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中国梦
2016-11-16邓木辉
邓木辉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可算新中国的同龄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前进的历程。在新中国67岁华诞到来之际,写下这些经历和故事表达我对伟大祖国美好变化的由衷喜悦及美好祝愿。
走上从教之路
我吃过大跃进时期的食堂饭,至今印象深刻:饿!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无论如何不愿再吃食堂供应的蕨沙粑(不是纯蕨耙),哭闹着要吃饭,父母无可奈何,只好让我挨饿……
上世纪70年代,我在生产队干了六年半农活,又一次遭遇饥饿。只不过这时已长大成人,能忍受饥饿并设法减轻饥饿——上坡挖野菜、摘红籽、挖蕨巴……当时的生产队,所有的田土全部栽种,还要见缝插针另开荒,但每年仍然缺粮几个月。那时的农村,过年的时候才有肉有白米饭吃,平时即便逢年过节也不一定有。
自从实行土地承包,吃饭问题不再是问题。现在,我的家乡即便低保户也能吃饱饭,且都吃上白米饭。种田不上粮,而且有补贴;养猪自己吃,不用卖一半(文革期间实行“购五留五”:一半卖给国家,一半留给自己),即便相对贫困的农村娃也不怎么稀罕吃肉。再穷的人也有智能手机……
由于“文革”耽误,我的起点极低,我总共读书十年:小学五年,初中两年,中师一年,进修两年。在那个想读书而难得书读的年代,在生产队干农活六年半的时间里,我千方百计借书来读。或许正因为读了一些书,故在恢复招生考试的当年,我考上了一所中师,从此走上了从教之路。
知识改变命运
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到公社的洞铁小学,教戴帽初中的语文、物理等课程。在那里工作6年,无水无电无住房的艰难困苦,比起之前在家的挨饿受冻,实在不值一提。记忆犹新的是看电视,80年代中期,黑白电视走进了农村有拖拉机的富裕之家。没有电,富裕之家就用拖拉机发电放电视。为了省电,等电视剧快开播了才发动拖拉机;可看电视的乡亲早已自带凳子来到院子等候。我所在的学校闭塞落后,晚上没有任何娱乐消遣,毫无疑问,我和我校教师也是每天晚上来看电视的等候一族。小小的黑白屏幕,吸引了数百观众的眼睛,虽然来晚的观众找不到好位置只能远远地站着看,虽然电视屏幕雪花点点看不清楚还需时常转动天线杆,但大家的兴致丝毫不减,一直到看完电视剧,主人家为了省油省电以便下一个晚上可持续观看,不得不关了拖拉机的发动机,大家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离开。遗憾的是,那时的观众没有录像机和智能手机,不能录像拍视频;如果拍摄了当时看电视场景的影像视频,播放给当今看惯了大屏幕液晶彩电、习惯了在智能手机上看视频发微信的“90后”“00后”们,他们一定会有新奇感受,犹如当今寻常百姓吃厌了大鱼大肉而吃一点野菜粗粮的另类感受……
在公社戴帽初中,由于师资缺乏,我差不多教过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然而,我只是一个速成的中师生,知识功底的浅薄与教学要求的矛盾可想而知。再加上恢复招生考试后始终有由于学历低不能考大学的遗憾,我一直有希望再读书进修的强烈愿望。于是,当黔南教育学院招收老师进修,我积极报考并考上了这所学校。其实,凭我浅薄的底子,要考上这所学校殊为不易,因为要考的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等五科都是高中内容,而高中我没读过。在短短的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借来这五科的高中教材,边教书边学习,以还算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黔南教育学院。
通过两年的进修,我取得了大专文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被分配在陆坪中学教初中语文。陆坪中学虽说是一所区级中学,可一直到90年代中期,校舍都还十分简陋,这里的生活十分艰苦。校园无围墙,不良青少年常到校内寻衅滋事,靠教师成立护校队维护校园安全与维持教学秩序。学生住宿拥挤,窄窄的床铺上下铺各睡两人,以致几乎所有学生长时间饱受疥疮之苦。无论校园操场还是村寨道路,雨天满地泥泞,晴天漫天风沙。最成问题的是用水与用电。教师用水,下雨天需穿着长筒靴子到一公里处的水井去挑,而久晴无雨,水井无水,需到三公里外的阴洞里去挑;学生用水,由于人多,只能取用学校旁边的池塘水——池塘水本为灌溉农田而蓄积,自然谈不上卫生。用电呢,教室寝室虽有电灯,但电压太低,远远谈不上明亮,学生晚自习常点蜡烛,教师生活用电常用升压器。80年代末90年代初,冰箱还未走入农村中学的教师家庭,我校教师家庭,一般仅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或者一台半自动洗衣机;而要使用其中的一样电器,需要使用升压器,有时甚至需要使用两台升压器。记得有一次,几个年轻老师兴致勃发,忍不住点着煤油炉在操场跳舞。吃的呢,虽说大为改善,但达不到天天吃肉——记得儿子快读高中的时候,我们对他开玩笑说:等你读高中,我们天天煮肉吃。可见,当时吃肉还很奢侈。出行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不要指望有摩托车,更不要奢望有小轿车。那时还没搞房改,也没搞集资建房,单身职工学校提供一间狭小简陋的住房(有的自己租房),双职工或三口之家学校提供两间窄小简陋的住房——我们一家三口就挤在学校提供的两间总共约20平方的简陋住房里。
