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解读
2016-11-16刘海涛
杜 聪 刘海涛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教改论坛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解读
杜聪刘海涛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多次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指出中小学生某些运动指标呈下降趋势。为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国家制定并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国家已将该“新”标准作为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抓手”。由此从我国青少年体质现状出发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剖析和解读,意为更加深入地理解该领域前沿,汇集青少年体质相关问题,并据实提出可行性建议。
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一、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有关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研究早已屡见不鲜,学生体质下降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早已是国民体质乃至国家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发育水平稳中有升,营养状况也不断改善,常见性病症发生率下降,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依然存在。[1]主要表现为:肺活量等生理指标呈下降趋势,各项运动素质指标仍没有改善;此外,一些现代病如高血压、颈椎病等问题也出现在了青少年群体中。
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给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优良物质基础。正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物质条件的相对充裕,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营养结构严重失衡,也使本应活泼好动地出现在体育场上的青少年学生变成各种显示器前的静态生活群体。此外,学习环境及教育政策的导向,也使得大众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文化学习或某些应用技能培养。从社区上看,我国社会中保持健康的观念、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者无法组成统一整体。上述情况也说明,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1.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过程中,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评价体系,其中较为经典的有《劳卫制》、《国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理念不断提高,关爱生命、追求健康是现代人渴望的目标。[2]由于健康生活意识的传递,唤起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意识,改变了不良生活方式,养成了长期坚持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初步达到了体质健康评测的初衷。[3]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其最终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通过身体活动等手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建立一套适用于监测、诊断、评价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2]
2.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
2007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单位通过多年调查研究,依据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出了我国当前实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于2010年至2015年多次修订,最终形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在以往相关标准制定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终身体育”等理念[2],旨在持续推动学生健康身体活动,促进学生体能进一步发展。
表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基本内容
表1即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测体系的基本内容,从考评目的到项目选择,都是本着提高青少年学生体型、体质、体能来制定的,该体系不仅结合了青少年身心发育特征,还非常有针对性地评价了诸如肥胖、近视等现实问题。从体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青少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划分为上肢部位、腰腹背部位和下肢部位,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评价指标有握力、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测试项目侧重于上肢和腰腹部位的肌肉力量发展,有的则注重上、下肢部位的肌肉力量发展。有氧能力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世界各国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尤为关注的指标之一。[2]我国青少年学生有氧耐力测试项目较为保守,仍采用中长跑为评价方法。
二、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着眼点
1.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特征与运动素质“敏感期”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进入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是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其身体形态发育迅速。采用了人体测量学和教育训练学为主要评价支撑,使用的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人体生长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且世界各国也较多采用身高和体重的测量方法,以此来评价青少年横向和纵向的生长发育水平,间接地反映出青少年儿童的营养状况。
青少年儿童骨骼具有“软”“弹”等特点,是由其无机物和钙较少、水分和有机物较丰富等原因造成的。儿童的骨骼结构区别于成人,在骨中有骺板,关节面和肌腱处软骨,该处的软骨板愈合则停止生长(确切年龄尚不清楚,但多数为20岁停止生长)。有效的抗阻和冲击能够产生对软骨生长的刺激,但是骨骺受伤和劳损会破坏骨骼供血和营养供给,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并带来后遗症。测试与评价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指标较多,主要集中在上肢、腰腹背和下肢部位的肌肉。这要求对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测试是一项综合性的评价,同时也是基于衡量和评价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性的健康状况。
在人体特定的一段生长期,某项运动素质会快速发展,这段时期即为该项素质的“敏感期”。在目前国际上较为统一的认定为敏感期素质重叠率最高的年龄段:女性为11~15岁,男性为12~16岁;速度素质敏感期为8~13岁,女性偏靠前;耐力素质敏感期:男性为10~23岁,女子为8~20岁;柔韧素质敏感期为5~12岁;灵敏素质敏感期为6~13岁。关于敏感期的科学测定,一般使用3个月为一周期的模式进行监控,变化的高峰即为敏感期。敏感期理论是指导青少年训练,从而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支撑,在青少年学生的干预手段中,应作为导向性理论。
2.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特征与青春期心理
中小学生的体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身体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在活动中懂得互助互爱,学会团队合作。这一切从哲学上讲,是通过内外因促进人的发展,而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来说,是成长路上其他学科和知识所不能胜任的,青少年体能训练的总体原则和训练手段,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才能事半功倍。[4]
青春期作为人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生理阶段,青少年的心理也会伴随着出现较大改变,抓住这些改变不仅能帮助我们开发出更好的体能训练方法,也会使学生拥有健康心理。例如,在对青春期学生设计动作时,适当调整“跪”“爬”等动作,因为身体发育带来的心理反应,会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动作模式,以至于训练起不到效果,甚至由于学生“不配合”带来伤病。
3.青少年学生健康身体活动形式及环境
关于当前中小学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原因。学校、家庭、社区作为中小学生进行健康身体活动、接受身体活动教育的重要环节,三者能否一体化是有效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解决办法。[5]然而,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过程,在离开了学校生活后,也就无法再能有所干预,更不用说“终身体育”,这也是无法将社区、学校、家庭等多因素在逻辑上形成一个完整过程的原因。
三、关于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建议
1.加强各环境因素整合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态度的重要环境,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应承担“家庭体育指导者”“体育偶像”的角色,正确引导体育对家庭的影响,通过带孩子观看体育比赛,了解运动员为成功而进行的努力,为孩子树立榜样。学校体育作为多因素整合的关键,除了使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技术及基础力量,以运动会或比赛的形式引入家庭及社区的关注,增加多因素之间的多重沟通。社区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投入更多关注,也是深入联系三者的“磨合剂”。理想的青少年身体教育模式,应该社区、学校、家庭有机结合,以学校为教育依托、家庭为干预重点、社区为“孵化”温床。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合理解决当前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已经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出台了多项指导意见,效果有目共睹。
2.开发体能等素质课程体系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无疑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干预手段与方法的研究,是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最直接手段,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影响范围广且收效显著,受广大一线体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学校作为体质健康干预的环境因素,在解决该项问题上有一定的实施能力。[6]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干预手段与方法,体能训练逐年兴起,无论是搜索近来的国内外文献,参加重大科研会议,或是近距离接触教学训练一线,都能观察到业界的重视。中国的青少年体能训练已经不再“新鲜”,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做出了贡献。相比于其他干预手段,有很多研究证明了体能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有积极作用,青少年体能训练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增强了青少年团队合作意识,打破以往较为枯燥的训练模式,已经有多个中小学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尝试,卓见成效。
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体能训练体系尚不成熟,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探究。具体来说,青少年体能训练包括青少年体能训练内容的编排、体能与国家体育课程的相互结合、校本课程体能训练课的开发等等。因此,在更加系统、完善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融合前沿知识,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套可行性高、适合青少年体能特点的训练体系,将会对未来学生体质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77.
[2] 高刚.新时期优化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吴键.保障学生的运动权利 养成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四[J].中国学校体育,2010(9):28-30.
[4] 乔秀梅,童建国,赵焕彬.基于人类动作发展观的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0,17(11):80-82.
[5] 王韶峰.中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新视野:中俄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0.
[6] 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D].扬州:扬州大学,2006.
[责任编辑:陈学涛]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0.001
2016-04-15
杜聪(1988-),男,河南许昌人,博士研究生;刘海涛(1986-),男,河南许昌人,博士研究生。
G478.2
A
1002-1477(2016)1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