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
2016-11-16梁汉祥
梁汉祥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6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BPH患者43例,前列腺癌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分析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的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并测量癌肿区的ADC值及BPH的平均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BPH的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均匀,中央腺体区信号不均匀;前列腺癌病灶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受累的精囊,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病灶DWI上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癌区ADC值约为(0.62士0.18) × 10-?mm2/s,增生区ADC不直约(1.43士0.14) × 10-?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WI检查在前列腺相关疾病诊断中有特征性表现,并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10-02
前列腺癌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国人人均寿命延长发病率显著升高,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对于前列腺癌的预后有重要影响[1]。同时,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好的技术手段,前列腺特殊的组织结构及稳定的毗邻环境使3. O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这项先进技术得以完美应用;前列腺癌中的自由水分子扩散受阻明显,其表观扩散系数(ADC)会相应下降[2];3. OT磁共振成像对前列腺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尤其对前列腺癌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期,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76例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患者的磁共振DWI及表现扩散系数(ADC)值资料,探讨DW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磁共振(MR)扫描的33例前列腺癌及4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磁共振图像,76例病例均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MR扫描后取得病理结果不超过1个月。前列腺癌患者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2士2)岁,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70士3)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3.0 T Verio机型16通道腹部相控阵线圈覆盖盆腔区域,患者适度充盈膀胱,扫描范围包含前列腺及精囊腺,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常规扫描序列包括小范围前列腺轴位T1, T2,T2+压脂,大盆腔矢状位T2,大盆腔冠状位T2+压脂。T1WI: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500 mA/11 mA,T2WI:4600 mA/123 mA,矩阵:256x256,NEX=3,FOV=250 mm,层厚4 mm,层距1 mm,压脂采用反转恢复及频率饱合相结合的SPAIR技术。DWI采用轴位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成像。b值取0,300,800 s/mm?, ADC图为DWI序列计算机自动计算生成。
1.3 病理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有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切片结果,以病理标准记录癌结节及增生结节的情况。
1.4 图像处理方法
结合病理结果,在磁共振工作站上DWI序列及自动生成得到的ADC图上对癌结节及增生结节进行分析,记录ADC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前列腺癌结节区,增生结节区所得到的ADC测量值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前列腺癌组和BPH组的ADC平均值,以 ±s 表示,采用方差检验,再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及影像结果
76例前列腺病变患者均经病理穿刺及根治术后大病理证实,其中BPH 43例,前列腺外周带在DWI上信号均匀,中央腺体信号不均,大部分基质增生区信号略高于腺体增生区;ADC图信噪比强于DWI,外周带与中央带分界清楚,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腺体,基质增生区信号强度略低于腺体增生区。前列腺癌33例,癌结节共有42个,均表现为T2WI上的低信号灶,边缘欠清晰,其内信号欠均匀;中心坏死结节13个,癌灶位于外周带25例,位于中央带5例,外周带及中央带均有病灶3例,骨转移17例,盆腔淋巴结转移10例,突破包膜19例,侵犯精囊腺及膀膀胱16例,癌灶在DWI序列表现为不同程度高信号,于ADC图上呈低信号,可以直观显示肿瘤范围。受累的精囊、转移淋巴结和骨转移灶,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
