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方式对胆管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
2016-11-16刘志红
刘志红
(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方式对胆管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
刘志红
(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目的 探析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方式对胆管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胆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组,早期组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对比两组患者营养及胃肠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和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结果 早期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早期组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早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 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对胆管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大,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方式;胆管癌;术后营养;胃肠功能;影响
胆管癌为临床常见多发恶性胆囊肿瘤,患者出现黄疸、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临床多通过手术实现治疗目的,但因疾病和身心因素影响,患者多存在免疫抑制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等现象[1],多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导致其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手术带来的创伤,营养不良症状加重,需加强术后早期营养干预和护理。本文探讨了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方式对胆管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胆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组,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均为胆管癌确诊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经病理证实无合并消化道疾病和糖尿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其中早期组25例,男女分别13例和12例,患者年龄均最小45周岁,年龄最大者为78周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1.61±1.42)岁。其中,胆管癌Ⅰ、Ⅱ、Ⅲ期患者例数分别为9、6、10例。常规组25例,男女分别12例和13例,患者年龄均最小42周岁,年龄最大者为78周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1.63±1.41)岁。其中,胆管癌Ⅰ、Ⅱ、Ⅲ期患者例数分别为8、6、11例。两组年龄和性别、病理分期可比性高,P>0.05。
1.2方法:两组手术方式相同。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饮食指导,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并给予病情监护、心理护理、基础疾病护理等常规护理工作。
早期组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①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属说明术后早期营养干预的目的和作用,使其明确早期营养干预流程和注意事项,促进其术后康复信心的提高。②营养护理。患者清醒后先给予温水口服,然后经营养管缓慢注入温度为40 ℃左右的100 mL 15%大黄水,在饮用后半小时后,若无误吸和呛咳现象,可进行早期饮食。进食前取侧卧位,稍微抬高床头,用勺子经口喂入40 ℃左右的100 mL 15%大黄水,10 min后无不适,可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口服。术后1 d经营养管缓慢注入5%安素液,每小时滴速为60 mL,密切观察进食过程,若出现误吸,需及时停止进食。术后3 d可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低钠流质饮食,如米汤、果汁等,进食速度保持在30 mL/2h左右,全体进食总量控制在500 mL以内。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汤面等半流质饮食,再过渡到普通饮食。③营养补充注意事项。恢复正常饮食后,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适应胆囊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以免影响肝脏功能,或造成胆管结石。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营养及胃肠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和护理满意度、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量表分数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s)表示。分别用卡方和t检验,当P<0.05时,则认为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胃肠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早期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胃肠功能相关指标比较(x-±s)
2.2营养状况相关指标比较:早期组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比较: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早期组患者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常规组80.00%,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组患者无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常规组有5例出现胃肠功能障碍,4例出现感染,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营养状况相关指标比较(x-±s)
3 讨 论
胆管癌患者多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目的,但受疾病和手术影响,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差,免疫功能低,体内处于高分解状态,不利于术后康复。而饮食作为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维持物质,其在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力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往为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一般建议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营养支持,但这样导致营养摄入减少和不足,不利于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液的吸收,容易出现肠管膨胀,且不利于肠壁血管静脉的正常回流,导致腹胀现象进一步加重,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2]。
目前关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机制仍未清晰,但早期进食可促进胃肠道恢复规律、频繁和有力的蠕动确是事实,一般来说,早期进食是在术后6~24 h内给予营养支持。
早期营养支持是通过早期给予适量肠内营养物质的方法,为患者提供营养,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肠功能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热量和氮源,有利于促进总蛋白和应激蛋白的合成,迅速纠正负氮平衡。通过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其免疫力提升和肠黏膜细胞的生长,可避免出现胃肠道黏膜萎缩和严重应激反应的发生[3]。
在其他研究中也表明,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通过早期给予纤维素,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对肠道内分泌系统发挥激活作用,有利于肠道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也可调节胃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可确保机体免疫功能的维持和肠道正常菌群的保护[4]。
另外,通过经口喂食,可对消化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促进肠黏膜感受器兴奋和肠黏膜生长,通过胃动力的恢复和局部反射,促进小肠蠕动,有助于早期排气。通过静脉营养,则有利于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对负氮平衡的纠正发挥重要作用[5]。
本研究中,早期组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饮食指导。结果显示,早期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显著优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说明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对胆管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大,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1] 郑惠珍,段金玉.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方式对胆管癌患者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3(9):2347-2349.
[2] 韩东,贺军,丁成明,等.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对胆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8):88-92.
[3] 王业波,宋研,李炳,等.三腔胃肠管在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1):12-14.
[4] 徐丹凤.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外胆管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差异[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2(8):184-185.
[5] 赵江海,李丽,宋惠琴,等.乙酰肝素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胆管癌侵袭转移中的联合表达及相关性[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483-1484.
R473.73
B
1671-8194(2016)28-02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