员学生和老师回校复课,准备老师报到登记手册和学生报到登记手册等。
到5月中旬,本市小学接管工作大体完竣,计接管了省立小学10座(内有附小2座),学生5135人,教职员138人;市立中心国民学校12座,学生5194人,教职员115人;连同市郊小学合计接管原有完小及初级小学共117座,学生16000人。解放军借助之前的部署,通过接管,使得学校的管理权和所有权归于中国共产党,进入政府的控制范围,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意识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借助小学教学,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
小学教育秩序重建中相关问题的解决
中国共产党想要完全恢复学校的正常秩序,建立新型教育,确立其主导的意识形态,首先要面对的是打破原有的小学教育秩序,解决教育结构重建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如教育问题及师生问题等。
(一)经费先行
经费是维持学校开支的基础,教育经费不足,发展教育就会步履维艰。
为此,中国共产党华北政府规定地方教育经费标准和办法:
(1)地方粮与华北粮的比例为20:100。教育粮应占地方粮60%左右。
(2)为照顾贫苦地区,专署对各县教育粮可作适当调剂。
(3)学校设备的开支,高小由地方教育粮统一解决,初小经群众同意,县府批准由村自行解决。凡无校舍或校舍不足者,若有公共房屋如庙宇、祠堂等,应尽先拨用,或由村政府负责暂为借房。在新解放农村进行土改时,应注意没收的房产中,有适用为教室、操场、校园者,或其他桌凳、木材等,可征求群众同意酌量分配给学校。至于校舍被其他机关占用,而学校别无住处,或校舍不足者,应退还学校。新解放城市学校,一般暂不新建房舍,其必须使用之房屋不修理即发生危险者,则应加以修理。但须制定精确预算,报请上级政府批准。
(4)经费开支必须有计划、有制度,精确预算,厉行节约,一切做到合理。
针对太原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贯彻主导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对教育经费进行倾斜,加大经费的支持力度,为学校教育逐步迈入正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校舍问题的初步解决,经费的不断投入,使得更多的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并认可其新型教育体制。
然而也应该看到,由于太原市小学校舍极其缺乏,教育局领导对基本情况在相当的时期内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及时的掌握,在设置学校上未能很好地依据各区失学儿童的分布情况,主动地有重点地去开办学校,而是迁就了现有的校址,这使得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的成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为主
连年不断的战争,使更多的适龄入学儿童失去了入学的机会。除此之外,了解儿童失学的更多原因,采取对应措施,是更多学生回到课堂的必经之路。当时的很多农民工人一方面想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一方面又需要孩子参加生产,如何协调两者,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当时,教育局局长王中青在太原市小学教育会议上提出,必须办好半日制、二部制和巡回制学校。学龄儿童正常情况下参加全日制的授课;需花费大部分时间进行生产,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学习的学生,可以参加二部制或者半日制的学校;学校所在区域学龄儿童过多,可以设置为半日制或者二部制学校;学生数太少的自然村,可以设置巡回学校。学校学制的确立,是办学制度化的一个坐标。
刚解放的太原,经济凋敝,学生的学费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为保证公费名额的公正与公平,由校方组成评定委员会,学生评定,街公所调查,采取三方面结合进行的方法。具体来讲,高级小学基本是自费的,但是对于烈士子女,无经济来源的供给制干部子女,家庭特别困难而学习优异者,可以享受全公费补助待遇,补助名额占总学生的5%。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困难情形,酌情给予部分补助,最低限度为全公费生的1/3。公费生补助的时间是10个月,由县地方教育经费开支,经教育科批准,向财政科报销。享受公费的公费生,每学期初,由学校将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履历表,详加调查登记经校务会议严格审核,送县府批准、备案。严格的制度审查,可以保证相对的公平与公正。
中国共产党还根据当时的区域划分,对太原的各区采用了不同方式,动员适龄儿童入学。8月11日,在二区召开了街长会议,使得各街长明确了动员儿童入学的重要性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的方针,再利用街长“意见领袖”的作用,协同儿童入学;8月17日,在八区举行了全区的教员会议,程家村小学也献策献力,与街政府召开了闾邻长座谈会,同时利用妇女识字班,给失学儿童家长传话,动员儿童入学。
(三)发展师资
师资问题是保证小学教育顺利进行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随着更多学龄儿童走进学校,鼓励知识分子参加教育工作也变得迫切了。另一方面,旧有教职员的思想仍有些混乱,教师政治思想质量的提高成为了关键。
在山西公学的统一计划下,设立了教育训练班,招生学员451名,为了工作方便,训练易于收效,与太原市在职中小学教员合并组成1192人的暑期教育训练队。学校利用六周时间,采用有计划、有步骤的讲授、专题报告、组织讨论争论的教学方法和群众性的鉴定,使得学员逐步分清了敌我,划清了思想界限。这给以后发展学校,继续改造、提高旧教员的思想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当然,选拔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标准,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身体健康,并愿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服务是小学教师选拔的必备条件。
要保证小学教育的质量,小学教员自身的素质必须跟上,不断从政治上、文化上、业务上进行突破, 加强在职小学教师的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政治观念的方法,具体办法是:
(1)有计划的轮训。省立师范可附设高小教员轮训班,县立短师可附设初小教员轮训班。
(2)以教师个人自学、集体互助、加强领导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工作中的学习。一般可按中心学区编组,中心小学校长或完小校长为组长,每组必须有两三个政治、文化、业务水平较高者,成为推动学习的核心。县教育科须设专人吸收有关人员组织学习委员会,专门负责领导。不同地区应有不同重点,新解放区一般是着重政治思想教育,而老解放区主要是提高文化业务水平。
(3)各地的教育刊物,争取逐渐起函授学习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交流业务经验,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可能时试办正式函授学校。组织图书互借或小型流动图书馆。可见,新型的学校文化不论在管理还是思想上,都出现了政治化、集中化的趋势。
教师的生活也需要保障。在1949年11月29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向二届二次各界代表会一个半月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太原市平均每个教员每月薪资米为210斤,最高者为290斤,最低者为180斤。为吸引更多教师,规定小学教师薪金全年按12个月发给。对于工作积极、成绩卓著之小学教师,应予以通报表扬,奖状、奖章等名誉或其他物质奖励。工作不力或犯错误之小学教师,应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批评、警告、记过或撤职的处分。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新型教育的努力与感召下,教师、学生、家长与新政府共同营造了学校的政治化氛围。中国共产党通过接管小学教育,更好地履行了其教育方针和政策,使其主导的价值观念顺利进入小学。
在建国前后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尚未站稳脚跟,意识形态尚未重构,政治文化尚未生成。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想要长久存在,思想改造不可或缺,小学教育不可避免地与政治理念挂钩。
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如果不能办好,直接影响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进而影响政治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接管太原小学,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初等教育思想领域混乱的局面基本结束,价值观念多元的局面也基本结束。官方意识形态逐步根植于学校,并借助学校这一最重要的思想传播工具向社会新生代进行传输,使得学校文化呈现政治化、公平化及大众化的趋势。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太原正式建立新政权前后,对小学的接收和改造,一方面为太原的教育走上正规化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官方权威和政治认同提供了渠道。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观念通过学校教育得到了宣传,新政权通过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同时教育通过新政权获得了发展,新型正规化教育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