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沪农民工,你们还好吗?

2016-11-16阎梦华

上海工运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

◎阎梦华

在沪农民工,你们还好吗?

◎阎梦华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对于沪上许多职工而言,无疑是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好日子。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职工更是选择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去看山看水看风光。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双节”期间无法与家人团聚,也无法旅游度假,但他们同样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每逢佳节倍思亲。“双节”期间,本刊特别策划走进沪上几个农民工集聚地。节日里的农民工,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盼什么?与此同时,采访中又了解到农民工群体的哪些问题与困惑?该如何解决?本期为你一一呈现。

现场直击“我”的“双节”生活

中秋连着国庆,节日的申城热闹非凡,大街上人头攒动,似乎大家都在忙着聚会、忙着旅游。节日期间,那些背井离乡来到上海、为上海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农民工又在干啥呢?本刊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镜头一酒店服务员:别样中秋夜

今年的中秋,台风闹猛,雨水连绵,让期待赏月的人们有点小失望。不过,中秋之夜,在位于宝山区菊联路上的高老庄酒店内,近百名农民工相聚在一起,煮酒言欢,共话中秋。这是酒店为外来务工人员专门准备的团圆饭。饭后,酒店经理吴圣还为他们一一送上了月饼礼盒与节日慰问金。

吃饭间隙,来自安徽亳州的葛曼飞告诉记者,自己是2014年来上海打工的,老家还有父母和弟弟都在农村种地为生。“上一次回家是在春节的时候吧。”葛曼飞坦言,过节期间特别想回家,不过由于餐饮行业的特殊性,越是节日越是忙碌,“好在经理为我们准备了团圆饭,也缓解了思乡之情。”葛曼飞说,酒店在福利待遇这一块做得挺好,每逢节假日都会有慰问金,而且每年都会安排春游、秋游,优秀员工每年还会有一次国内疗休养。

就在中秋节前一天,葛曼飞还与酒店附近居民一同参加了“庆中秋·迎国庆”文宝苑居民第四届才艺厨艺展示活动。活动中,葛曼飞制作了香喷喷的鲜肉月饼,并把月饼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与社区居民一起活动,让我感觉自己开始融入上海这座城市,非常开心!听说今年是第一次有50多名农民工参加这个活动呢!”

酒店经理吴圣告诉记者,餐饮行业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以他们酒店为例,农民工的年龄层在20到35岁之间,想要留住年轻农民工,光工资高不够,还得打“温情”牌,多“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搞活动、组织出游等特别受他们欢迎。

镜头二制造业蓝领:国庆“充电”寄思念

国庆前夕,记者走进位于宝山区顾村镇境内的上海泉宏机电工业有限公司。在眼前的这个仅有100多人的台资小企业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控着机器,俨然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在机械生产车间,湖北籍劳务工张虎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1979年出生的张虎兵来上海已经17个年头了,在他的印象中,国庆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一方面过节常常会碰上加班,另一方面回家路费也不便宜。”父母妻儿都在老家湖北黄冈,自己留在上海独自打拼,对于张虎兵而言,身上的担子很重:他要多赚点钱孝敬年迈的父母,还要供孩子上学,他明白自己是家里经济的重要来源。

国庆节期间,张虎兵打算在家看书,“我报了秋季成人高考,快考试了,当然得充充电。”张虎兵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越来越感觉到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个小私心,居住证上能多积点分好让儿子来上海上学。”原来,张虎兵的儿子原先是跟着他在上海的,到了上学的年纪,由于他居住证积分不够,儿子没法在上海读书,只好送回老家,“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儿子来我身边。”张虎兵说。

当记者问到以后年纪大了会留上海吗,张虎兵笑笑说,“叶落总归要归根的,我想回老家。”两年前,张虎兵已经在老家买好了房子。那养老怎么办?“这里交了社保,到时候应该能转回老家吧。”估计能拿到多少养老金?“这个不清楚,现在也还早呢,想不了这么远,现在多赚点钱对以后总归是一份保障。”

