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融入丝路经济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6-11-16张效科
张效科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确立,为青海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本文从宏观的视角,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复兴青海道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最后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出发,对青海如何更好地融入丝路经济带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海 丝路经济带 挑战
青海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丝绸之路“青海道”,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文化特色。当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构想,青海又一次迎来了加快融入、开放发展的新机遇。但由于受国家利益差异、地缘政治、国内环境及自身发展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青海融入这一进程还面临很多挑战。因些需要做认真研究和分析,以期达到“合理定位、科学谋划、规避风险、长远发展”的目的。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复兴青海道的战略意义
(一)从地缘政治看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基本包括青海省全境。青海省北接河西走廊,西北与新疆相连,南部与西藏相接,东部与四川、甘肃两省相邻,区位优势较为突出。从能源安全角度看,西气东输的一些管道与丝绸之路青海道几乎并行,未来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经新疆运往内地的石油等资源也须经过青海。从国土安全角度看,青海是稳疆固边的桥头堡,也是青藏高原的安全屏障,加快发展青海道沿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全的必由之路。
(二)从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看青海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相互对接,使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获得了进一步向西开发、开放的新机遇,而想要“升级版”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以实施,就需要“激活”古丝绸之路上曾辉煌一时的城镇、道路等。就青海省而言,复兴青海道,就是要让青海道重新发挥向西开发、开放桥头堡的作用,而青海道的复兴,势必会促进青海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进一步开发沿线资源,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青海道的交通地位十分突出。在国家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青海作为丝绸之路三条重要战略通道之一,具有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和中转区的地域优势及战略通道价值,使得复兴青海道成为青海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从生态保护看青海道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青海是生态脆弱地区,分布着面积较大的荒漠、沙地,因过度放牧、开垦农田、矿产开发等原因,一些地区的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海境内雪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导致水源地湿地减少,草场退化及黑土滩面积增大等生态恶果。复兴青海道,就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而如何治理好青海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则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之,青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国家交通资源网络,增强经济带的战略支撑;有助于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助于建设重要资源接续地,保障国家资源投入;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障国家安全稳定;有助于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促进西向经贸文化交流。
二、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严峻挑战
尽管丝路经济带建设对青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仍存在着诸多严峻挑战。
(一)从宏观方面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年来,境内外“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相互勾结,对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形势构成极大威胁,尤其是新疆地区近年来连续发生暴恐案件,严重影响到新疆及我国的局势稳定,而新疆恰恰是向西开放的主要门户,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此外,青藏地区因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开发建设势必会促进人员流动,开放程度的提升也可使境外敌对势力乘虚而入,这就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两难选择。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部分国家不良的政治经济环境及特殊的社会条件给经贸合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多历史悠久,是世界几大宗教的诞生地和主要传播区域,由此积累而成的民族、宗教、文化、种族等矛盾较多,化解这些矛盾本身就有很大风险和挑战。中亚地区局部政治、军事冲突一直没有中断,美国和俄罗斯在此地区的权力争夺也十分激烈,“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使部分国家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这使得未来的经济合作面临很多变数。
第三,中国参与中亚国际合作起步较晚,一些涉及欧亚合作的项目将中国排除在外,这使得中亚与西部地区的合作国际化层次低,还未真正建立立足长远的双边经济合作机制。一些中亚国家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根据2012年12月4日公布的《透明国际2012年度全球腐败指数报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腐败程度严重,这都使得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本高昂,可行性本身就有很大的挑战性。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欧亚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首要建设内容,但沿线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高昂,加之中亚国家铁路多是宽轨,中国和欧洲铁路是准轨,铁路轨道问题使得欧亚跨境铁路运输费用大增,比较优势不明显,远程商贸面临较大限制。另外,地处中亚、西亚的欠发达国家普遍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地、矿产等资源,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来参与国际分工,在自由市场中处于外围层级,这就可能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这些国家仍然扮演原有角色,从而强化中心——外围的经济结构,以侵蚀丝路经济带的合作基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从青海道沿线自身条件看,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也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在古代丝绸之路上,青海道的主要干线不在主干道上,和经过河西走廊的丝路相比较,青海道的交通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往往被视为辅助之路,这尽管是客观因素导致的,但也有主观上对青海道历史地位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因素,同时也与历代王朝普遍不重视青海道沿线经济开发的政策导向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蓝本的,河西道是丝路经济带的主干线,青海道仍被定位为辅路,这就导致国家相关战略规划中青海道沿线可能被列为间接参与区,而不是直接构成区,这可能会导致青海在国家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中被再次边缘化。
其次,青海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扩大向西开放中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纷纷争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起点、节点区域和桥头堡。如陕西要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甘肃致力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新疆借助区域优势打造向西开放的前沿门户。因青海并不邻边,也不在欧亚大陆桥的主干道上,区位优势不及上述省区,加之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都落后于这些省区,因此在省际竞争中并不占优势。此外,青海的能源产业与新疆存在较大竞争关系,藏药产业、枸杞产业、民族服饰产业都与甘肃、四川、西藏、宁夏等存在竞争。由于青海地处“三江源头”,90%多的地区是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纳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保护的区域占全省的面积的39%,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产业承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与上述省区相比较,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不占明显优势。
