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源头的歌声—— 记作曲家王安国

2016-11-16咏而归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宁强县安国汉中

文/ 咏而归 杨 涛

寻找源头的歌声—— 记作曲家王安国

文/ 咏而归 杨 涛

艺术简历

王安国

王安国,男,生于1949年,陕西宁强人,1975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专修班,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1983年以前主要从事戏剧音乐的编创及乐队指挥。1983年以后主要从事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及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同时致力于音乐创作。主要作品除有《送梨》、《心上的桥》、《钱家湾》(合作)等戏剧音乐及《猎鼓》、《山情》、《羌寨彩虹》等舞蹈音乐外,尚有百余件声乐作品在国家、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音乐社发表、出版或演播,并有部分作品分获省、市一、二、三等奖、省“五个一”工程奖或优秀奖。代表作有《家乡的酸枣树》、《我的家乡汉中美》、《汉江源》、《山路弯弯》等,此外还参与了《汉中民间歌曲选集》、《汉中民间器乐曲选集》、《汉中地区民间舞蹈集成》、《汉中地区戏剧志》、《汉中音乐回顾》等艺术集成、志书的编辑、撰稿、校印工作,主编有《宁强县民间歌曲集》、《宁强县民间唢呐曲牌集》,同时多次策划、组织了有省、市词、曲作家共同参与的采风、创作及歌曲评奖、研讨活动。2009年起还多次出任全市多项重大声乐比赛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评委。2003年12月在汉中举办了《来自汉江源头的歌》个人作品音乐会,2006年华夏出版社出版《放歌汉江源》个人创作歌曲选。2001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予表彰。曾先后担任一、二、三届市文联委员、第四届省音协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委员、汉中市音协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汉中市爱乐乐团团长、宁强县文化馆馆长等。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汉中市民族管弦乐分会副会长、汉中市音乐家协会顾问。

艺术之城

位于陕西西南边陲的宁强小城,竟有七人先后入选书法国展。品位之高、密度之大可谓凤毛麟角。《陕西省书法志》不吝笔墨,列专章论述,称其为“宁强现象”。

书家们让这座艺术小城处处晕染墨香,作曲家王安国则用音符和旋律,让这座艺术小城插上情深意长的音乐之羽。四十三年前,他的歌曲作品就在全国征歌活动中脱颖而出,通过电台传遍神州。三十三年前,他的作品《家乡的酸枣树》就通过著名歌唱家贠恩凤老师的出色演绎,让一份酸酸甜甜的乡思乡情走进人心。十三年前,他就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得到时任省音协主席贺艺先生和著名作曲家饶余燕教授以及现任音协主席尚飞林的高度赞许。2006年,他出版了歌曲集《放歌汉江源》,用音乐之声为源头塑像,也为自己的音乐人生确立了高度……

可以说,是作曲家和书法家共塑了小城的艺术形象,冶炼了小城的艺术气质,调制出小城特有的墨色和音色。

源头之城

汉水从宁强出发,蜿蜒三千里进入长江。源头沁出第一滴泉水的地方,镌刻着“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八个蝌蚪文字,透露出大禹治水的消息;崖纹纵横的峭壁之上,似乎刻录了一声来自远古的长啸,回声千古不绝,这或许就是我们民族最早的音乐基因。

宁强原名宁羌。顾其名而知其史,从县名的更迭,我们隐约看到一个游牧民族渐行渐远的背影。或许,“羌笛何须怨杨柳”这样遥远的西域之音,与巴山民间舞蹈《羊皮鼓舞》中的鼓点,源自同样的文化血脉。被迁徙或被同化,羌民族的文化基因却顽强延续。忧伤的羌笛依然如云似雾缭绕在巴山的峰峦,神秘的鼓点依然如风似雨回响在巴山的山谷。

源头诗意,羌笛遗韵,这在少年安国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

在玉带河畔倾听

汉水上游的玉带河像线谱一样流淌,像音符一样纯净,像乐句一样起承转合。玉带河两岸,依依杨柳摇曳着夏季晚风。少年王安国就站在玉带河岸,领受朴素的艺术启蒙。

安国回忆说:“那时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除了在广播里听音乐,几乎没有其它音乐传播渠道。但心灵对音乐的需要是出于本能的。我的记忆里,在夏日的傍晚,我哥和几个街坊伙伴经常在玉带河畔的柳荫下用廉价的竹笛吹奏出悦耳的笛声,这笛声和着二胡的旋律,在夏夜里荡漾。我静静地倾听着,童心既喜悦又感动。”

正是玉带河畔的笛音,开启了少年安国的音乐悟性音乐灵性,牵引他走向音乐艺术之路。他没有音乐家传,笼罩群山的远古之音、渗透乡村的民俗之韵就是他的艺术血脉;他没有常规的音乐启蒙者,玉带河畔、夏风柳荫、魔力笛韵就是他的启蒙学校和启蒙老师。