镜头三地铁保洁员:守护一方清洁不停歇

国庆期间的地铁线路因为外地游客的增加以及上海市民走亲访友、市内游,变得异常忙碌。在龙阳路地铁站,记者见到了两三名保洁员正在反复擦洗自动扶梯的扶手,擦完之后又擦起了边上的行人座椅。

“阿姨,你国庆还上班啊?”记者问道。“是啊,正常上班呢。”一位五旬左右的中年妇女回答道。“阿姨,你叫什么名字?”她指了指胸前的工牌——“隆成碧”。隆大姐告诉记者,自己来自四川巴中,之前一直辗转在浙江温州、丽水等地打工,去年刚来上海,“儿子、女儿、老公都在上海打工,所以我也来了。”隆大姐说,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保证龙阳路车站的清洁卫生,哪个地方脏了就要随时去打扫。“我们的工作越是到了节假日越忙,不过看到车站整洁,我也开心,非常有成就感!”每天的工作都在简单地重复着,但隆大姐觉得,自己没啥本事,能在大城市的地铁里做清洁工也不错了,收入虽然不算多,但起码比在农村种地好一些。

当然,节日里的隆大姐也十分想念家乡,“每次听到有四川口音的乘客经过,我都觉得特别激动,还是等着以后老了干不动回老家养老吧。”隆大姐说,以后回老家有农保,“虽然不多,但还能种种地凑合一下吧。”对隆大姐而言,回家养老,是一种对乡情的期盼,这期盼中似乎又夹杂着几分对未知的迷茫。

热点聚焦 农民工——产业工人队伍中的生力军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称谓,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所谓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具有农业户籍,并在城镇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适龄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2016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已逾2.77亿人。从分布上来看,农民工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农民工正逐步成为中国职工队伍的主体,与所有职工共同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脊梁。

农民工是值得关注的,是因为他们用辛勤和汗水,为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为城里人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石;也为广袤的农村大地、为自己的家乡父老送去了财富和新观念。农民工用劳动连接着城乡,用劳动为缩小城乡差别、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默默作贡献。

农民工是值得关注的,是因为曾经一度他们的辛勤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应有的尊重,顶着高风险的劳动环境、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拿的却是最少的工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呼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的呼声在各界不断高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群体,《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都为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作了制度保障。

今天,在上海,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等情况较以前已大为改善。但我们之所以再谈农民工,是因为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力量,其应有的平等主体地位与合法权益还没有完全实现,他们还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发展。

全国农民工队伍规模庞大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2014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

第三产业就业农民工比例提高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5.1%。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31.1%,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1.1%。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为44.5%。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9%,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0.6%。

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8.6岁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从平均年龄看,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8.6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5.2%,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9%。

来源:2016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问题探究 不同的年龄工种,不同的困惑

沪上几个农民工聚集地采访下来,在与多位农民工深入交流的过程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不论是餐饮行业的服务员,制造业的蓝领技工,还是绿化行业的保洁员,他们都在用积极乐观的精神,为自己、为家人、为申城而努力打拼。与此同时,作为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困惑。这些问题,在农民工群体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但是在不同年龄工种之间突出的问题又有所不同。追求精神生活渴望融入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农民工来城市打工赚钱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他们想像城市人一样有丰富多彩的工余生活,他们也想出去玩、出去旅游,他们渴望融入城市,而不愿意被贴上歧视的标签。这一部分农民工,以新生代农民工居多,尤其是刚来城市打工不久的年轻农民工,且多分布在第三产业服务业。

二三十岁的农民工,不像他们的父辈那般仅想着吃苦耐劳赚钱,他们也想体验大城市人的生活,他们在选择工作的同时,不单看薪水,还要看福利如何。

越来越需要技能培训

技能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技术能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特别是冲在一线的技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财富。近年来,蓝领技工越来越受企业欢迎,这当中其实有不少是外来农村户籍人口。在生产实践中,这部分农民工也在慢慢开始感受到仅有力气干活是不够的,还得有“巧劲”。“巧劲”哪里来?就来自知识、技术。由于曾经缺乏学习的机会,这类农民工更加渴望技能培训。他们明白,只有技术傍身才能保牢“饭碗”,才能向老板要求涨薪水。高龄农民工养老是个难题

50多岁的农民工,或许开始想这样一个问题:以后老了怎么办?对他们而言,叶落归根,回家养老,是毫不犹豫的选择。然而,如何养老又成了一个新问题。一些在城市工作了多年交了社保的农民工情况尚好,还有些长期在城市“打临工”没有社保的人怎么办?这部分人其实是社会最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是个社会难题。

专家访谈 农民工终将在现代化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

如何进一步认识农民工群体?如何解决他们的困惑?农民工问题的归宿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鹏飞。

农民工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

记者:近年来,农民工越来越成为产业工人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职工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您如何认识这一群体的由来?