第三,青海道沿线资源优势转化难度较大,很可能成为青海融入丝路经济带的一大障碍。青海面积为69.67万平方公里,面积广阔,人口只有577.79万人,总量不大,这似乎都有利于经济开发,但是,青海高寒、荒漠区面积很大,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难以开发的石山、雪山、冰川、沙漠及高海拔区域因生态脆弱,人口承载能力十分脆弱,这些地带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青海道所经柴达木盆地及青南高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高海拔、高开发运输成本以及产业链受技术制约难以延伸等因素制约,资源优势很难转换为经济优势,“富庶的贫困”现象仍是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第四,传统增长模式转型难、改善民生的任务很重。青海经济增长模式中,产业层次低、链条短,产业结构单一,一直依赖低资源成本、高环境成本为主的发展模式。如今,“挖矿开发”的粗放经济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难以为继,一些地区的GDP增长因此放缓。加之外贸、金融、信息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和制约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青海道沿线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很小,虽然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求迫切,但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足。2015年 ,青海的GDP 占全国的 0.36%,财政收入占全国的 0.32%,其区域经济价值远小于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财政能力弱小,发展资金不足,而民生领域的欠账很多,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善,成为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又一大障碍。
三、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选择
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选择包括对发展方向的选择、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选择、发展点的选择和发展能力的选择。[4]当前,青海道沿线经济既面临着上述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要迎接这些挑战与机遇,就要以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要抢抓机遇,在发展理念上取得新突破。青海要更好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合作观念,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夯实青海融入丝路经济带的理念基础,要理性对待与国家战略的对接问题,既不能以“等、靠、要”的被动心态错失发展良机,也不能盲目跟进,制定不合适宜的发展策略。我们要从原有发展思维中解脱出来,树立主动融入的战略观念,密切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国内其他地区的应对之策,为利用好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契机奠定制度基础。同时,也要理性审视我省省情,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性判研青海经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结合点,为进一步谋划经济发展找到合理路径。
其次,加强多边合作开发,做好机制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发展质量等的选择,往往依托于机制融入,要积极探索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体制障碍,努力创造开放、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打破因自然条件、政策及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影响,找到多边合作的的共同利益点,深入推进青海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各领域的合作,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在遵循一体化战略构想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另一方面积极与国家的相关战略相衔接,及时掌握国内其它地区的发展政策,加强与周边兄弟省区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最后,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选择中,发展点的选择应当与本省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做好产业融入。所谓产业融入就是要以自身的优势产业参与丝路经济带的产业发展、布局,并以此为发展点,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青海的资源优势、区域特点,盐湖资源、新能源、新材料、农牧产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是青海省重要的战略发展点。
(二)具体措施
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选择可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战略,从以下几点具体措施着手来实施:
1、夯实基础,努力打造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从青海省的实际情况看,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青海发展的一大瓶颈,青海在铁路、公路、民航、城市交通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弥补青海在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等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淡化青海道作为辅路的劣势,因此,当前,青海省应当利用国家“五通”建设的时机,抓紧推进一批干线铁路、支线机场、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应当全力改善青海黄河两岸及果洛、玉树等地区的交通建设,打通西南地区经青海通往新疆的交通瓶颈,把青海省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与中亚国家联通的中继站。
2、构建新支点,加快振兴青海道沿线城镇经济
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城镇既是各条路线的连接点,也是沿线商贸活动的聚集地。如今,城镇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指标仍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青海西宁、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结古等城镇,大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程,现今仍是区域内重要的交通设施、产业园区、能源项目、外贸及旅游设施密集区。青海应当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发展规划,改善西宁、海东等城区道路、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条件,打造宜居城市;加大格尔木、德令哈等城镇的绿化、道路、通信等投入,为产业转移、升级奠定基础;加快大武、结古等城镇的发展步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小型城镇品牌,为拓展当地旅游市场打好基础。
3、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就要打造自身的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形成对外出口的优势产业,成为对外产品出口的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根据青海的自然资源、人文条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青海应当加快发展出口导向型的清真产业,把西宁打造成穆斯林服饰、食品、宗教用品等的生产、出口基地;以民和、循化、化隆、贵德、柴达木等地核心,形成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向中亚国家出口蔬菜、枸杞等绿色健康食品;以隆务镇、结古等为核心,打造佛教用品生产基地,利用西宁经拉萨至尼泊尔等国的新丝绸之路,把这些产品销往南亚的佛教国家及地区。
4、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青海首先应当积极把握国家重视丝绸之路沿线生态保护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不再走牺牲生态搞建设的老路、歪路,不再把生态看作是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应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发展生态产业等措施,扎实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加强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提供重要的支撑。
5、扩展窗口效应,加快青海旅游业开发
青海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等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青海景区高拔高、适宜旅游的季节短,发展旅游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何扬长避短,利用好“一路一带”国家战略,使青海旅游业改造升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针对青海旅游开发不均衡、重自然轻人文、旅游目的地之间距离过长等问题,应当打造整体区域联动的旅游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把旅游业发展滞后的黄南、果洛、海南等牧区也纳入规划;旅游线路的开发应当充分融入丝绸之路元素,可以以“重走青海道”为专题,开发出一些新的旅游线路,适当发展优质旅行团服务项目;充分发掘青海的人文优势,把青海打造成汉族移民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富集地,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丝路沿线各个国家地区旅客前来观光。
6、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省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总设计中,青海也被定位为民族文化富集区。因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省,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针对青海文化建设中主体意识缺失,周边省区文化对我省的稀释效应明显等问题,可从树立青海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结合新丝绸之路发展青海文化产业等角度提高青海文化的辩识度,振兴青海文化产业。
四、结束语
总之,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青海省要确定好自身的战略定位,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其中,青海道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都是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基础,但绝不能忽视在丝路经济带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需要各级政府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化解当前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为更好地融入丝路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复兴青海道、振兴青海经济扫清各种障碍。
参考文献:
[1]刘同德.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2]马莉莉,任何平等编著.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82—83页
[3]苏海红,丁忠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打造向西开放型经济升级版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4](美)约瑟夫.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