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必要性与途径分析
2016-11-16张家辉
【摘要】新时代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本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更难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局。文章分析了本科生尽早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指出了目前本科生科研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提出了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实践的途径。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实践 必要性 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共青团研究课题“双创时代下高校社团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23-01
随着高等学校逐步扩招,大学本科生人数增加,本科生培养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合格的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已经实施“本科生研究计划”,并且本科生科研实践在美国等欧美高校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1968年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重视本科生科研实践。但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本科生科研实践参与度比较低,参与条件欠缺,与国内“985”、“211”重点大学差距较大。增强本科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意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本科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可行性
目前大学课程学习实行分层次分类型的培养模式,一年级以学习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为主,二三年级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四年级基本以专业延伸类课程与课程设计为主。
首先,国内外著名大学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为普通高校本科生尽早进行科研实践提供了经验依据。国内著名工科大学如清华大学等实行本科生参加课题组、多年来培育了大批创新拔尖型人才。
其次,国内中学教育具有良好的学习竞争机制,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科知识与语言功底,通过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的学习,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增强。
再次,大学各类科研创新实践实验室与良好的师资条件为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了条件保障。
最后,大学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宽松的坏境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了时间保证。
2.必要性
科学研究实践是建立在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增加本科生专业知识的深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思维能力、自信与批判能力、求知欲与想象力、好奇与兴趣等基本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目前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国内外高校普遍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国外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效,国内部分著名高校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普通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学校高度重视情况下专业导师不够重视。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普通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但是由于大部门专业导师认为培养一个本科生花费精力大,并且在本科生大学毕业的时候也不一定会攻读自己的博士,所以很多专业导师不太愿意专门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
2.学生缺乏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意识,参与率较低。
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很多大学生依然没能转变学习理念,认为读大学和高中一样,都是学一门课,考一门试就完事。所以很多学生缺乏参与科研实践的意识,参与率较低。
三、本科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实践途径分析
本科学习一般为四年制或者五年制,主要以课程学习与实训为主,一般是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以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为主。
1.进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
对于工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所以这部分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的相对简单的科学研究实践。
2.参加各类科技比赛、科技竞赛,比如:“挑战杯”等。
目前,国内外各项科技比赛相对成熟,大部分学生都有参加的热情,只是缺乏相应的指导,很多学生参加比赛的热情随着准备比赛遇到的困难逐渐增大而出现退潮。
3.加入专业导师课题组,协助导师进行课题研究。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专业导师将课题组的题目对外公布,本科生同学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拔性参与。对于普通高校,这是个非常好的参考例子。
4.参加学校科技兴趣社团,进行相关专业技术普及与训练。
高校社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之一,基本大部分学校都有科技兴趣社团,加入感兴趣的科技兴趣社团,可以加深对科技创新理解,深入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加强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卉、刘琳、彭湃、杨文娇.参与科研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06-111.
作者简介:
张家辉,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政治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