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我们的“双节”记忆

2016-11-16王劲

上海工运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双节赏月弄堂

◎王劲

那些年,我们的“双节”记忆

◎王劲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秋节和国庆节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回首过往,新中国已走过了67载的光辉历程,沧桑巨变中,许多尘封记忆被一一唤醒。那些年里,上海人是如何庆祝“双节”的?

八月半,是老上海人对中秋节的称呼。那个年代,上海人最喜爱的是边吃月饼,边喝桂花酒赏月。在中秋过后不久的国庆节里,国庆游行庆典必不可少。1949年第一届国庆节,驻沪人民解放军陆海空部队及各界人民共50万人,举行节日大游行。

如今,中秋节已不再只是“月饼节”,而国庆节也成了人们访亲远足的“黄金周”。但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双节”的记忆都会如珍贵的祖母绿一般,永远镶嵌在人们的心坎里。

老上海的“双节”记忆

无论是中秋节还是国庆节,每年金秋,这一前一后的“双节”在所有国人心中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寄寓。而在上海,“双节”更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节日回忆。时至今日,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来临之际,不少老上海人仍旧有吃毛豆、芋艿和藕的习惯,而这正与“中秋祭月”的传统习俗有关。

从“祭月”到“赏月”

作为传统佳节的中秋,最初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了“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随着“祭月”的活动逐渐流传至民间,人们开始纷纷效仿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一直到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都为人们所重视。

在上海,“中秋祭月”的习俗一直没有断过。在奉贤、青浦、浦东三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祭月时,人们在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同时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祭月完毕,一家喝赏月酒、吃团圆饭。而妇女在娘家暂住的,中秋节当晚必须返回夫家,与丈夫、子女共度团圆日。

中秋节从严肃的祭祀,变为轻松欢愉的赏月,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民间已经有了中秋赏月活动,但未能成习。直到宋代,中秋赏月、玩月开始盛行,中秋节也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民俗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夜出游赏月,“老底子”的上海人有着自己的叫法,称之为“走月亮”。中秋当晚,妇女们结伴夜游,又称“踏月”。过去的上海一派水乡景色,中秋之夜,人们纷纷外出赏月,河岸边柳影婆娑,石桥下水中荡漾着皎月的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当时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更有“石梁夜月”的美誉,每到中秋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

轰动申城的国庆游行

在国庆记忆中,有一项“集体内容”必不可少,那就是国庆大游行。国庆节当天,上海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商人等,共同汇聚成盛大的游行队伍。其间,在《歌唱祖国》的配乐声中,有红旗飘飘的仪仗队,有载歌载舞的表演队,还有更多的是高举各种大横幅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巨幅画像的群众队伍。数十万人的游行队伍一路前行,让人热血沸腾。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随即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代表着54个民族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般回荡在天地间。欢乐的人群与飘舞的旗帜、彩绸、鲜花,让天安门广场仿佛成了喜庆的锦绣海洋。

一天之后,千里之外的上海,也组织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国庆游行。据上海市档案馆史料记载,10月2日下午3点15分,龙华水泥厂的工人首先燃起电光火炬。上海铁路客车管理所80余人着清一色的蓝布制服手持火炬,十分引人注目。尽管当天雨势甚大,但在场的每个人都心潮澎湃,在雨中高声欢呼歌唱,主席台上下一片欢腾。在接下来的6天时间里,职工们自发组织的庆祝会、游行活动此起彼伏。10月8日,全市的游行活动迎来最高潮。原计划20万人的游行,最终筹备会统计的报名人数多达44.7万人,而实际人数更是达到了50万人。此次游行过程中,共放飞和平鸽300只,气球3000个。

红色年代下的节日浪漫

红色的年代里,上山下乡曾在“老三届”的身上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对于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人来说,红色岁月的“双节”里,珍藏着他们的青春。今天的人们回望那段时光,常常会用无忧无虑、快乐等字眼形容。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朴素生活中蕴藏的乐趣,彼时的孩子们也有着属于他们的“双节”往事。为此,笔者特采访了上海邮电经济研究会秘书长杨锡高。

“千里传音”诉相思

“说到电信,现在的人一般会联想起移动电话、宽带,更新潮一些的小年轻们会聊起微信微博。然而对于像我这样50后的人,公用电话和电报才是印象最深刻的。”杨锡高说。

1964年起,党和国家做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将沿海地区重要的国防、科技企业以及重大工业项目向内陆地区转移,同步迁徙的还有数百万工人。1969年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大规模展开。大量的上海工人以及知识青年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杨锡高说:“当时出去的年轻人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家人写信。但是到了中秋或国庆这样重大的节日时,有些人也会为解思亲之苦,选择打电话。”

改革开放之前,电话非常稀罕,全市电话总容量不足10万,一般家里装有电话的,不是企业家就是局级干部。为了解决老百姓的通话困难,当时弄堂口,或是附近的烟纸店,都开设了传呼电话站。传呼电话站的老妈妈接到电话,会拿起铅皮卷成的简陋喇叭,哇啦哇啦喊“后厢房阿尼头,侬女朋友叫侬今朝夜里去伊拉屋里厢吃饭!”

