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2016-11-16赵雪梅
赵雪梅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小学教育提供创新的教育环境与教学手段,推动着小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德育教育作为小学阶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小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直接影响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引进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地创新有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水平,并且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本文简要概述了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德育教育 欣赏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39-01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小学生创造出新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变革小学德育教育的传统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具体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成果,培养出德育发展健康的优秀学生。
1.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确定脱离实际
小学德育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为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分析,而是一味地追求理想化地教学成果的普及。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忽略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实质及学生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目标的制定缺乏实践基础,不能满足小学生德育发展的切实需要,同时也很难满足小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化需求。基于以上情况,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认可度降低,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
1.2 小学德育教育方式过于呆板
在小学德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主要采取教师传授说教的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教学呈现知识的单向传输模式,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淹没。同时,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下降,形成依赖心理或者叛逆心理,不利于其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
1.3 小学德育教育内容过于乏味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而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自身及需求的差异,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未结合实际情况。这样导致学生对德育教学的把握不够准确,将其视为书本知识的考核教学活动,未能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学习进而形成相应的思想道德观念。
2.信息技术在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2.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班级网站组织网络论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电视与网络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成熟,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极大地改善现有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丰富教学教学形式,同时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2.2 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开展德育教育交流课和实践课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学模式改革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湛,模式创新等优势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提提供更多的交流课和实践课的机会。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校园内礼仪和班级内礼仪相关教育时,一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利用上课时间的前6-10分钟为学生播放关于校园内礼仪和教师内礼仪的相关视频。并且在播放时视频后,教师以“你心目中的正确礼仪习惯是什么”为主题,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每个学生进行发言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一部分用时10-15分钟。在接下来的15-20分钟内,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践模拟练习,在教室内和校园内进行场景模拟。教师在模拟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有单及不足,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下节课微课视频中得以体现,让学生们真实准确地了解自身的情况。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微课的内容可以增加爱国教育内容,为学生传递爱国主义思想。在微课视频中为学生播放升国旗仪式及国情阅兵等活动视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结语
德育教育在对小学生的人格及思想道德行为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确立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有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小学德育教育结合信息技术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切实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的到充分的重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自身的相关问题,从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俊生.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2):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