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儿童成长的精神沃土
2016-11-15王小倩
王小倩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存在的主要方式,是儿童理解社会与人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游戏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成为儿童道德生长的沃土。挖掘游戏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因子,在游戏这种“原生态”的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能使儿童的道德自然而然地蓬勃生长。
情景再现:
最近,玩激光灯成了二、三年级部分学生最爱的游戏。不仅课间互相照着玩,上课时也有学生偷偷往黑板上照。德育处下令“不许玩激光灯”,有位老师还收缴了学生的激光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摔碎,以儆效尤,可学生还是偷着玩。
这些学生为什么那么爱玩激光灯?在一次师生闲谈中,我把话题扯到玩激光灯上,学生如此回答:
生1:听说激光灯照到谁,谁就会减少寿命。
生2:激光灯有魔法,照到谁,谁就会听你的话。
…………
原来,在孩子眼里激光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于是我组织学生玩“激光灯探秘”游戏,为学生解开重重疑团,进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激光灯,文明使用激光灯。
开始时,学生们提了许多问题,大家根据兴趣选题,分成游戏小组,进行“激光灯探秘”游戏。那段时间“激光灯探秘”成为学生最主要的游戏。课余时间能看到他们或凑在一起拆开激光灯仔细研究,或叽叽喳喳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或忙忙碌碌做实验、请教科学老师……大家收获颇丰。
成果汇报课上,学生交流了玩激光灯探秘游戏的收获与思考。如:
生1: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你能看多远,激光就能照多远。可见激光的亮度高,能量强。这么强的光照到眼睛上,眼睛一定会受伤。以后我再也不用它照小朋友的眼睛了。
生2:我和我们组的小朋友做了几次实验,发现激光并不能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动,根本就没有魔法。
生3:我上网了解到激光是指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它是一种高质量的光源,用途可大了。奶奶告诉我,激光可以治病,奶奶的病就是用激光帮忙给治好的。我长大以后也要发现更好的光,为人类造福。
…………
激光灯探秘游戏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了解了激光灯的发光原理和用途,再也没有不文明、恶作剧的玩法了。
思考:
一、游戏中的好奇心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
儿童是世界的探索者,他们用游戏的方式探索世界,实现自我成长。案例中学生爱玩激光灯没有错,错在他们不知道在玩时遵守道德规范和班级规则。
科尔伯格在对德育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进行教学,注重儿童的道德认知力的发展。他特别强调:反对刻板灌输的德育方法,不能直接教给儿童道德判断,不能用权威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事实也是如此,学校德育处“三令五申”的强压、教师粗暴收缴摔碎激光灯,只能造成两种结果:第一种,个性柔弱的孩子盲目顺从,道德认识水平仍停留在他律阶段,良好的品德难以形成;第二种,迫于学校的纪律、教师的威严,学生只能表面遵从,实际却将玩激光灯转为地下游戏。这种屈从造就的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人”。灌输和强压不但没使学生将规则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中,反而衍生出了更严重的道德问题。
案例中的教师“我”对学生没有强压,没有灌输,而是利用孩子爱玩游戏、好奇的天性,带领学生一起玩激光灯探秘游戏。游戏中充满惊奇和探索,这种惊奇和探索是促进道德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好奇心驱使下,学生自觉自愿投入探秘游戏中,没有压力,无需命令,不会产生逆反和抗拒,学生的精神与人格都得到发展,道德认识的成长也水到渠成。
二、游戏中的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催化剂
儿童玩游戏是充满感情的。他们将自己的整体生命投入到游戏中,在游戏中产生喜悦、懊恼、畅快淋漓、焦虑羞愧……这些情感都是他们认识生活、感受世界的重要基础。正如学生1汇报时讲述的:“激光的亮度高,能量强。这么强的光照到眼睛上,眼睛一定会受伤。以后我再也不用它照小朋友的眼睛了。”学生了解到激光灯的高能量,对自己用激光灯照小朋友眼睛的行为产生了自责和后悔,这种负性情绪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解了自己行为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关联,从而发展了道德认识,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成长。学生3了解到激光的用途很大,能治好病,立下“我长大以后也要发现更好的光,为人类造福”的志愿,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励他坚定自己的选择,增强了自律,同时也使他体会到“责任”的美好,道德境界得到了提升。
三、游戏中的交往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游戏是儿童与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激光灯探秘的游戏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为了完成游戏任务,他们结成同伴,遵守规则,承担责任,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彼此包容……探秘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交往的主动性,为学生的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尊重、坚持、创新、合作、诚实、遵守规则、理性服从等美德的形成。
激光灯探秘游戏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交往的过程。教师支持并参与学生的探秘游戏,是对学生天性的尊重,更是对学生情感的尊重。在和教师的平等交往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在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欣然接受教师的指导,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德育目标。