初中期间,凭靠两本小册子,他自学了简谱和竹笛,也能像哥哥和那些大伙伴一样,吹奏出悦耳的笛声,让玉带河的浪花在悠悠笛韵中跳跃。那一段美好时光,安国好像着了魔力,总觉得有一种声音萦绕耳际,有一种冲动需要抒发,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初二学生,第一次拿起创作之笔,把青春梦想交付给音符、节奏、旋律……

缪斯来敲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安国有幸分配到宁强县文工团工作。那一支竹笛成为他职业走向的决定要素。对安国音乐特长颇有几分了解的负责人说,你笛子吹得好,先到文工团帮忙吧。

从音乐事业的角度讲,这个忙一帮就是一辈子。

在乐队演奏员的岗位上,王安国度过了最初三年的职业生涯。他的竹笛伴随文工团的足迹,悠扬起落在巴山汉水的村落乡场。与此相辅相成,散发泥土芳香的乡土文化,携带古老艺术元素的风俗民情,氤氲在自然美景之中的忧伤情思,也乳汁一样滋养安国的的音乐之心。他的内心升腾着炽热的渴望,不满足仅仅演绎他人的作品,希望能够指挥那些简单而又变幻无穷的音符,按照自己内心的思维节奏和情感旋律,组合成动人的乐句、动人的歌曲,并能够像百灵鸟的歌唱那样响亮,像夜莺的歌唱那样悠长。他不断练笔,在内心酝酿属于自己的音乐。

缪斯来敲门。幸运之神来敲门。一生中最重要的机遇来到有准备的王安国面前。一生中难忘的贵人向他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1973年,西安音乐学院曾开办过一届为期两年的作曲干部专修班,面向全省在职音乐工作者招生。在一场文化浩劫尚未结束的年代,这样的机遇真像大海之珠一样珍贵。幸运的王安国成为汉中地区选送的唯一学员。

老一辈音乐工作者张锡璠老师和吕洪静老师是安国生命中的贵人。他们的倾力举荐,敲响了安国进入音乐殿堂的大门。两位老师由省城下放汉中,凭着专业直觉和实践观察,他们看好王安国。这位年轻人性格内敛却富有韧劲,外表平静却富有激情;既有音乐潜质和作曲天份,又有有渴望学习的强烈愿望;在接人待物方面又是那样质朴纯真。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引起两位老师的热切关注,真诚关爱。

恩师饶余燕先生更是帮他走进音乐殿堂的关键人物。安国曾经患有耳疾,这对学习音乐来说是一个硬伤。文工团适逢演出忙季,对是否同意安国离职学习犹豫不决。两大关口,都有可能让安国失去机遇。在通过这两个关口的时刻,饶老师往往发挥一言千鼎的作用。耳疾固然是学习音乐的大忌,对于一个有作曲天分勤奋学习的年轻人来说,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音乐史中许多范例都阐释了一个大道理,心灵的听觉往往比物理的听觉更珍贵。

1973年9月,王安国如愿以偿,进入西安音乐学院学习。

丰收之季

相约巴山,相约汉水,相约源头诗意和羌笛遗韵,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两年后,安国沿着离乡的路回到家乡。

归乡的路与离乡的路是一条路。离乡的时候,满怀追寻知识的渴望。归乡的时候,满怀报答家乡的热情。离乡与归乡,他的脚步都踏踏实实。

先在宁强县剧团从事音乐创作、编配及乐队指挥工作。1983年后供职宁强县文化馆,先后担任音乐干部、副馆长、馆长。无论身居何职,他作为作曲家的身份始终不变。

长达四十余年岁月,安国保持长久不衰的的创作热情。他在歌曲集《放歌汉江源.后记》中写道:“我的创作环境和条件都较差,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钢琴,甚至连电子琴都没有,全凭内在听觉写东西,这对任何一个从事音乐创作的人来讲都是难以置信的。即便如此,这么多年深埋自己心底的那颗火种却一直不曾熄灭。是时代感动了我,生活感染了我,是师长、朋友和家人多年来的关心、爱护、理解与支持一直温暖我,而我生活的这方水土又时时呼唤着我。因此,这么多年,再有多大的困难我都一直坚持着创作,而没有任何理由将自己手中的笔轻易地停下来.....”

