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20kV及以下电缆CT感应取电供能系统的改进研究与实践

2016-11-17国网河南新密市供电公司李会利裴启刚梁锋伟王源铄

电子世界 2016年20期
关键词:模组蓄电池储能

国网河南新密市供电公司 李会利 裴启刚 梁锋伟 王源铄

南京德软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林 江

220kV及以下电缆CT感应取电供能系统的改进研究与实践

国网河南新密市供电公司 李会利 裴启刚 梁锋伟 王源铄

南京德软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林 江

电缆取电供能系统(装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电缆及其环境状态监测和预警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本文重点分析CT感应取电线圈及整流模块存在的问题和后果,并据此提出改进思路,通过实践验证其先进性。

电缆;取电供能;多CT 整流模组

1.应用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一次设备的正常运行,供电企业配置了众多的监测装置,针对电缆及其环境的状态监测和预警装置就是其中一种。近年来电缆(井/隧道)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供电企业更加关注电缆及其环境的状态监测和预警工作。电缆及其环境监测预警装置受其安装环境限制,常规方法取电困难且不现实。为解决取电供能问题,国内很多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应用成果。其中有提出基于CT感应原理的取电供能方案和技术,是当前广获认可的一种,国内已有一些厂家基于这种思路和技术,研发了基于CT感应取电原理的取电供能系统(装置),目前在各地都有一定的试用和应用。

笔者针对这类CT感应取电供能系统,开展了国内调研和专利、论文和报道检索。总的来看,现有的CT感应取电供能系统已经较为成熟,但是仍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单CT或主备双CT及其配套单整流模块或主备整流模块设计模式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是CT感应取电供能系统受电缆运行电流大小及取能转化效率影响。

暂时抛开取能转化效率这一技术不谈,本文重点研究取电环节,众所周知,电缆的供能功率(电流、电压)随季节、气候、节假日、早晚等影响,整体的变化波动较为频繁,且幅值差距百分比较大。在电缆负载高峰阶段,CT取电供能系统供能过剩,负载低谷阶段则供能不足,这种情况必将无法提供合适电能,以保障电缆及其环境监测装置的稳定运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常用的方式是配备储能(蓄电池)单元,在CT取电供能系统供能过剩时向储能单元充电,供能不足时由储能单元联合供能或蓄电池独立供能。储能单元配合方案虽然可以有效辅助解决供能不稳的问题,但是额外增加初始投入成本,且控制策略更为复杂,而且需要进行电池管理。目前国际国内的电池管理BMS系统尚没有特别完善的,包括世界著名厂商特斯拉。因此,储能单元的加入,按照总体可靠性等于各子可靠性乘积来判断,CT取电供能装置整体的可靠性会因此而降低。另外,常规蓄电池储能单元技术虽然成熟,但是不环保,而且体积大,新型蓄电池如磷酸铁锂电池、聚合物电池,体积小,但是技术不够完善,容易发生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此外,不管哪种蓄电池,在没有更可靠、更安全、更经济的电池出现之前,现有蓄电池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蓄电池有寿命周期,需要定期更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供电企业的运维成本。

另外一方面,采用CT取电线圈设计,取电线圈的可靠性是影响CT取电供能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经过检索得知,现有CT取电供能系统一般都采用单CT或主备双CT及其配套单整流模块或双整流模块,无法兼顾有效取能与运行热备用,没有后备元件和应急手段,因此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2.改进思路与方案

针对上文重点阐述的CT取电供能装置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思路和方案:

CT取电供能装置采用多CT取电线圈设计,各个CT参数可以独立配置,并设定常用CT和备用CT(备用CT始终处于热备用状态)。其次,与多CT相配套,采取多整流模块的组合设计,由主控单元自动分配给CT取电线圈配合运行。CT取电线圈和整流模块采取各自独立设计,任一单体损坏,不影响整体CT取电供能系统的运行。同时,CT取电线圈和整流模组投入采用负载均衡机制,保证投入的合理性,避免单一个体长期运行带来的电损伤和机械损伤,提高CT取电供能系统的可靠性,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此外,针对CT取电线圈及整流模组的状态,采用在线监测及相应的保护设计。采集各个CT取电线圈和整流模块的运行数据,判断其运行状态,如运行异常,自动闭锁退出运行并告警。告警输出采用RS232/485通讯接口设计,可外接标准透传模式的GPRS模块,规约支持CDT和远动101,方便集成到第三发平台。

3.实践方案

220kV及以下电缆CT取电供能系统(装置)由CT取电线圈、取电供能控制器和储能单元(可选)组成。CT取电线圈兼容现有常规产品,建议配置防开路设计。取电供能控制器由数据采集单模块、主控模块、整流模块、供能模块、显示模块和存储模块(Flash)组成,提供RS232/485通讯接口,支持CDT和远动101规约。主控单元采取64位高速处理器,程序采用Qt跨平台编程工具开发。储能单元(如有)由充电保护模块(建议配置)和蓄电池组成。

系统的流程原理如下:首先主控单元配置CT取电线圈参数和储能单元参数(如有),配置取供比(取电/供能,常系数,默认1.1,可自定义),供能输出模式(横流、恒牙、自适应,可自定义),默认保护策略无需修改;其次,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外部数据,包括:CT取电线圈参数、负载和储能单元(如有)运行数据,传输给主控单元;然后,主控单元接收数据采集单元上传数据,采集整流模块群组运行数据,评估CT取电线圈、整流模块、储能单(如有)元状态,得出可控对象并建立序列,启动预测CT取电线圈、负载、储能单元(如有)变化趋势,最终优化决策控制策略(CT取电线圈和整流模组投入/退出、供能模块输出控制、储能单元(如有)联合供能策略)。流程原理图见图1。

图1 

关于储能单元,支持选配储能单元。主控单元采集储能单元运行数据,实现电池管理BMS,支持参数设定(包括容量、充电平台电压、放电平台电压、蓄电池类型),保证储能单元(蓄电池)可靠运行。

主控单元看门狗自检设计,发现问题自动重启,连续3次(可自定义)失败则发出告警信号,系统退出运行,进入安全模式。

4.小结

220kV及以下电缆CT取电供能系统能够兼容现有常规CT取电线圈,建议尽量选择具备防开路功能的产品,如果不具备防开路设计,投运前需确认取电供能控制器的防开路功能处于有效状态。多CT和整流模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的可靠性,有效保障电缆及其环境状态监测预警装置的可靠、稳定供能。

关于CT取电供能系统要做的工作还有一些,比如复杂环境的电缆沟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其能效转化效率、IP防护等级、通信抗干扰和信号增强以及统一的管控平台。笔者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教。

李会利(1976-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变电检修与管理工作。

裴启刚(1975-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梁锋伟(1978- ),男,工程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

王源铄(1988- ),男,助理工程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林江(1980-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运行与管理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模组蓄电池储能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高速公路表贴透镜模组设计浅谈
浅谈石墨烯材料在LED路灯模组中的应用及该模组的设计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真要起飞了?
聊聊蓄电池的那点事儿(1) 汽车蓄电池的前世
蓄电池去哪儿了
蓄电池去哪儿了?VOL12.雷克萨斯RX45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