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灵之门的语言艺术
2016-11-15陈晓霞
陈晓霞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要用有声的话语表达情感,舒缓心境,引发善意,而且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在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心灵的成长是要依靠很多微妙的东西来滋养的——比如一个恳求的眼神,一次肯定的点头,一句鼓励的话语,等等。
一、 教师和学生成功交流的基本原则
先来看几个示例:
1. 一个学生忘了把书还给图书馆。A教师说:“你借的书已经过期了,赶快还到图书馆去。”B教师说:“你为什么不把书还到图书馆去?你太不负责任了!”
2. 一个学生把墨水弄得泼洒了桌面。A教师说:“我们得赶快弄些水和抹布过来擦干净。”B教师说:“你看看你洒得到处都是,真是笨死啦。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小心?”
3. 一个男孩没有举手或者没轮到他就抢着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A教师说:“我希望听到更多同学的回答。”B教师说:“谁允许你讲话的?班里可不只有你一个人。不要以为你什么都行。”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A教师始终就事论事,对学生传达了关心和爱护,B教师却总是攻击学生的品行,引起学生的焦虑和怨恨。前者有助于解决问题,后者却在制造着新的问题。两种不同的做法造成了有效教育与无效教育的差别。
“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学生的品行”正是交流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所有交流。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如地运用这一原则,也正是有效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 生气时的语言艺术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表形象的核心。教师要以慈母般的爱去关心、感染和教育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不要使辛辛苦苦建立的学习氛围被一次愤怒的大声叫嚷而毁于一旦。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拥挤的课堂,学生无休止的提问,还有突发的危机,教师不可避免会经常碰到令人生气的情况。教师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使。做一名好教师并不意味着就要当一个受虐者。聪明的教师并不惧怕自己愤怒的情感,因为他懂得如何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他知道生气的艺术在于不侮辱别人。即使在学生的挑衅之下,他也不会冲动地对学生破口大骂。他只是就事论事,而不进行人身攻击。他懂得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控制。于是,他通过运用“我”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和学生。例如:“我很生气”“你们的行为让我非常生气”“对此我感到非常愤怒”,等等。这样的语言比之于“你简直就是一匹害群之马”“你看看你的行为就跟一个傻子一样”“你真是笨死啦”“你以为你是谁”“你没有一点羞耻心吗”一类的话,要安全得多,高明得多。
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二(1)班的几个男孩把本子、尺子、金属盘等抛到旋转的吊风扇叶子上。我发现后对他们说:“看见你们把吊风扇当玩具,老师非常不安而且很生气。吊风扇是不能用来这样玩的。这样会伤害到别人。”我有意避免了对学生进行羞辱:“你们疯了吗?“你们做事不经过大脑吗?”可能会把你的同学变成残废的,你想这样吗?”
当老师生气的时候,学生们一般都会集中注意力,洗耳恭听。这是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愤怒的好机会。可以通过丰富的词汇来表达愤怒的各种细微差别,如不满、不高兴、愤怒、生气、惊愕等等。大多数教师其实对学生是怀着爱和关心的,所欠缺的是用一种恰当的交流风格来表达出爱和关心。每一位教师都可能以侮辱性的语言、令人痛苦的行为以及蔑视人的态度表现出憎恶,但是无论何时、在多大愤怒之下也绝对不能对学生说出侮辱性的语言。这种自我约束不仅不会削弱表达能力,反而有利于表现教师的风度。因为通过这种新的语言,教师既能积极地表达出你的愤怒,又能无伤大雅,不伤害学生的心灵。正如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吉诺特博士所说的:“教师应该恪守的黄金法则是:可以愤怒,但不可以带侮辱性。”
三、就事论事,避开危险的定论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例子:
1.一天,二年级的小男孩丁丁忘了带家庭作业。他的老师说:“你究竟怎么回事?不是忘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我敢说,要是你的脑子没有和肩膀连在一起的话,我看你连你的脑袋都会忘记带了。”
2.一个男孩在数学课上画画,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带着明显轻蔑的语调说:“这是数学课,你却在画画!你想当画家吗?别做梦了,你连最简单的算术都不会算。像你这样不专心学习的学生将会一事无成。”
当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还会自圆其说“教师这是对你负责才教育你的”,完全没有想到这种毁灭性的语言会造成学生心灵上多大的裂痕。学生总是会潜意识地实现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预言,预言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好下场是相当有伤害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教师所预言的那种人。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就说过:“我认为学生从幼儿到少年这期间,暗示就是像点燃他们生命和智慧的火把。它可以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学生们从这些暗示中,隐约可以看见未来的曙光。”我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诊断和预言,而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我在上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练习课时,设计了几组练习。当学生们做到几百几十减几十以及几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时,一些学生感觉比较困难。订正时,我就请了其中的一个小女孩蒋荧莎。她站起来,神情紧张,脸色泛白,两只小手不停地绞着衣服。这时,她的同桌说:“她一个也没算。”我听了一愣,但我只是轻声问她:“你不会吗?”“嗯。”她很小声地回答。我说:“你坐下吧。”没想到,她一坐下就哭了起来,泪水大滴大滴地往下掉。她像一个等着受刑的罪人一样,惶惶不安地坐在位置上。我并没有如她所想象那样去指责她,我说:“这么大的数的计算的确有点难。你希望得到帮助,是吧?那好,你现在集中注意力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算的。你一定能学会的!”蒋荧莎一会儿就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学会了计算。在处理这个事件时,我没有说:“你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谁让你上课不听讲了。现在知道不专心学习会是什么后果了吧?”我谨记“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学生的品行”这一原则,在与学生交流时,传达出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理解,保护他的自尊,帮助其建立自信。
四、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邀请合作
和成年人一样,学生也不太喜欢听别人发号施令,左右指使。他们讨厌别人侵犯他们的“自主权”。在交流中,当教师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并且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时,学生的敌意就比较少。例如:
A教师:这里的噪音让人很不舒服。B教师:闭上你们的小嘴!
A教师:数学作业在第60页。B教师:拿出你们的《數学》书,翻到第60页!
A教师:你的书掉到地上去了。B教师:把书捡起来!
A教师:门怎么没关?B教师:关上门!
B教师总是在命令学生做什么,A教师却避免发号施令,只是简单地描述当时的情景,学生就不言自明了。这让学生觉得做什么都是自己在做决定,而不是在服从他人的命令。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做决定,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抵制和敌意,从而争取他们的合作。
有的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发出琐碎分散的指令,比如在数学课上,常常有教师这样“细致”地交代学生从操作活动转入课堂练习:1.现在请每个人把小棒收好。2.把小棒放到抽屉里。3.很好,请大家把课桌上的所有东西都拿开,除了《数学》书。4.请大家坐直了。要开始做练习了。5.好,把笔拿出来。6.打开书,翻到第16页。7.开始做练习。这7条命令对学生既无必要也无益处,有时还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减慢学习进度。一个简洁明了的引导应该是“现在我们该进行课堂练习了,练习题在《数学》课本上第16页”。这无疑会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感,促成学生的积极合作。
托马斯·曼说过:“语言本身就是文明。”然而,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恰当的语言交流不仅能改善教学,而且是教育的关键。教师一旦掌握了说话的技巧,熟练应用语言艺术,就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不引起学生的愤怒与反抗。不论是批评学生表达愤怒,还是严肃处理纪律问题;不论是告诫注意事项,还是邀请学生合作,都要找到科学的方式。虽然没有一把能够打开所有沟通之门的万能钥匙,但是分别、先后打开每一扇心灵之门的钥匙还是找得到的。在给予学生一个智慧的头脑时,更应为学生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