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6-11-15陆钰馨
陆钰馨
绍兴元培中学校长周菊芳主编的初中生道德教育读本《国学与美德》前不久再版了。该书将国学经典的阅读糅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以其传统文化的人文性与可读性,给学校的德育工作领域,注入了一股生动、活泼的新鲜空气,让人读后耳目一新。
当前,鱼龙混杂的社会信息的大量输入,让形式单一、内容比较贫乏的学校德育状况显得苍白无力,难以适应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现实生活的需求。具有多年中学教育经验的周菊芳校长以一种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的深切关怀与思考,为初中生提供了一套贴近社会现实、贴近青年学生思维行为方式的德育读本,用讲故事般的生动叙述,啄破生硬的说教格式,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与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润物细无声,这套读本就有了其独特的构筑教育输入的美学结构和富有实效的切入途径。
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要让初中学生读懂并接受,必须深入浅出。《国学与美德》一书的编排,通过文本解读之后的“阅读链接”环节,引入大量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或名人名言,对国学论语加以诠释与佐证,从而使论述变得通俗、生动、形象,充满吸引力。如《勤学》篇中的《马克思的脚印》;《尊师》篇中的《秦始皇拜荆条》;《诚信》篇中的《华盛顿的诚信故事》;《爱国》篇中的闻一多诗《一句话》等。每一则典故的选择都紧扣主题,而又充满典型意义与感染力。《孝慈》篇中的《妈,我不会抛下你的》,讲的是北京“7·21”特大暴雨中的故事:
王友利急忙冲进母亲穆秀枝的房间时,屋里的水已经和炕一样高了。母亲已经90多岁了,行动不便。王友利站到炕上去,用双手抱起母亲……他对母亲说:“妈,我不会抛下你不管的!”
读到这里,母子深情跃然字里行间,孝德的光辉照亮读者的心灵。一种由榜样呈现的道德命题的文化精神得到确认和体现。
面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大潮,利益为重、道德缺失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国学与美德》采用古为今用的手法,注重国学命题,使论述具有针对性与时代性。《诚信》篇从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语录出发,先后讲述了周幽王击鼓戏诸侯,失信身亡;宋神童晏殊殿试换题无欺;美国总统华盛顿童年砍树认错;青年企业家柴新建诚信立业成功等典故。让人物、言论、事件在时间、地域之间跳跃、交叉,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以命题为线索,将那些被历史所隔断、疆域所分散的具有共同性的论据串联起来,挖掘出中华民族恪守不渝的价值标准和基本道德的现实意义。
“理解与践行”板块的设置,是《国学与美德》一书的又一重要特色。不难看出,这个板块的设置,是编者针对当前许多学校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只重视知不知道,未重视行不行动的问题提出的。也可以说这一板块是读本课后的作业。编者以提问的方式,建构出学生实践道路上的一个个路标,指向命题的目标和令人向往的价值空间。如《立志》篇的“理解与践行”中这样写道:
1.搜集几个与“匹夫”一词相关的古语,分别指出其含义。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何等坚定的立志和操守啊!古今中外有许多人,以他们的行为真正实践了这句话。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3.作为学生,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诱惑,也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请谈谈你所遇到的诱惑或困难,以及你是如何处理的?你觉得这样处理对吗?为什么?
这些作业的设计,对照国学道德命题的涵义,引导学生不间断地进行自我行为的检点,一方面打破了从认知到认知的单边轨迹,将学习的边界扩大到实践的环节,达到“行知合一”;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特征,让学生在参与各项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强化道德的信念,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国学与美德》中“文本解读”“阅读链接”与“理解与践行”三段式结构形式与读者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深化过程十分吻合,反映出编者对学校德育规律有着深入地观察与体验。而独具匠心的是,“理解与践行”中设置的许多发人深省的提问,一举抛开灌输式的说教方式,向学生敞开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所谓“无声胜有声”,从启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角度讲,这些空间是自由的,无限的,也是美丽的。
基于我对《国学与美德》的有限阅读,感受到作者在表达自己教书育人经验时建立了一个思想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调动教育的艺术手段,让教育的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里。国学美德的圣贤思想与灿烂文化,以其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让作者的探索与尝试卓有成效。著名文艺评论家谢有顺说:“诗人要为另一种人生,为更多的生活可能性,站出来作证。”换句话说,教师也应为另一种传授,为更多向心寻求开放的德育途径的可能性作证。因此,面对学生,教师们不仅是简单的说教,更要去发现,去唤醒,去引导,去塑造。我想,这就是《国学与美德》一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