2.2 ADC值分析结果
对增生组及癌组行方差齐性检验,证实2组总体方差相同,然后对2组通过t检验分析癌区与增生区结节的ADC值差异,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区ADC值低于增生区,癌区ADC值约为(0.62士0.18)×10-?㎜?/s,增生区ADC值约(1.43士0.14)×10-?㎜?/s。
3讨论
3.1 DWI序列的特点
DWI是目前唯一可无创反映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的功能成像方法[3],通常称作弥散加权成像,它采用EPI成像方法,EPI在频率编码方向上采用一系列反向梯度,在单次激发后产生多个回波信号,对每个回波信号进行相位编码,然后填充到相应的K空间,与快速自旋回波比较相同之处是一个TR间期内获得多个回波信号,每个信号相位编码后填充一条K空间,不同之处是回波产生的方法[4]。EPI采用梯度回波,产生快,省时,快速自旋回波用1800聚焦脉冲产生回波,相对时间长。DWI序列成像时间短,不需要用自肠内线圈,患者耐受程度好,无需造影剂,不存在患者过敏问题及肾功能不良的影响,后处理及相关测量简单易行。
3.2 ADC值的原理
ADC图是根据DWI序列自动计算出来的图像,ADC值高反映了水分子的扩散能力强,ADC值低反映了水分子的扩散能力弱,ADC值主要反映了细胞密度及血流状态[5],前列腺癌肿瘤细胞增加迅速,排列紧密,内部结构明显改变,新生肿瘤血管密度明显升高,新生血管密度增加及细胞的高密度会导致高血流[6],而ADC值自接反映了由于高血流及高细胞密度所致的自由水扩散受限,在DWI序列中b值越高则更贴近弥散的真实状态[7],图像的T2加权成分就越少,癌灶表现为高信号灶,相应ADC值下降,癌区的ADC值低于增生结节的ADC值。不同厂家不同场强的机器,所使用的参数设置不同均可能使前列腺癌的实际ADC值与本组研究不同。
3.3 DWI和ADC对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前列腺外周带和中央腺体的腺泡与导管的形态、分布不同,间质比例不等,腺上皮细胞的大小、形态也存在差异。因此,两者的水分了扩散也会不同,表现在DWI和ADC图上即为信号的差别。本研究中的BPH病例外周带在DWl上信号均匀,与基质增生区信号相似,在ADC图上信号高于中央腺体,中央腺体区在ADC图上信号欠均匀,基质增生区的DWI信号较腺体增生区略高,ADC图上信号略低,但部分腺体增生DWI信号高于基质增生,考虑可能与穿透效应有关[8]。前列腺癌的ADC值与其细胞密度及恶性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通常高度恶性肿瘤细胞密度较高,ADC值低。细胞密度越大、高核浆比和细胞外液减少都可能是恶性肿瘤水扩散受限致使ADC值减低的因素。本研究发现前列腺癌均表现为DWI高信号,ADC图低信号,约有23%的前列腺癌起源于中央腺体,应用常规MRI扫描误诊率高,因为中央腺体增生的病理变化大,MRI信号多不均匀,常规MRI难以从增生的中央腺体中分辨出前列腺癌病灶,中央腺体内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非癌组织兴趣区。前列腺癌水扩散运动受限的原因可能与前列腺癌组织过度增生,取代了富含水分了的腺泡结构有关。另外,前列腺癌细胞浆、细胞器增大、胞质减少、核浆比升高,可能是水分了扩散受限的另一原因。
前列腺癌多数起源于外周带,小部分起源于中央带,多数为多发病灶[9],外周带及中央带病灶于T2WI上表现为斑片状及结节状低信号灶,但是前列腺炎、疲痕、前列腺增生、纤维化、放射治疗后改变等均可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灶,仅靠常规序列难以鉴别,但无论癌灶位于中央带或外周带,其ADC值均明显下降,而炎症、增生、疲痕、纤维化、放射治疗后改变的ADC值均较前列腺癌灶高。通过常规3.0T磁共振扫描结合DWI及ADC值的测量能更准确地诊断前列腺癌。
参考文献:
[1]顾方六.现代前列腺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91.
[2]王希明,自人驹,赵新.扩散加权成像鉴别前列腺癌及良胜前列腺增生的价值. 中华放射学杂志[J],2006. 40 (7) : 690-694.
[3]任静,宦怡.常英娟,等.DWI在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疾病的初步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 23(5):748-751.
[4]郭雪梅,王霄英,吴冰,等.前列腺外周带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标准[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 25(7):1235-1238.
[5]王霄英.中国前列腺癌的MR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 40(7):677.
[6]刘金刚,王锡臻,王滨,等.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前列腺癌细胞密度的应用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 31(4):221-223.
[7]李世杰,王金坤,王佳,等.高h值DWI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U学影像学杂志,2012.20 (12):887-889
[8]李飞宇,工宵英,许玉峰.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DC值定量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661-663.
[9]Hom JJ.coakley FV.Simkp JP, et al. 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MR and MR spectroscopic imaging features-initial experience[J]. Ra
dioloty. 2007.242:48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