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你在哪里?
2016-11-15万林峰
万林峰
某个星期二上午,第一节是我的数学课。上课铃响前1分钟,我信步走进教室,发现有些同学还在读英语。我知道早自修是英语,因为英语老师让学生背课文,许多同学到下课了也没有背完。这样的情况在应试教育下的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不少教师看到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总有办法延伸性地“拖堂”“加小灶”。
我善意提醒:快要上课了,还没有上过厕所的同学去上个厕所。
(学生纷纷往厕所里赶,许多男生由于怕迟了,跑得很快,很急……)
我又叮嘱:慢慢走,不用急,我会等你们的!
(听到的孩子慢下了脚步,此时上课铃声已经响起……)
我插空打开电脑和投影仪,作上课准备。我的电脑设置了自动上网,所以每次电脑开机后都会有腾讯的新闻自动出现。此刻,电脑里弹出了两条新闻,其中一条马上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国吸毒人员大约有1300万,每年消耗将近5000亿财富。”我敏感地感觉到,这则新闻的内容既有教学材料又有教育意义,我可否在正式上课前花几分钟與学生们就此聊一下呢?于是,一段对话开始了。
师: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读一则新闻,请看大屏幕:我国吸毒人员已经有大约1300万,每年消耗将近5000亿财富。
生:哇!1300万!5000亿!(三年级学生,没有学过“大数的认识”,对大数的认识肯定存在误区,但看到这两个数字,还是能体会到它们的量很大。)
师:1300万,你知道有多大吗?
生:……(一片茫然)
师:我们上虞区有大约80万人口,我们估一下,几个上虞区的人口加起来大约有1300万?(在数学课中上“认识大数”一课时一般都找一个参考量来让学生体会大数的容量。)
生:20个!
生:200个!
…………
学生能说对几个不重要,关键是思考的过程。学生没有学过大数,所以估算起来肯定难。
师:1300万大约相当于15个上虞区的人口。(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虽然缺少估计过程的描述,我也只好自己说出答案。)
师:可能同学们对上虞区还不是特别熟悉,那么,看看我们所在的永和镇。我们永和镇的人口大约是7万,几个我们这样的镇的人口大约是1300万?
生:……
师(还是不想耽误时间):大约200个我们这样的镇的人口才1300万。
生:哇……(估计有些学生真的理解了,有些是跟着起哄。)
师:从这条新闻里可以看出,毒品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从小有个意识,那就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到此时,大约过了3分钟,本想结束新闻的话题,进入到正式的课堂教学,谁知又有学生插嘴了。
生:我爸爸经常抽烟的!(其他学生也纷纷呼应)
看来孩子把香烟当成了毒品的一种了,于是我只能再聊一句。
师:香烟的确有害身体健康,我们要从小远离香烟的危害。但是,香烟还没有被列入毒品的范围。好了,我们要开始上课了。
终于,我的数学课可以正式开始了……
课后,我思考着自己这节课前不到5分钟的小插曲,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高高在上,与我们一线教师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只会成为“教书匠”,而不是“教育者”。
教育,在哪里?
海德格尔认为,教育“在路上”“在旅途中”。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教育在最近这十几年来正在经历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教育不是升学,是达成幸福。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教育是升学的代名词,以分数为目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是只知道教学书本知识的教育。以升学、分数为目的的教育,导致应试教育恶性膨胀,排挤音、体、美、劳技、信息等科目的空间和时间。凡是涉及考试的、调测的学科,就“加大力度”;不考试、不抽测的学科“统统让道”。以升学、分数为目的的教育,不仅其教育活动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结果也使学生日渐远离幸福。
然而,这样的教育却是我们正在经历着,未来也还将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抽测、调研、统考……各种各样应试教育下的形式还依然如故,有时换件马甲,有时改个头衔。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为“首席执行官”的一线教师,被各种各样有形的或无形的压力包围着:周一安全检查,周二教学调研,周三常规检查,周四写字调测,周五随堂听课,下周还得准备“科技创新比赛作品”……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是否就只能听天由命,我们是否只能让“教育的问题”拽住我们自由的手脚,让“体制的问题”束缚我们独立的思想,从而做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体制”的木偶人呢?
我觉得不一定!
检查当然要应付,调测必须做准备,比赛也还得参加……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想方设法,争取有更多机动、自主的时间,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不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呢?
像今天上午的情况,如果我能做得更好一点,每天到校后,打开新闻频道,看看今天有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闻可以与学生分享,思考一下如何分享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然后,在上课前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让学生做好分享的准备,用轻松、愉悦的方式聊一聊,甚至可以让学生聊一聊自己前一天从电视里看到的新闻、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进师生互动,培养感情,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说不定可以影响一些只看《喜羊羊》,只看《熊出没》的学生,让他们少看会儿动画片,多看看科教频道、纪录频道、新闻频道的精彩内容。这样的教学,肯定可以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成长铺设更宽、更平坦、更丰富多样的道路。又或者,我如果能在课前早点看到这个新闻,自己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并请学生上网查找一下相关资料,我甚至可以用这个新闻做个引子,把这个课改成一节“毒品,请远离我们”的班会课。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聊聊对毒品的认识、理解,说说毒品的危害,看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介绍一下如何预防毒品对我们的影响,等等。虽然我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但这重要吗?教育孩子不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吗?
教育的事业,不应该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吗?教育的事业,不应该追求一种“应然”的理想吗?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脱离生活的教育,还是教育吗?
教育在于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唤醒学生,它要唤醒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它用活生生的例子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大火。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会中,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不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挥潜能,努力开拓创新。
那么,就让我们多关心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多关注课堂之外的生活实际,多了解学校之外的大千世界,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让我们的教育更生动、更活泼、更可爱、更亲切!
行胜于言!我决定,再上一次“毒品,请远离我们”的班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