杨鹏飞: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关于农民工的由来,可以说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由于社会、职业、市场和体制的转变不同步,使农民在向城镇流动、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份转变的不一致、不协调,从而产生了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即农民工。

现阶段农民工状况有所好转

记者: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如何?

杨鹏飞:就像我们印象中的农民工一样,尽管农民工进城当了工人,但未改变农村户口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政治上,干了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经济上,和正式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社会方面,他们打工多年,却得不到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不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十几年来不断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办法。在上海,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政策也有很多。比方说,市政府出台《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施意见》,要求各类企业依法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履行劳动合同,规范用工,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及工资支付台账制度。又比如说,市总工会高度重视农民工群体,开展“农民工集中入会”行动,吸纳了众多农民工会员,让农民工有了维权和帮扶的贴心“娘家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来自江苏的“著名”农民工朱雪芹,光荣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可见上海对农民工群体的高度重视。总之,与以往相比,目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已有明显改善。

进一步扩大技能培训的覆盖面

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农民工群体对技能培训和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杨鹏飞:在这一方面,据了解,上海其实做出了很多努力,比方说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推广适应农民工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农民工业余学校”、“现代学徒制”等教育培训新模式。市总工会还通过开展年度实事项目对农民工培训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根据市人社局的统计数据,本市今年上半年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11.03万人。

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培训的知晓率,同时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事上,一些高校的图书馆都可以对农民工敞开,企业也可以有意识地多设置职工书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还可以多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活动。

高龄农民工养老呼唤制度红利

记者: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局如何破解?

杨鹏飞:高龄农民工作为第一代农民工,当时的养老保险政策不完善,制度不规范,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加之用工单位并不认真执行养老保险政策,很多用工单位没有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致使这一批高龄农民工正成为被养老保险“遗忘”的群体。

一方面,各级劳动部门要严格监管、有力执行,努力消除户籍、身份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差距,保证进城农民工能够参加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加快养老金全国统筹脚步,让岗位不稳定的农民工有一个养老金的稳定保障,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累加、结算、转移等多项支付平台,激活分散于多地的个人养老账户资金,确保他们老有所养。再者,如果实在难以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各级政府也要想方设法让其“老有所养”,比如让其家乡的房产、土地权利得到尊重,改革农村土地流转,社会救助机构帮扶……

未来将无“农民工”称谓

记者:能否展望一下农民工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

杨鹏飞:随着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工问题将不复存在,农民工也终将在现代化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届时,将无农民工概念,农民工最终转变成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

微型评论 为了农民工更好的明天

农民工,一个中国特有的名词,一个体制的产物。几十年前,他们走出土地,远离家乡,来到城市,追逐梦想。如今,这支队伍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他们成了中国制造的手臂,成了中国速度的车轮,成了中国建设的地基。他们也正逐步成为中国职工队伍的主体,与所有职工共同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脊梁。

曾几何时,社会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不公”二字,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城市里最苦最累的活儿,就这样,工资还有被拖欠的可能。享有公民的权益,享有工人的待遇,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呼唤。好在,令人欣喜的是,关注都落实成了一条条切实可行的政策。

在“双节”期间关注农民工群体,不是特殊对待把他们当“异类”,更不是歧视,而是想唤起人们更好解决这一群体中存在问题的行动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工资拖欠问题、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局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抛砖引玉,更期待引来制度的红利。

或许有一天,当制度完善了,我们不再关注这个群体了,也就没有所谓的农民工问题了。那是值得记住的一天。

猜你喜欢

农民工群体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