这是他事业的丰收之季。四十多年,他先后写了《送梨》《心上的桥》《钱家湾》等戏剧音乐;写了《猎鼓》《山情》《羌寨彩虹》等舞蹈音乐;还有一百多首声乐作品在中、省报刊、电台、电视台、音像社发表、出版、演播,多部作品荣获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省、市级奖励。

最令安国记忆深刻的,是他与著名词作家党永庵、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贠恩凤的合作。安国说,当他得知由永庵老师作词、由他作曲的歌曲作品《家乡的酸枣树》被贠恩凤老师选中的消息,心一下子被提到嗓子眼。我的歌被大家选中,而且要出盒带!对我这样一个小县城的无名小辈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和惊喜。在贠恩凤老师家中亲耳聆听这位蜚声中外的歌唱家试唱,成为王安国音乐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最闪亮的篇章。

贠恩凤老师之外,任慧、沙莎、张智斌、王红梅、李银等诸多歌唱家、歌手也都先后演唱过他的作品。

2003年,《来自汉江源头的歌》王安国个人作品音乐会在汉中举办。音乐会展示了他丰硕的创作成果。美声、民族、流行等多种声乐艺术形式,安国都有成功的尝试。他广阔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使音乐会有了情感的浓度和精神的重量。音乐会在古城汉中和家乡宁强反响强烈,引起不小轰动。

2006年,安国出版了歌曲集《放歌汉江源》。收集歌曲作品一百三十余首。从歌曲集的命名,就可以感知他的创作与汉水源头一脉贯通的关系。

从国家、省级、市级不同层面分别制定垃圾减量分类的政策、实施方案,指导各区和街道开展实践;坚持“以点带面、简便实用、公众参与、规范持续”原则,划分垃圾分类不同区域,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引导群众分类投放;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理系统建设,鼓励实行就地、就近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减少末端垃圾处理量,提高回收利用率;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听取居民意见,形成共治局面,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审美追求

纵观安国创作,可以看到不同的气象。他写过诸多颂歌式、进行曲类作品,设计出瀑布的景观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象。

他也写过《青春女孩》《激情飞扬》这样的流行歌曲,把调皮的音符串成水漂一样轻松欢乐幽默的乐句。

窃以为,不论是豪放之作,还是体现年轻态的作品,都不是安国创作的主流。他的作品,总体面貌是沉静的优美。而这种优美,总是氤氲忧伤情愫。

把外在的情感过滤,他抒发心灵之声,拨动生活颤音;娓娓倾诉着,我们能感觉他情感的细腻和他对自然之声中天然忧伤情愫的偏爱。《汉江之恋》《音乐人生》《冬雪》《秋问》《我的牵挂你懂》等一批抒情歌曲也由此应运而生。而作品的可听性、可唱性、传唱度也是安国很在意,也很用心的。

作为地缘意义的作曲家,安国和汉中其它曲作者一样,力图在民间音乐的沃土培植自己的音乐之树。他无疑是最成功的作者之一。陕南民歌阴柔之美在他的作品得到恰当的体现。

安国深知所有艺术的根都在民间。他始终走在寻根的路上,走在寻找源头歌声的路上。多少远古迷雾深锁在巴山的皱褶里,多少艺术因子跳荡在源头的泉眼中。为了搜集民间音乐,安国的足迹踏遍汉江源头的山山水水,无论多远、多偏僻,只要有好歌手、好民歌,他都不惧山高路远,即使忍饥挨饿也在所不辞,即便是去外地参观,他也会不失时机地抓紧学习采风,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北川、汶川也都曾留下他采风的足迹。他曾参与了《汉中地区民间歌曲集成》《汉中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汉中地区民间舞蹈集成》《汉中地区戏剧志》等艺术集成的编修,在《宁强县民间歌曲集》《宁强县民间唢呐曲牌》等文化工程中身兼主编主笔。这些浩繁的巨大工程,为他寻根寻源开辟了多向度蹊径。安国由此进入了声乐创作的高产期、高端期、衡定期。《我的家乡汉中美》《汉江源》《芳香满天涯》《大河坝里棒槌响》《等你来》《请你喝碗罐罐茶》《青木川》《梦回故园》等一大批作品,都投射着安国坚守的审美追求,与远古那一声呼啸、与童年的柳荫笛声唱和呼应。

安国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忧伤与优美》,他认为,在音乐、诗词或其它艺术形式中,优美与忧伤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又被人们某种相通的的心理感觉所共同确认。他说,我们在民歌中,就能听到土地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倾听,唤醒艺术家的人文情怀,让我们为土地歌唱,为百姓作曲。

安国的音乐美学观点,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奥罕.帕默克不谋而合。

奥罕.帕默克说,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也可以说,优美的音乐,总与忧伤的情愫相随相伴。

似乎又回到那个遥远的夏季。安国深刻的审美体悟和审美理想,似乎就来源于玉带河畔柳荫下的笛声。源头,永远值得探索。让我们唱着安国的歌,与他一同站在汉水源头,去感悟音乐,体悟人生。

Seek the origin of singing——composer Wang Anguo

猜你喜欢

宁强县安国汉中
千年药都,健康安国
敢为当先
盼春
宁强县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及潜力分析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宁强县农村畜禽养殖演变及其趋势浅谈
汉中仙毫
ACC Secretary-General H.E. Mme. Yang Xiuping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8thChina-ASEAN Education Cooperation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