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11-16龚美华袁君亚

化学教与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

龚美华+袁君亚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也应运而生,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微课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使微课在化学教学的功能发挥至最大。文章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例,探讨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完成分内容而不分学生的教学。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氧化还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18

高速发展的科技把全球带入了微时代,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更是给教育领域带来革新与活力。教育部发布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首先揭示出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1]一股“微课”的开发、研究、应用热潮在全国各地席卷而来。中国教育界开始着力于研究如何使其与学科教学完美地融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对于微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微课(Micro—lecture)的理论探索以美国为代表。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的60秒课程。[1]关于微课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2008年他率先提出这个概念,其核心理念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学习体验。[2]微课的产生与翻转课堂密不可分,翻转课堂为微课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持。美国的可汗学院、K12学校、TED体现了微课的产生与成熟。此后各国陆续加入探索微课的大军。

2.国内研究状况

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中,以检索关键词为“微课”进行搜索,有关微课的研究论文2011年只搜索到一篇论文,介绍微课的发展趋势。从2012年到2013年论文从2篇增加到59篇侧重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及微课的开发与应用。2014年陡增到416篇侧重于微课资源库的构建与实施,以及模型的构建。2015年论文已达到1312篇,几乎都为微课在具体学科上的应用设计。具体到化学学科从2011到2015总共才5篇均侧重于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其中涉及高中化学的2015年何超、周玮的《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 》、2015年陆宏进的《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国内有关微课的教育硕士论文2013年到2015年共35篇偏向于微课的应用研究和设计研究。

“微课”一词最先是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来的,并于2011年率先提出了微课的定义。国内将现有的微课分为三类:胡铁生式、李玉平式和可汗式。胡铁生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学习活动、主题、疑点、考点)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3]时长为5-10分钟。李玉平的观点:微课绝不是我们日常教学中一节课的浓缩,它是知识碎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对一节课中某个重点、难点、考点、热点、易错点、归纳提升或教学环节(活动主题、实验等)等进行加工处理后的微视频;[4] 时长为5分钟左右;其特点是短小精悍,应用面广;结构多样,使用灵活;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情境真实,交互性强等。

二、困惑与思考

传统的教育模式经过多次改革逐步进入了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生为本、以师为导”,打造多变课堂、多姿课堂、多动课堂、高效课堂,以培养多才能、个性化的学生。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模式,教师对课堂进行了各种改革:“自主课堂、分层教学、活动单导学、翻转课堂……”虽然有了诸多改革,但40-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还是太“泛”,相当于“流水线”在搞批量教学,给培养多样化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针对这一现象学校教育实施了分层教育,将学生或按能力或按成绩分成多个层次进行区别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部分学生“吃不饱、嚼不烂”的现象。但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因为分的是学生这样一个存在无数变数的一群个体,如此分层提前把学生定型,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可能,对中下层学生极为不公平。

再者化学是最早使用“微课”的学科之一,在没有提出“微课”这一概念的时候就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但使用目的和制作内容较为单一:一般是针对难、毒实验的实验操作视频并伴有一定的讲解。面对逐步完善的微课,化学需要推陈出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设计制作微课,形成系统。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均得到发展,促进化学学科教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这就可以借助李玉平式微课,提取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考点、热点、易错点等将其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层制作成10分钟以内的微课,提供给学生或预习、或复习、或提高。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外学习,搜集课堂未吃透或吃不饱的知识。

三、实例展示

以充分给予学生学习机会,成长时间为前提,课堂就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生不再分层,则教材就必须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范围大小进行分层。将课堂知识充分剖析再由简到难分成若干个层次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学习。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将氧化还原反应这块知识分成四个层次:基础知识认识、基础题目类型分类归纳、提高引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附:思考题:反应MnO2+4HClMnCl2+Cl2+2H2O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其中氧化剂是 ( ),还原剂是( ),盐酸的作用( );当有0.4mol盐酸消耗时转移电子的数目?

附:思考题: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与ClO3- 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附:思考题: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绿色水处理剂。湿法制备高铁酸钾的反应体系中有六种微粒:Fe(OH)3、ClO-、OH-、FeO42-、Cl-、H2O。写出并配平湿法治高铁酸钾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四、使用评价

微课与课堂的结合使用可以使许多内容层次更加分明、脉络更加清晰、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充满趣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快速构建知识框架,有利于进一步复习,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多次观看微课,配以相关的学案和习题可以熟练掌握整块知识。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用微课很快捷地掌握了知识,这个微课就是好的微课。因此微课要在学生学的角度去制作,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氧化还原反应这块知识,经过课堂讲解,配合微课学习,再经过专题训练得分率基本控制在70%-80%之间,对于这部分知识来说是一种比较满意的情况。微课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不仅限于该内容,当所有的化学知识进行适当处理制作成为微课,效果会更佳。

不触动课堂的改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在化学教学中应打破常规,不能只局限在难、危等实验上使用微课,要多方位灵活地使用微课,如将一个知识点分成几个层次:概念介绍;简单应用;变形提高等使用微课,提高学生主动学化学钻研化学的兴趣。本研究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来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对实际教学真正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策略,为微课教学模式的全面普及做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许可.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 白敏聪,翻转课堂:一场来自美国的教育革命[J].广西教育,2013(2)

[3] 胡铁生,胡铁生的最新“微课”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arwp.html

[4]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微课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