“当时电话线用的都是铜线电缆,距离越长,通话效果越不好。我记得以前与外地亲人通话的时候,必须要扯开嗓门喊。”杨锡高表示,当时公用电话每分钟4分钱,长途电话更贵,距离远一点的,要好几元一分钟。“为了省钱,当时有些人打长途电话会预先打个底稿,这样通电话时就不会说多余的话了。”

红色节日里的红色喜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供应依然贫乏。上海虽说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依然需要节衣缩食。当时,粮食定量供应,鸡鸭鱼肉蛋、副食品、豆制品以及布、热水瓶、三五牌台钟等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凭票供应。因为一般普通家庭没有财力到饭店举办婚宴,为了节约开销,弄堂婚礼在当时的上海流行开来,自然国庆节就是一个常被佳人选作喜上加喜结婚的日子。

虽说是举办一场弄堂婚礼,但在当时却也耗费巨大,单靠主人家是无法筹集所有的鸡鸭鱼肉等物资的。“在当时石库门的弄堂里,谁家要办婚事,邻里街坊就互相帮忙,有烟票的送烟票,有鸡鸭鱼肉票的送鸡鸭鱼肉票。大家都想尽办法来促成喜事。来年另一家有婚事了,大家同样出票出力。”杨锡高说道。

弄堂婚礼最忙碌、紧张的是准备工作。在和左邻右舍打完招呼之后,主人家一般会将所有的食物都提前备好放在一起,把原本就狭小拥挤的公用厨房间堆得无处下脚。各种可以用来装鸡鸭鱼肉的盛器都被拿了出来,比如脸盆、木桶,甚至有夏天洗澡用的大木盆。大家在忙碌中分享着即将来临的喜悦,欢声笑语点缀了艰苦的时光。到了婚宴当天,邻里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家的桌子,摆上圆台面,沿着弄堂一字排开,提供给主人家使用。

“与现在动不动就是婚庆公司包办的婚礼完全不同。那时的弄堂婚礼是在完全开放的氛围中展开,婚宴也没有时间限制。”杨锡高告诉笔者,“这样的婚礼在过去的上海很普遍。既省去了很多开销,又像过节一样热闹祥和。与如今豪华婚礼相比,弄堂婚礼散发出的更多是平凡、温馨和祝福。”

小鲜肉的“双节”回忆

中秋节盼月饼、国庆节盼烟花……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小鲜肉走上职场。那么,在他们的记忆中,又有着怎样的“双节”故事呢?

爬出“老虎窗”在屋顶赏月

90后的周宇是上海某家国企的行政科员,从小在外滩吴淞路的老弄堂里长大。他说:“那时我们家住在石库门房子的二楼,屋子很小,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小时候我记得中秋节并没有假期,我们家庆祝中秋节主要就是吃月饼。”周宇回想,节日那天,他父母下班都会带回两盒杏花楼月饼。“就是铁壳装的那种,外面画着嫦娥奔月。那时月饼口味没有现在多,就是传统的五仁、豆沙、莲蓉这些,但是吃得可香了。”

小时候,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大人一般早起就开始准备丰盛的饭菜,为晚上的团聚做准备。吃完饭后,全家人会一起坐在家门口,边品月饼,边赏月闲聊。但在周宇那里似乎有些不同。“我会和玩伴们一起去爬‘老虎窗’。”周宇笑着说,“坐在屋顶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真的很有味道。”

生活条件改善之后,周宇随父母搬进了公寓楼。然而,邻居见面只是点头招呼,以往热闹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淡。如今工作以后,回老弄堂的次数越发少了。每年过中秋就是和爷爷奶奶通通电话。“现在回想小时候的中秋,虽然简简单单,却很快乐。”

到世纪公园看烟花烂漫

每逢国庆节,中心城区如同融入进灯海一般:东方明珠“秀”起艺术灯光展,城区主要街道的景观灯光纷纷绽放光明。在浦江对岸的世纪公园里,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绚丽上演。绚丽的烟火,如同一袭华美的长袍,将整个公园及周边打扮得流光溢彩。

曾经,国庆的烟火,世纪公园拥挤的人潮,是上海小囡的集体回忆。在一家国企担任文员的90后上海姑娘李仕婧,仍然对这一切记忆犹新。“去世纪公园看烟花,是我们家国庆节的‘保留节目’。那时候我母亲的单位会发烟花节联票。特别是2003年的那次烟花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记得那时候的烟花燃放是从7点半开始,我们6点钟就到世纪公园,现场人已经很多了。”李仕婧回忆说,“人多再加上天黑,我妈生怕我走散,由始至终都紧紧拉着我。”对于每一个上海人来讲,在国庆期间举办的国际音乐烟花节,更像是一次隆重的节日庆典。“国庆前夕关于烟花节的宣传就已经铺天盖地了。不论是电台广播、电视新闻,还是街头巷尾的议论都是有关烟花节的。”

在李仕婧看来,烟花节还有着一层特殊的意味。“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次朋友聚会。因为门票是母亲单位统一发放的缘故,所以每次去都会碰到很多以前相熟的小伙伴。听着优美的古典乐,看着绚烂的烟花,和小伙伴们一起说说笑笑,这才是最大的乐趣!”

猜你喜欢

双节赏月弄堂
“弄堂”一词的由来
艺术为媒“侨之缘”云端献礼贺“双节”——兴化“侨之缘艺术团”精心编排中秋国庆在美云端演出节目
中秋赏月邀请会
鹧鸪天·庆“双节”
“双节”长假,带动消费旺起来
中秋赏月
弄堂里
中秋一起来赏月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别样的中秋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