在陆坪中学的生活闭塞落后,条件艰苦,但有一个好处:可以静心读书。我的同行李寂荡先生,曾在此工作两年,通过苦读,由历史专科文凭考取了西南师大的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取得硕士文凭后就职《山花》编辑部,现为《山花》主编,贵州省作协前主席。他的命运改变,较好地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我具有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但不甘寂寞,也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学习,在不惑之年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两年后获毕业文凭,而此时我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
旧貌换新颜
在陆坪中学工作13年后,为鞭策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我考进了福泉市最高学府——福泉中学,教高中语文。福泉中学是一所大型独立高中,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创办(抗战爆发,由茅以升担任校长的唐山交大内迁于此办学4年),现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有教师300多人,学生5000多人。我在福泉中学工作15年直至退休,凭着一如既往的尽职与勤奋,获得领导的肯定与关爱,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特级教师(福泉市首位特级教师)、贵州省教育名师。
茅以升创办的福泉中学修建在道教圣地福泉山旁,占地50余亩,空间较为狭小,不能满足福泉普及高中教育的需求。为改善办学条件,普及高中教育,更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福泉市委市政府投资4个多亿,新建福泉中学于城南五圣关。新福中占地150余亩,可容纳学生8000余人、教师500余人,是一所省内外名副其实的大型独立示范性高中,设施现代化,旧貌换新颜,与老福中不可同日而语。其实,福泉中学的变化仅仅是福泉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整个福泉城早已旧貌换新颜: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道四通八达,私家车辆穿梭不停,休闲园林随处可见……福泉,不仅已打造成亚洲磷都新兴现代化城市,而且正打造为黔中文化古城:修复了老福中孔庙,修复了福泉古城垣,修建了北门雄镇楼,修建了张三丰道教文化馆、太极养生馆,修建了沈万三陵墓、中华商圣园……福泉,岂止城市,农村的变化也不小。
退休后,我到了曾经工作13年的陆坪中学旧地重游。这所乡镇中学早已没有当初简陋破败的半点影子,坚固的围墙、宽敞的操场、规范的体育场地及塑胶跑道、漂亮的教学楼、整洁的学生宿舍楼及师生食堂等映入眼帘,令人赏心悦目。走进教室,只见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投影,老师们正娴熟地用多媒体教学,不用为电不正常而担忧。走进同事家,家家有高档冰箱、液晶彩电、全自动洗衣机,再也不用担忧无电无水;学生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寝室,再也不喝池塘水,只喝桶装纯净水。这里的老师,差不多每家都有两套房(学校一套、县城一套)一辆车,上班期间在学校,周末及假期在县城。从县城到学校,修了宽阔的柏油路,开私家车也就一二十分钟,非常方便。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每月还有三四百元的乡村教师补贴,因此,很多老师不愿进城。这些,只不过是现在的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罢了。当初的艰苦生活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我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我由一个无知少年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今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日子惬意舒心;在不冷不热的季节,还会带着老伴到北京等地旅游,饱览祖国的胜景。我眼中的祖国已由一穷二白变得繁荣昌盛。
写本文时,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圆满成功。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当今我国的科技实力与发展速度。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实施严惩贪腐、精准扶贫等战略,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梦。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美!(作者系福泉中学退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特级教师、贵州省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