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于二次元年代

2016-11-16邱苑婷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黑镜样貌网文

邱苑婷

从网络文学到二次元文化,前前后后采访了三四十号人,然而在庞杂的言语碎片中,这段对话频繁地在我脑中出现:

“我有一个外甥女,今年两岁。你知道她看到报纸上印刷的图片时,第一反应是什么吗?”说话人是高寒凝,北大网络文化研究团队的博士生,“你们绝对想不到。她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然后各自向相反方向滑开——那是iPad上放大的动作。”我们一下子恍然,纷纷大笑,然后点头。

作为90后,我接触网络也早,八岁,当时混迹BBS、聊天室时,常把网络那头的大人们吓一大跳。不止是我,实习生也是一个90后团队,几乎没有谁身边没有动漫爱好者、coser、腐女,也能轻易地找到曾经想以网文为业的朋友……在我们成长的年代,无论喜恶偏好,一个人若对这些毫无所知,才应该是值得惊讶的事情。

因此扪心自问,我完全没有理由也无心以猎奇视角写“何谓二次元”,或全然以批评的姿态面对网文。我想问的只是,如今,这些与网络并生,或因网络而生的亚文化、俗文化,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今年年初,走在家乡街头,我被塞了一张写着萍乡动漫校园祭的花哨传单。漫展?我一直自觉家乡是个四五线小城市,七八年前,哪怕找到一家小小的动漫周边店,就已经感觉自己资深得不行了。我有点诧异地抬眼看了我面前的两个女生——样貌穿着都明显是高中生,一脸“豁出去了”的热切,说着“有兴趣来看一看吧”,继续向前跑开。

我有意把那张传单留了下来。那大概是我第一次隐约感觉到,二次元的力量开始突破次元壁。资本常被认为是最大的幕后推手,但人们忘了,资本无所谓道德属性,不过是逐势而动,而这一切的源头,真正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是网络媒介本身。

也有学者担忧互联网和资本逻辑的互相勾连——每个时代也自有类似的烦恼,样貌不同罢了。这不是我们要不要选择拥抱它的问题,而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谁也不可能螳臂当车。

但至少此时此刻,能让年轻人像那样充满热情和行动力,总是好的。正如大众场域所意识到的,群体的正名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变得顺理成章。二次元活动在各大小城市遍地开花,资本不吝投入,舆论场从偏见转向了关注和追捧。

逐渐地,曾经那个因为小众而让我自觉“独特”的爱好,似乎因为过于泛滥而变得稀奇不再。比起过去如珍宝一般秘密地保存,如今,由于过分容易找到知音却令人产生了新的厌倦。

这或许是流行文化的宿命。但如此一来,也确实证明:亚文化出身的“二次元”,正逐渐融入主流,正如同从前的摇滚、爵士——尽管曾经边缘,但它们已确实地影响了当代文化的形态,也渗透着你我生活的点滴。

这是你我所生活的、逃不开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虚拟和现实正在模糊界限。我们的父辈曾经以“动漫里都是假的”、“你不知道电脑那边的是人还是狗”作为对沉迷“虚假世界”的告诫,杨永信之流也正利用着这落后的偏见,以光明正大的名义行令人发指之事。他们不曾意识到的是,虚拟本来就是人造现实之一种。口碑大好的科幻剧《黑镜》,大概恰是戳中了每个现代人对科技和未来的焦虑。VR、AR技术“侵占”我们的感官,创造出更加无法轻易分辨的“现实”:我们玩着AR游戏Pokeman GO,为了捕捉虚拟的宠物小精灵在现实世界的地标中穿梭——那《黑镜》里的未来,离我们还能有多远呢?于是人类自己也终要产生怀疑:基于“我”的所见、所听、所闻,这是否就是“真实”?

假作真时真亦假,人类若终有一天迎来那个时代,把肉体抛弃、意识上传联网,连“真实”“虚拟”这些概念的对立都不复存在,还谈什么“网瘾”“二次元”呢。到时候,人与人的等级差别将源于上传时间点导致的版本差异;而人类最终的毁灭,很有可能,只是因为一次微不足道的宕机。

猜你喜欢

黑镜样貌网文
黑镜
学天鹅的鸭
时髦美术馆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美剧《黑镜》第三季:从“鲁迅”到时代弃儿
黑镜
文化传统与族群叙事:明清闽粤赣妇女样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